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亲子间的爱需要练习,从此告别家庭中,那些负面情绪和暴力传递

文|弥小木

公园里,一对父子在打羽毛球,孩子大约10来岁。

这对父子在打羽毛球的时候,就听到爸爸不停地纠正孩子打羽毛球的姿势。没过几分钟,爸爸不打了,选择了坐在公园的椅子上。不管儿子如何哀求,让爸爸再陪着打一会。爸爸一概拒绝,拒绝的理由是“刚才在打的时候,谁叫你没好好打”。

孩子还想打羽毛球?行,先练习。接着,爸爸让儿子,拿着球拍独自练颠球。看孩子练够了,在孩子的再次请求下,这位爸爸终于起身。

毫无意外地,在打的过程里,打一球数落一句,语气严厉。终于,在又一次严厉地教导后,男孩丢下球拍,哇哇大哭。朝爸爸喊着“为什么,总是说我打不好?”

“你有好好打吗?”

“我有啊!!为什么你总说我打不好?”

“你是打不好啊!”

两父子,在互相的吼叫中,停不下来。刚好,来了两位老人,是男孩的长辈。老人开始劝和,劝一句,这位爸爸怼一句。后来,干脆对着男孩就是一顿劈头盖脸的责问。“为什么你不好好打?你好好打了吗?没打好,你为什么要生气?”

连环炮似的责问,让男孩彻底发怒,也咆哮着回击,自己已经在好好打了,为什么爸爸一直指责他。

最终,在两位老人的劝导下,男孩重新拿起了球拍,和其中的一位老人打。老人一边接球,一边给男孩打气。男孩打出的每一个球,都得到了老人的肯定。

可惜,在老人肯定声音响起的同时,那位爸爸的嘴巴也没闲着。他继续“指导”男孩,刚才这个球,哪里没打好,应该怎么打。说着说着,干脆起身,拿起孩子的手示范。

看到这位父子的场景,脑中忽然就想起了一句话:

如果家长有以下三种行为模式:管得多、骂得凶、打得重,基本上已进入控制狂、虎爸虎妈的行列,他们不看重孩子的感受,只会以高压策略压迫孩子照章行事。

这位爸爸的做法,已经占了“管得多,骂得凶”两条。在家有没有打,不得而知。只不过,作为旁观者,在一旁听着已经感到压力很大,更别提10来岁的孩子。打个羽毛球,已是如此,其他事差不了太多。

让我想起的那句话,是亲子教育专家吴娟瑜在《操控型父母的内心世界》里分享的。在《操控型父母的内心世界》,吴娟瑜主要分享了家庭教育中,大人给孩子传递的负面信息中的四大潜意识的恐惧,分别是:个人、原生家庭、原生家族、集体潜意识里的恐惧。

亲子间的爱需要练习,从此告别家庭中,那些负面情绪和暴力传递

在吴娟瑜分享的几种恐惧类型里,会看到相似的恐惧。先来看三个故事。

三个故事

一位妈妈,从小没有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按部就班地学习、工作、成家。成家之后,有了女儿,婚姻生活并不幸福。

这位妈妈,将生活中的不满,都发泄在了女儿的身上。对待女儿,一直采用暴力的方式。一向温顺的女儿,在高中时,终于爆发出了内心的声音“以后都不可以打我”。

女儿的心声,让发泄惯了的妈妈很震惊。从此,女儿与妈妈的关系降到冰点。妈妈想要与女儿和解,却无从下手。

这位妈妈,因为个人的成长经历,将负面情绪代代传递了下去。

第二个故事。

一位从小被自己父亲打到大的男人,在与自己儿子相处的过程里,也采用了暴力的方式。

已经上高二的儿子,在再一次被爸爸打的过程中,开始反击。父子两人互殴,一旁的妈妈根本拉不开两个打架的男性。

这个故事,和上一个故事,有相似的地方。逐渐长大的孩子,都选择了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刻,对父母发起反击。

