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親子間的愛需要練習,從此告别家庭中,那些負面情緒和暴力傳遞

文|彌小木

公園裡,一對父子在打羽毛球,孩子大約10來歲。

這對父子在打羽毛球的時候,就聽到爸爸不停地糾正孩子打羽毛球的姿勢。沒過幾分鐘,爸爸不打了,選擇了坐在公園的椅子上。不管兒子如何哀求,讓爸爸再陪着打一會。爸爸一概拒絕,拒絕的理由是“剛才在打的時候,誰叫你沒好好打”。

孩子還想打羽毛球?行,先練習。接着,爸爸讓兒子,拿着球拍獨自練颠球。看孩子練夠了,在孩子的再次請求下,這位爸爸終于起身。

毫無意外地,在打的過程裡,打一球數落一句,語氣嚴厲。終于,在又一次嚴厲地教導後,男孩丢下球拍,哇哇大哭。朝爸爸喊着“為什麼,總是說我打不好?”

“你有好好打嗎?”

“我有啊!!為什麼你總說我打不好?”

“你是打不好啊!”

兩父子,在互相的吼叫中,停不下來。剛好,來了兩位老人,是男孩的長輩。老人開始勸和,勸一句,這位爸爸怼一句。後來,幹脆對着男孩就是一頓劈頭蓋臉的責問。“為什麼你不好好打?你好好打了嗎?沒打好,你為什麼要生氣?”

連環炮似的責問,讓男孩徹底發怒,也咆哮着回擊,自己已經在好好打了,為什麼爸爸一直指責他。

最終,在兩位老人的勸導下,男孩重新拿起了球拍,和其中的一位老人打。老人一邊接球,一邊給男孩打氣。男孩打出的每一個球,都得到了老人的肯定。

可惜,在老人肯定聲音響起的同時,那位爸爸的嘴巴也沒閑着。他繼續“指導”男孩,剛才這個球,哪裡沒打好,應該怎麼打。說着說着,幹脆起身,拿起孩子的手示範。

看到這位父子的場景,腦中忽然就想起了一句話:

如果家長有以下三種行為模式:管得多、罵得兇、打得重,基本上已進入控制狂、虎爸虎媽的行列,他們不看重孩子的感受,隻會以高壓政策壓迫孩子照章行事。

這位爸爸的做法,已經占了“管得多,罵得兇”兩條。在家有沒有打,不得而知。隻不過,作為旁觀者,在一旁聽着已經感到壓力很大,更别提10來歲的孩子。打個羽毛球,已是如此,其他事差不了太多。

讓我想起的那句話,是親子教育專家吳娟瑜在《操控型父母的内心世界》裡分享的。在《操控型父母的内心世界》,吳娟瑜主要分享了家庭教育中,大人給孩子傳遞的負面資訊中的四大潛意識的恐懼,分别是:個人、原生家庭、原生家族、集體潛意識裡的恐懼。

親子間的愛需要練習,從此告别家庭中,那些負面情緒和暴力傳遞

在吳娟瑜分享的幾種恐懼類型裡,會看到相似的恐懼。先來看三個故事。

三個故事

一位媽媽,從小沒有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按部就班地學習、工作、成家。成家之後,有了女兒,婚姻生活并不幸福。

這位媽媽,将生活中的不滿,都發洩在了女兒的身上。對待女兒,一直采用暴力的方式。一向溫順的女兒,在高中時,終于爆發出了内心的聲音“以後都不可以打我”。

女兒的心聲,讓發洩慣了的媽媽很震驚。從此,女兒與媽媽的關系降到冰點。媽媽想要與女兒和解,卻無從下手。

這位媽媽,因為個人的成長經曆,将負面情緒代代傳遞了下去。

第二個故事。

一位從小被自己父親打到大的男人,在與自己兒子相處的過程裡,也采用了暴力的方式。

已經上高二的兒子,在再一次被爸爸打的過程中,開始反擊。父子兩人互毆,一旁的媽媽根本拉不開兩個打架的男性。

這個故事,和上一個故事,有相似的地方。逐漸長大的孩子,都選擇了在自己有能力的時刻,對父母發起反擊。

在這個故事裡,最終的結果是什麼?

