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四百年,莫里哀于法兰西无所不在

四百年,莫里哀于法兰西无所不在
四百年,莫里哀于法兰西无所不在
四百年,莫里哀于法兰西无所不在

2022年1月15日或许是法国著名剧作家、戏剧导演、演员莫里哀(Molière)诞辰400周年纪念日——说“或许”,是因为他是否确切在这一天诞生,记载有歧义。

事实上,由于他本人至死不愿高调宣扬自己,而他四个儿子中唯一活到成年者却无巧不巧丢失了父亲生前留下的、包括大部分手稿在内的各种文献,以至于这位四百年来全球最受欢迎法语作家的许多个人信息都变成了“疑问手”:他的生日、他的出生地(一般记载他出生于巴黎,但早在1947年就有论者声称他其实出生于中部小城市佩泽纳斯),他的姓名(莫里哀只是笔名,他的真名一般认为叫让-巴蒂斯特.波克兰Jean-Baptiste Poquelin,但有争议),他的墓葬地(他逝世于1673年2月17日深夜,和当时许多在声明“金盆洗手”前就去世的演员一样被连夜匆匆安葬于巴黎圣约瑟夫公墓Le cimetière Saint-Joseph的大十字架脚下,后来被移至法国革命纪念碑博物馆Le musée des Monuments fran ais à la Révolution,1817年迁葬于现今的地址——法国拉雪兹神父公墓Le cimetière du Père-Lachaise内、前辈大作家拉封丹La Fontaine墓侧,但《莫里哀传》作者佛莱司杰Georges Forestier坚持认为“从第一次迁葬起就搞错了,现在安眠在莫里哀墓地的遗骸并非他本人的)……但有一点是千真万确的:四百年来,莫里哀在法国乃至全球法语区无所不在。

不管出生于何处,莫里哀都是在23和流浪演出团偷跑的,在最终定居巴黎前,他在全法国巡回旅行了13年之久。尽管成名后他受到波旁王朝和国王的青睐,但他并不甘心成为王室的“金丝雀”,而是一方面辛辣嘲讽“大人物”们,另一方面努力创作深受普通人欢迎的喜剧。400年来,法国社会风云变幻,政体更是一再变更,此之甘醴,未免成为彼之毒药,惟有莫里哀,却被从国王到“无套裤汉”(sans-culotte,指法国的城市劳动阶层)、从极左派到极右派、从巴黎人到外省人、从马克思主义者到法兰西民族主义者的各色人等所喜爱。法国文学史研究学家克里斯蒂安.里欧克斯(ChristianRioux)研究发现,400年来明确表示“反对莫里哀”的法国大人物只有两位,一位是大皇帝拿破仑一世(NapoléonIer),另一位是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而这两位的“反对”理由则耐人寻味:拿破仑一世详细亲笔批注了《莫里哀全集》,这表明他其实是喜欢读莫里哀作品的,但他坚决查禁了连路易十四都网开一面、允许“净化”后公演的莫里哀最著名讽刺喜剧《伪君子》(Tartuffe),理由是“这出戏会严重威胁帝国的社会秩序”;卢梭坚决反对戏剧,认为“不必要的文娱”会“腐蚀整个道德和社会”,而莫里哀的喜剧“恰是最可怕、最有效的腐蚀剂”,不妨说,这其实是对莫里哀喜剧最有趣的恭维。

象征着莫里哀“四百年不朽”的最生动风情,是被亲切称作“莫里哀之家”(maison de Molière)的法兰西喜剧院(Comédie-Fran aise)。

1680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Louis XIV)决定将莫里哀剧团和另一个剧团合并,成立了法兰西喜剧院,此时莫里哀去世仅7年。自那以后,这个世界最古老的、仍然在正常演出的剧团每年都会定期上演莫里哀喜剧,自1799年起,“莫里哀之家”就一直定居在法国皇宫附近的黎世留厅(Salle Richelieu),这里距离莫里哀长期居住和去世的地方仅几步之遥。

“莫里哀之家”几乎处处留有莫里哀的痕迹,表明他正是这里不折不扣的主人翁:大厅里安放着四百年来一众最著名剧作家、导演和演员的半身像,莫里哀赫然占据“C位”,一代又一代演员流行着触摸莫里哀雕像的“风俗习惯”,并坚信这会给他们带来好运;大厅的展示柜里安放着一把古色古香的木质扶手椅,1673年2月17日,莫里哀在其人生最后一场舞台表演中出演喜剧《无病呻吟》(LeMalade imaginaire)时,正是坐在这把椅子上面对观众露出痛苦表情,当晚就与世长辞,这把珍贵的椅子被作为道具一直使用到1879年,法国喜剧馆馆长兼档案管理员圣胡安(Agathe Sanjuan)表示,这是莫里哀留给“莫里哀之家”唯一的镇馆之宝,“它在这里,我们就仿佛觉得莫里哀还坐在那儿”。

