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樊登读书 · 问心浅笑
主播 | 樊登读书 · 沙漠之狐
"
亲爱的书友们,晚上好~
欢迎来到樊登读书人物栏目——《群星》。
品读群星闪耀 · 体验非凡人生。
每天一期,欢迎您的持续关注~
今天出场的主人公,受人敬仰却被世俗排挤,一生坎坷又无比灿烂。
他有八斗之才、铮铮傲骨,却无缘仕途,生活困顿。
他写下著作,创出古典小说的巅峰,却又未完结局,空留遗憾。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千古奇书”《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的精彩人生。
“我也曾金堂玉马,我也曾瓦灶绳床,你笑我名门落拓,一腔惆怅,怎知我看透了天上人间世态炎凉!”
一段话,道尽曹雪芹的一生。
老天是偏爱曹雪芹的,让他出生于一个富贵之家,为他提供了一个接受良好教育、开拓视野的好环境;
老天对他又是极尽苛责的,恨不能把所有的悲惨都谱写在他的生命中。
曹雪芹就在这样一个大起大落的人生中,面对一场又一场的别离。
最终学会放下,懂得释然,写下“字字皆血泪”的《红楼梦》,站上文学界的高峰。
诗人艾米莉·狄金森曾写下这样的句子: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
然而阳光已使我的荒凉,成为更新的荒凉。”
当一个人拥有过幸福的体验,对于苦难便会有格外强烈的敏锐感。
若不懂得与过去告别,一点小小的困难,都能将人打倒。
更何况是从云端跌落谷底?
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皇帝的奶娘,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
如此亲密的情义,让曹家一度有着非凡的殊荣。
曹家三代四人,在江宁织造这个位置任职,长达57年;康熙六下江南,四次住在曹家。
更甚者,年迈的孙氏见到康熙要行跪拜礼时,康熙不仅搀起,还说“此吾家老人也”。
在康熙眼里,曹家有“慈母”、有“兄弟”。他给了曹家极致的繁华,却也带去了梦醒时分的悲凉。
江宁织造是一个肥差,但康熙每次去曹家,曹家都会大办,以示对康熙的重视。
然而花钱一时爽,算账火葬场,皇帝的“差旅费”不是那么好包办的。
频繁接待康熙,让曹家不堪重负,有了挪用公款的迹象。
在《红楼梦》中,便有借贾琏乳母赵嬷嬷之口,暗指过此事:
“嗳哟哟,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积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
雍正皇帝继位后,便开始清查钱粮、追补亏空。
和康熙皇帝相比,他的手段更强硬,凡有亏空的官员,一经揭发,立即查办,曹家也没有避免抄家治罪的命运。
此时的曹雪芹年仅13岁。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渺幻,古今一梦尽荒唐。”
曹雪芹虽是遗腹子,但却一直享受着祖母的宠爱,就算闯了祸,叔父曹頫想要管教时,祖母也会护着。
曹雪芹在这样的保护下,便放飞自我,整日与姊妹丫鬟在一块,吟诗作画、看看“闲书”,把世人崇尚的八股文抛掷脑后。
但这样的日子,在抄家这一天都变成了往事。
从锦衣玉食的富贵日子,到被迫迁回北京老宅,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生活。
尽管雍正特许曹家“少留房屋以资养赡”,曹家的日子依然不好过。
这样的落差让曹雪芹苦闷不堪,但他却不得不学着和过去告别。
因为作为顶梁柱的叔父曹頫日益衰老,他需要接过叔父肩上的重担,不辜负祖母对自己的期望。
他开始处理族中大小事物,接触京中故人世交。
家道中落,显贵的过去便如一道枷锁,让前进之路举步维艰。
感受到人情冷暖,曹雪芹最终放下过去,坦然面对人生百态,走着自己该走的路。
人生如逆旅,处处有坎坷。
一个人最大的不幸,不是遭遇苦难,而是经不起苦难。
只有在低谷时,学会放下过去,才能更好地着眼现在,过好当下。
清人槐隐《什刹海与净业湖》中说:
“雪芹官内务府笔帖试,学问渊博,曾为明相国邸中西宾,因有文无行,遂下逐客令。后以贫困而死。”
22岁那年,乾隆皇帝撤销了对曹家的指控,曹雪芹谋到一份不起眼的职位,成为“编内人员”。
此时的他,意气奋发,虽不在乎功名利禄,但他亦渴望功成名就,有朝一日可重振家业,让曹家恢复往日繁华。
然而曹雪芹的性格并不善于在朝堂做事,他在《红楼梦》中便多次提到“愚顽怕读文章”“腹内原来草莽”。
加上过往之事,皆在人心,这意味着就算曹雪芹走上仕途之路,天花板也是极低的。
曹雪芹的好友敦诚在《记怀曹雪芹》中便写道:
“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扣富儿门。”
怀揣一颗出世心,一味想做入世事。
曹雪芹在自我和执念的撕扯下,时常陷入迷茫:到底怎样的人生,才是好的人生?