在这个故事里,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爸爸一拳把儿子打晕了过去,医院诊断是轻微的脑震荡。看到儿子的模样,这位父亲终于看到自己的不对。慢慢学着改变,从此,这位爸爸再也没有用暴力解决过“儿子的问题”。

这位用暴力“解决”儿子的爸爸,他的行为来自原生家庭潜意识里的恐惧。

第三个故事。

很不幸,这又是一个关于暴力的故事。同样的,也是父子之间的冲突。

因为从小遭受爸爸的暴力,当男孩成家、成为父亲后。面对淘气的儿子,哪怕才三年级,也是选择了用暴力沟通。

暴力的行为,这位爸爸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变?在妻子的影响下,慢慢有了转变。

这三个故事,都是吴娟瑜在《操控型父母的内心世界》里分享的真实例子。三个故事,有什么相通的点吗?不管是个人的,还是原生家庭的,抑或是原生家族带来潜意识的恐惧。他们都指向了一个词“代代相传”。

不管是负面情绪,还是暴力的养育方式,深深地刻在了一个人的心里,就像基因一样,代代传递。但是,负面情绪也好,暴力的养育方式也罢,一个人只要有了觉察,有了行动上的改变,依然可以朝更好的方向成长。

亲子间的爱需要练习,从此告别家庭中,那些负面情绪和暴力传递

和“代代相传”说再见

一位父亲,家住顶楼,每次坐电梯,都会在走出电梯的时候,将电梯按回一楼。他这样做,是为了让在一楼的人,不用等待太久的时间,就可以乘坐电梯。

这位父亲的做法,被儿子看在了眼里。后来,每一次坐电梯,儿子也都学会了,走出电梯的时候,将电梯按回一楼。

父母的言行,会深深地影响孩子,哪怕是按一个小小的电梯。那些与人相处的方式,家庭教育的模式,同样也会受到父母的影响。

王潇在《写下来的愿望更容易实现》里,分享了她的成长经历。她很感谢父母没有在“性别”这件事上,给她很多的限制。当王潇成为妈妈,有了女儿后,她也有意识地帮助女儿破除“性别”带来的限制。

家庭教养里,有好的传承,也有负面情感的传递,就像上面分享的那三个故事。他们传递的是爱的冰冷,暴力的解决方式。相信三个故事里的孩子们,内心会抗拒这样的相处方式。但是,很遗憾,在他们成为爸爸妈妈后,也有极大的可能,会采用相同的方式,去教养自己的子女。

难道,没有改变的方法了吗?并不是。如果,遇到好的伴侣,会帮助你成长,走出那样的困境。就像故事里,用暴力解决问题的两位父亲,他们都有帮助他们改变的妻子。

如果,自己能早一点主动察觉,并且去改变。那么,会和自己的原生家庭,过上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毕竟,生活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操控型父母的内心世界》三个故事里的爸爸妈妈们,最终都有了改变。

心理咨询师陈海贤,有一本书的书名,很符合这个话题——《爱,需要练习》。爱自己,爱家人,如何爱,这些都需要练习。如何练习?

比如,上面的母女故事里,吴娟瑜给那位妈妈的建议是,学会付出“爱与温暖”。面对不愿沟通的女儿,妈妈可以选择把想对女儿说的话,都写在本子上。主动加入社区,去帮助别人,学着去爱,学着去付出温暖。

习惯用暴力解决问题的爸爸们,察觉到自己的不对后,“对不起”三个字对儿子说不出口,却可以多对孩子说“谢谢”。让家的温暖,流动起来。

亲子间的爱需要练习,从此告别家庭中,那些负面情绪和暴力传递

不管怎样,只要愿意,总有适合自己家庭成员相处的和谐方式。只要愿意,“代代相传”带来的负面影响,是能降到最低的。

爱,需要练习。为人父母,会有养育的盲点。读一读不同的育儿书籍,能带来不同的收获。如果已经为人父母的,不妨打开吴娟瑜的这本《操控型父母的内心世界》。里面的故事很好看,读起来很轻松。在别人的故事里,学着成为“足够好的父母”。

祝阅读愉快。

我是弥小木,家有两娃,爱阅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