天天看点

一年读一遍《论语》(2022.7)

《论语》十讲

为原书每一段话备注标引,给每一个标引词群集类分;

按照一定规则将大类排序,于是有了全新的《论语》。

第二讲礼乐篇

“不知礼,无以立也”,做人,首先要自立,然后才能自强。

而自立,就要先知礼。

“立于礼,成于乐”,礼、乐不分家,但是礼、乐又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发展的。

古时之礼于今已大都不适合,古时之乐于今也基本散佚。

但是礼、乐的精神、原则和作用古今是相通的。

【礼】【乐】

8.8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认为,要想成为一名君子,要从《诗》开始学习,继而学《礼》,最后学《乐》。

《诗》、《礼》、《乐》,彼此相关,层层递升。

兴,开始。

立,端正。

成,成就、完善。

当时,礼仪场合,有引诗、歌诗、赋诗之风,不学诗,就没法在这种场合讲话。

礼,侧重仪容和举止,一举一动,要合乎君子风度。

古代宫廷,很多仪式都有音乐伴奏,用以烘托气氛,令人改容易色。

诗有乐谱,本来是用来唱的。只念不唱叫诵,配乐而唱叫歌。君子习礼,要先从背歌词开始。参加仪式,要善于非现成化地随机应用。诗歌诗歌,要落实于歌。礼乐礼乐,要落实于乐。歌词以外,还要有器乐伴奏,配乐而唱,甚至手舞足蹈。

孔子酷爱音乐,他认为,最能打动人心的,最能改变人性的,莫过于音乐,故以乐教为最高层次。

3.2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三家”指鲁国的三大贵族,孟孙氏(又称仲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即上一段的季氏)。三家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称三桓。

“彻”,也就是“撤”,指祭祀完毕后的撤祭。

《雍》是《诗经 周颂》中的一篇。天子之礼,撤祭时,要唱《雍》。

相,助。

维,语助词,无意义。

辟公,指诸侯。

穆穆:庄严肃穆。

孔子引《雍》,讲得清清楚楚“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助祭的是诸侯,主祭的是天子,哪有大夫什么事。

“三家”只是鲁国的大夫,他们竟敢在自家的庭堂上演奏天子专用的乐,这让孔子十分恼火。

奚,xi,1声,疑问代词,相当于“胡”、“何”,怎么能够?!

三桓祭祀家庙,撤祭的时候歌奏《雍》乐。孔子说:“《雍》里唱的清清楚楚,助祭的是诸侯,主祭的是天子。你们都是大夫,怎么能够在自家庭堂歌奏《雍》乐呢?!”

【礼】【舞】

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佾,yi,4声,乐舞。8人为一佾,八佾就是64人。

按照礼的规定,天子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季氏只是个大夫,他用八佾当然是僭越[jiàn yuè]。

孔子怼季氏:“大夫用八佾的舞蹈在家中宴乐,如果这样的事情都可以容忍,那么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容忍呢?”

季氏腹诽:天子管不了诸侯,诸侯管不了大夫,你算个老几,敢管老子的事儿?!老子有钱,老子用得起!鲁侯用八佾不也是僭越,他能僭越凭什么我就不能?

【礼】【仁】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这一段是对上两段的概括和总结。

孔子认为,仁是礼乐的核心,礼乐是仁的外在表达,两者互为表里。如果不存仁心,礼乐也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礼】

17.11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玉帛,玉器和丝绸(化干戈为玉帛)。这两样东西是古代礼仪往来最常用的礼物。

钟鼓,两种乐器,前者用金(青铜),后者用革(皮革)。钟鼓是礼仪场合演奏音乐最常用的乐器。

孔子认为,礼乐的精神实质、规范作用比它依托的物质形式更重要。他强调,礼并不是礼物,乐并不是乐器。

朱子曰:敬而将之以玉帛,则为礼;和而发之以钟鼓,则为乐。遗其本而专事其末,则岂礼乐之谓哉?