爸爸一拳把兒子打暈了過去,醫院診斷是輕微的腦震蕩。看到兒子的模樣,這位父親終于看到自己的不對。慢慢學着改變,從此,這位爸爸再也沒有用暴力解決過“兒子的問題”。

這位用暴力“解決”兒子的爸爸,他的行為來自原生家庭潛意識裡的恐懼。

第三個故事。

很不幸,這又是一個關于暴力的故事。同樣的,也是父子之間的沖突。

因為從小遭受爸爸的暴力,當男孩成家、成為父親後。面對淘氣的兒子,哪怕才三年級,也是選擇了用暴力溝通。

暴力的行為,這位爸爸從什麼時候開始改變?在妻子的影響下,慢慢有了轉變。

這三個故事,都是吳娟瑜在《操控型父母的内心世界》裡分享的真執行個體子。三個故事,有什麼相通的點嗎?不管是個人的,還是原生家庭的,抑或是原生家族帶來潛意識的恐懼。他們都指向了一個詞“代代相傳”。

不管是負面情緒,還是暴力的養育方式,深深地刻在了一個人的心裡,就像基因一樣,代代傳遞。但是,負面情緒也好,暴力的養育方式也罷,一個人隻要有了覺察,有了行動上的改變,依然可以朝更好的方向成長。

親子間的愛需要練習,從此告别家庭中,那些負面情緒和暴力傳遞

和“代代相傳”說再見

一位父親,家住頂樓,每次坐電梯,都會在走出電梯的時候,将電梯按回一樓。他這樣做,是為了讓在一樓的人,不用等待太久的時間,就可以乘坐電梯。

這位父親的做法,被兒子看在了眼裡。後來,每一次坐電梯,兒子也都學會了,走出電梯的時候,将電梯按回一樓。

父母的言行,會深深地影響孩子,哪怕是按一個小小的電梯。那些與人相處的方式,家庭教育的模式,同樣也會受到父母的影響。

王潇在《寫下來的願望更容易實作》裡,分享了她的成長經曆。她很感謝父母沒有在“性别”這件事上,給她很多的限制。當王潇成為媽媽,有了女兒後,她也有意識地幫助女兒破除“性别”帶來的限制。

家庭教養裡,有好的傳承,也有負面情感的傳遞,就像上面分享的那三個故事。他們傳遞的是愛的冰冷,暴力的解決方式。相信三個故事裡的孩子們,内心會抗拒這樣的相處方式。但是,很遺憾,在他們成為爸爸媽媽後,也有極大的可能,會采用相同的方式,去教養自己的子女。

難道,沒有改變的方法了嗎?并不是。如果,遇到好的伴侶,會幫助你成長,走出那樣的困境。就像故事裡,用暴力解決問題的兩位父親,他們都有幫助他們改變的妻子。

如果,自己能早一點主動察覺,并且去改變。那麼,會和自己的原生家庭,過上完全不一樣的生活。畢竟,生活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操控型父母的内心世界》三個故事裡的爸爸媽媽們,最終都有了改變。

心理咨詢師陳海賢,有一本書的書名,很符合這個話題——《愛,需要練習》。愛自己,愛家人,如何愛,這些都需要練習。如何練習?

比如,上面的母女故事裡,吳娟瑜給那位媽媽的建議是,學會付出“愛與溫暖”。面對不願溝通的女兒,媽媽可以選擇把想對女兒說的話,都寫在本子上。主動加入社群,去幫助别人,學着去愛,學着去付出溫暖。

習慣用暴力解決問題的爸爸們,察覺到自己的不對後,“對不起”三個字對兒子說不出口,卻可以多對孩子說“謝謝”。讓家的溫暖,流動起來。

親子間的愛需要練習,從此告别家庭中,那些負面情緒和暴力傳遞

不管怎樣,隻要願意,總有适合自己家庭成員相處的和諧方式。隻要願意,“代代相傳”帶來的負面影響,是能降到最低的。

愛,需要練習。為人父母,會有養育的盲點。讀一讀不同的育兒書籍,能帶來不同的收獲。如果已經為人父母的,不妨打開吳娟瑜的這本《操控型父母的内心世界》。裡面的故事很好看,讀起來很輕松。在别人的故事裡,學着成為“足夠好的父母”。

祝閱讀愉快。

我是彌小木,家有兩娃,愛閱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