当然,原本莫里哀还留下了更多的印迹:他的死亡记录用鹅毛笔书写在用其亲密助手、以唐璜(Dom Juan)扮演者著称的拉格朗日(La Grange)命名的登记册上;他的一顶帽子和一块刻有“莫里哀”字样的表。但如今这些珍贵文物都被保存在法国图书馆的博物馆里。

今天的“莫里哀之家”仍是世界顶级的剧团,拥有400名员工、70种专业、60名专职演员,三层楼的演出大厅可以同时演出四场戏剧。这里的分工仍遵循着莫里哀时代的严格、细致标准,平均每部正式公演的莫里哀喜剧,剧团就会专门制作50-70套精美的服装,最具代表性的戏剧服装如今都保存在“莫里哀之家”,四百年来已积攒了5万套之多。

莫里哀为剧团制订了独一无二的管理规则:班主雇人、演员自治。新演员会被聘为称作“居民”(pensionnaires)的一年期临时演员,一年期满后,由一个7人演员委员会投票决定是否雇佣这位“居民”为名为“成员”(sociétaires)的正式演员。7人演员委员会的人选全部来自“成员”,并由全体“成员”投票选出,只有他们有权决定聘用或解聘哪名“成员”,班主不得干涉。2021年1月,“莫里哀之家”迎来了其400年来第538名“成员”——女演员多米尼克.布朗(DominiqueBlanc)。除了莫里哀本人,“莫里哀之家”的成员无一人例外,既是剧团总经理也是演员的鲁夫(Eric Ruf)表示,“每年必演莫里哀剧目”和“永远捍卫莫里哀式剧团管理规则”,是“莫里哀之家永恒不变的铁律”,因为“这个剧团长寿的真谛正在于此”。

2022年是莫里哀诞生400周年,1月15日这天,“莫里哀之家”隆重推出了最震撼人心的“生日礼物”:由佛莱司杰和另一位戏剧历史学家格莱雷(Isabelle Grellet)整理还原的“原始版”《伪君子》。原来,当1664年《伪君子》公演后,其尖锐的批判性引来卫道士的强烈不满,迫使国王下诏禁演,莫里哀不得不花了足足五年时间改出一个“洁本”,即今天人们从公演、出版物和课本中看到的五幕版,而原始的三幕版却因为莫里哀儿子的过失长期失传。“莫里哀四百年”前夕,两位戏剧历史学家煞费苦心,采用“戏剧遗传学”方法,从无数四百年前剧评家、媒体报道、私人日记和小说章节中,将失传已久的《伪君子》三幕版成功还原,并由比利时著名导演范霍夫(Ivo van Hove)执导。首演当天,全球7个国家的200家影剧院同步直播了演出场景,这是专属于莫里哀的、震撼人心的一幕。

“莫里哀之家”早已宣布,其整个2022年演出季“都将献给伟大的莫里哀一人”,即只排演莫里哀一人的作品。

莫里哀是属于整个法兰西的:自1871年起,每个版本的法国中小学课本中都收录有莫里哀作品,这让他的名字和作品在法国无人不晓。在纪念“莫里哀四百年”的气氛中,不仅“莫里哀之家”,全法国几十个大小剧团都在上演莫里哀喜剧,这些剧团中既有巴黎、里昂、马赛等地的专业剧团,也有稚气未脱的中学生——2021年12月底,12名16-18岁、来自巴黎蒙田中学(LycéeMontaigne)的学生排演了三幕版《伪君子》中的节选,以向这位法国文化史上的里程碑致敬。饰演“女儿”的17岁女中学生艾洛克(ZélieHenock)表示,莫里哀和《伪君子》“绝对在当今社会仍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遗憾终究是有的:日前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拒绝了著名演员兼导演伍斯特(Francis Huster)、巴黎市长伊达尔戈(Anne Hidalgo)和法兰西岛大区委员会主席佩克雷斯(Valérie Pécresse,)提出的、将莫里哀遗体移入先贤祠(Le Panthéon)的申请,理由是“先贤祠是启蒙运动的象征,只有捍卫共和国及其理想者才能入内”,莫里哀死于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诞生之前,因此“不得入内”。对此许多批评者辛辣地指出,马克龙无非是在大选前3个月迎合部分偏激选民的民意,而伟大的莫里哀不幸成为政党对耗的无辜牺牲品。

但这又有什么呢?正如法国最著名的加利玛出版社(Gallimard)所言,一切都不能阻止法兰西人用一千零一种最隆重的方式庆祝这位世界上阅读最多、出版最多、公演和改编成影视作品最多、翻译成外文版本最多法语作家的四百岁生日,从学术文本到连载漫画,“莫里哀四百年”大家都很忙,没工夫看政客们的作秀。

法兰西24电视台1月15日当天言简意赅:法语就是法兰西人口中“莫里哀的语言”(Langue de Molière),而莫里哀正是法国文化的核心部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