程子曰:礼只是一个”序“,乐只是一个”和“。只此两字,含蓄多少义理。天下无一物无礼乐。

3.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鲁人,有人以为他是孔子的学生。

林放问孔子:“‘礼’的根本,或者说关键是什么?”孔子拍掌,夸赞道:“这个问题提得好!礼,宁俭勿奢。丧礼,宁真勿假。”

“奢”和“俭”是反义词,“易”和“戚”相对应。“戚”的意思是内心里真悲痛,那么“易”的意思应该是面子上做得好,让哭哭,让停停,纯粹支应事。

上一段的意思提出“仁”是礼乐的核心,这一段的意思则指出“真”是礼的根本。不求外表的铺张浪费和装腔作势,而要发自内心的真诚。

3.6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旅不是旅游。古时祭祀山川称为旅。

祭泰山,只有天子和公侯才有资格。季氏只是大夫,他祭泰山属于僭越。孔子看不下去。

冉求,字子有,也称冉有,孔门二期生。多才多艺,以政事著名,尤擅理财。仕为季氏宰,进则理其官职,退则受教圣师。

鲁大夫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问冉有:“季氏这么干,你不能阻止(救)他吗?”冉有对答:“不能。”

曾,是难道、竟然的意思。

季氏祭泰山不合礼,孔生很生气,说难道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吗?林放都知道“真”是礼之大节。不合礼制的祭祀,不是出于真心的祭祀,你祭也白祭,敬献再多的祭物,人家(泰山之神)也不会接受的。

【礼】【射】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说,君子什么也不争,如果非要在某件事上争个等次,那一定就是在射礼上了。

射礼既是礼仪活动,也是体育比赛。既然是比赛,总要争上一争的,不争倒是对比赛的不尊重了。如果故意输掉比赛,不仅不代表谦让,反而是对规则的不遵守了。

“揖让”就是打躬作揖,互相谦让。

“升”是登堂,“下”是下堂,“饮”是饮酒,这是射礼的三道程序。每一道程序都要“揖让”,彬彬有礼,君子之风,所以说“其争也君子”。

也有的书中是这样断句的“揖让而升,下而饮”。

登堂而射,射后计算谁中靶多,中靶少的被罚饮酒。

3.16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射,指射礼。

皮,指箭靶。

射不主皮,是指不以是否射穿箭靶为考核重点。

为,因为。

同科,同等。

孔子的意思大概是说,射礼重要的是礼,而不是射,不是军事上的比武,重点不是谁能射穿箭靶,而是比准头,因为参加射礼的人的力道不一样,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

【礼】【褅】

3.10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禘,di,4声,是祭族姓所出的祖先,如姬姓祭黄帝,姜姓祭炎帝,赢姓祭少昊。

帝,是祖神,它与“蒂”“嫡”有关,是老祖宗的老祖宗。

禘,就是祭帝,属于古礼中的郊祀。

禘祭包括很多环节,灌是其中的一步。

孔子说,禘祭自灌礼之后的每一步,我都不想看了。

朱子讲,禘是天子之大礼,鲁国行禘,已属非礼。灌这一环节时尚存敬诚之意,此下便懈怠流于形式,故孔子不想观看了。

3.11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帝,是祖神,是老祖宗的老祖宗。

孔子大言不惭,他看不惯别人行的禘礼,于是就有人问他,那你说说禘礼该怎么做,有什么规定?

“不知也”,孔子对于他不满意、忌讳、不愿回答的问题,经常这么说。是真不知还是不愿意说,只有他自己知道。

古人认为,国家是由对祖先的祭祀来维系。祖先,往上追,追到头,是所谓帝。祭帝,对延续国家命脉,有象征意义。

孔子说,懂得禘礼的人治理天下,就像把东西摆在手掌里一样。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其掌。后世常以“指掌”比喻简单明了。

示:显示、展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