十年沉浮,他终于再次想到放下,与其在不适合的地方苦苦挣扎,不如去做自己擅长且欢喜的事情。
33岁这年,曹雪芹宣布辞职,开始过起隐士般的生活。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曹雪芹如笔下的贾宝玉,看上去选择了一条不“上进”的路,但实际上他选择的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没有了俸禄,那就从别处谋生。
曹雪芹并不是书呆子,他把很多爱好,变成了谋生的手段,扎风筝便是其中一项。
他不仅会扎出如燕子、蝴蝶等形象生动的风筝,还能在上面加上奇特的绘画手法,让风筝更加光彩夺目。
他还把这门手艺,教给了身有残疾的朋友于度叔,让他足以养家糊口,免妻儿受饥寒窘迫。
明明自己过得也不好,还看不得别人生活不易。
曹雪芹见风筝手艺受惠于度叔,便想帮助更多的人;
于是收集风筝的相关资料,加上自己的实践和理解,写成《南鹞北鸢考工志》,讲解各类风筝的制作方法,以便传授。
不只如此,他还归纳有关刻图章、印染、织补、烹饪等手艺,汇集于《废艺斋集稿》,助残疾人谋生。
孟子云: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活着的曹雪芹没有等到“达”的一天,但他依然心怀天下。
“无材可去补苍天”,是曹雪芹多年的遗憾,但他最终选择放下执念,放眼生活,用心生活,用心助人。
人生便是如此,别过不适合自己的念想,离开不适合自己的环境,回归生活,终会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路。
“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
生活带给曹雪芹的打击,远远不止生活的贫困和仕途的缘浅。
身居偏郊,曹雪芹眼里皆是百姓的苦难,鲜明的对比,让他如梦幻般的记忆时不时从脑海闪现。
此时的他,早已与过去别离,并不因此伤感。
一如旁观者,他从自己的悲欢中解脱出来,看着世事无常,看着黑暗现实。
他决定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不仅仅是纪念逝去的年华,还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一种批判。
在当时,小说算不上是什么“正经文章”,毕竟考试用不到,此不过是人们在茶余饭后消遣的故事罢了。
所以写《红楼梦》的曹雪芹,在众人的眼里,与“疯癫”无差别。
但他并不在意,他已学会与生命的无常告别,对于生活的种种皆已释然。
他把心思全部放在写作中,没有买纸的钱了,便把往年的日历拆开,在背面空白的地方写;
有读者反馈哪部分不合理,便翻出来反复审阅,进行修改。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就这样,《红楼梦》中有了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情节,也有了更深、更透彻的思想感悟,亦得到大家的认可,被视为珍品:
“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
因为大家的喜爱,《红楼梦》曾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三十年,才让其未在滚滚岁月中,落入尘埃里。
初写书时,曹雪芹大概也没有想到,自己没有在仕途中为家族添光,却因一部著作,让曹家在历史长河中,盛开为永不凋零的花。
放下束缚,对命运赋予的悲欢心怀释然,这大抵是一个人对人生最好的告别吧!
在书中,他与林黛玉一般的原配夫人梅氏慎重告别,二人经历曲折才在一起。
对方却如林黛玉一般,早早离开人世间,这份爱,亦藏在对林黛玉的只言片语中。
在书中,他与第二个夫人柳慧兰告别,那是薛宝钗一样的女子,她勤俭持家,对曹雪芹写书的举动也很支持。
但她更希望曹雪芹可以在仕途中创出一片天空,这份纠结,便放在对薛宝钗的沉思中。
才女李清照曾在诗中沉吟: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既然无法避免,那就把这份别离,放在最深处,安然面对。
曹雪芹人生中最后一次告别,是48岁那年,幼子患病,因无药医治,离开人世。
这一场别离,让曹雪芹更加看淡岁月,做好了对自己生命的告别。
人生漫漫,处处皆遗憾,学会放下,释然于心,与命运和解,此后皆坦然。
扎西拉姆 多多在《当你途经我的盛放》中说:“放下不是放弃,随缘不是随便。”
因为有放下,才有接纳。
生的终点,从不是生命的结束,懂得放下过去,放下执念,就算一生崎岖,亦能自在安宁,独成风情。
人生就像一场小别离,在不断的放下与告别中,我们最终会宽容世事、从容自洽。
点个「在看」,愿我们皆能在放下中,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路,往后余生,心中皆自在。
作者 | 问心浅笑,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写别人的故事,过自己的人生。
栏目主理人 | 澄子
排版 | 郑向北
图片 |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