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广西人文:春节旧俗六——防城港防城县

广西人文:春节旧俗六——防城港防城县

读史知今,广西各地历史解说,少为人知的地方志历史,欢迎关注!

春节期间,自然讲春节的话题了,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所以,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同时,因为历史的前进,时代的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发生改变,那地方风俗也是在不变的改变着。

查看《防城县志》才知道,原来防城港以前的春节风俗还是很丰富,也很多内容的。按现在的行政划分,防城这个建制是清代末年才正式确立的,现在叫防城县有点不适合了,一般都叫防城港市。

防城,是个沿海之城,也是边境之城,更是少数民族之城,境内主要有四大民族,即:汉,壮,瑶,京。

广西人文:春节旧俗六——防城港防城县

防城汉族人家的春节旧俗,以初一的子时,也是就凌晨一点为“交春”,家家户户同时鸣炮庆祝,现在都按时代,改为0点整了,新春也正式开始。

新衣穿起,晚辈向长辈拜年,当然少不了讲些好话,吉利语,长辈就会大派利是了。大年初一,最重要的,也是祭祖,上贡品,燃香烛,经济条件好的人家,那三牲之案是少不了的。

初一的早餐,食糯米圆子甜糖水是比较传统的。吃完就出去“拜年”,见到亲朋,互相拱手道贺。妇女人家,就会到郊外“偷青”,也就是偷菜。

这种“偷菜”,实际上是一种过年时讨个意头的活动,并不伤大雅。广西很多地方都流行,只是进入新时代以后,这种风俗才慢慢的消失,很多人也就不知道了。

家里有钱的,会请醒狮队到门前舞狮,主家则放鞭炮助庆,也就俗称的“煨狮子”,狮子要“采青”的,到新时代后,这种私家请醒狮队来助庆的少了,慢慢发展到一些单位组织活动。至于现在,鞭炮都不建议放了,“煨狮子”这种民间春节活动也就消失了。

一般初二、四去主要是探亲日,去外家,或是去关系亲近的亲朋家探年;初三哪都不去,打扫庭院,民间习俗叫“送穷鬼”。

正月十五,是春节的最后一天,兴吃“元宵” ,玩彩灯,放烟花,还是很隆要的,一样要备三牲祭祖,祭完也表示散年,开始一年的生计。同时,去年生有男孩的人家在祖宗厅内挂一盏花灯,表示添丁,向祖宗报喜。

广西人文:春节旧俗六——防城港防城县

防城壮族人家的春节旧俗,也不见简单,很多习俗和汉族相同,但是也有点区别:初一不吃素,初三不送穷鬼。

老壮族初一早餐吃素,晚餐吃荤,这一天的祭祖,也是有讲究的!分为素祭与三牲祭。

素祭,就是拜素,即在祭案上的贡品是素的。用芭蕉骨切成一片片做菜,把红白两色的糯米饭混合在一起,将粽切成一圈圈。然后把这三样东西分成若干堆,单独放在篾盖上,也就成为贡品了。分多少堆呢?那就是从父辈起,往上算三代,看有多少祖宗亡灵就摆多少香座, 多少盖贡品,再分别敬上一杯茶一杯酒,就成为拜祖祭品。

这素祭看起来简单,但手续仪式可不简单。家族兴旺的,往上三代,得摆多少香案去了。

三牲祭,也就是用猪肉、鸡、鱼凑成三牲,这三样日常容易见,初一主要是对于家族中新殁却未合祖的亡灵,祭拜。另外,初二,也要进行三牲祭,完了才能去拜年探亲,算是开年的意思;正月十五的三牲祭则表示散年。

壮族最出名的,自然是唱山歌了,新时代则增加了一些文艺活动。一般村庄规模大的,则会请上几个“电婆”唱“电”(壮语:歌女唱山歌),边唱边弹(民族乐器),边跳舞,这些歌曲,歌词,在不同时代,是有所不同的,总之,一般要唱到初三才结束。

初三也是个大清洁的日子,打扫屋内外垃圾,顺便把初一,初二祭祖的所有东西都撤了。

广西人文:春节旧俗六——防城港防城县

防城的瑶族春节旧俗,和汉族也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初一当天,如果是有做道公这一行当的,一般人给道公拜年,可以空手去,道公还得发红包;但是,如果有心想去做道公,学做道公的,那就得带礼物去了,由师傅传教。

防城的京族,也有自己的春节旧俗,除夕时,家家都会把大餐做好,更重要的是把白(注:米壹合起来是一个古字)做好,白是一种春节重要食物。

到中午的时候,全村人都集中到村里哈亭,供奉三牲(猪肉、鸡、鱼)祭拜诸神,之后才各回各家祭拜自己的祖宗,因为京族人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先祖文化信仰,先众后己,等于汉族文化中的先拜远祖,宗祠,才拜自家的直系祖先。

晚上吃过团圆饭后,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要守岁,到半夜零时,捧上白供奉完祖先方能睡觉。

初一也是有规规风俗仪式的,一大晨,都拿着香烛跑到井边去烧拜井神和“买新水”,水是生命之源,值得敬畏。同时,大年初一也是不能串门作客和拜年,自家人老实在家里。初二才能开始出门到亲朋那里拜年。

正月十五,也叫过“小年”,三牲祭也是很重要的,拜祖后,春节便算结束。

广西人文:春节旧俗六——防城港防城县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我!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