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孟春之月。立春之日。万物有时。

孟春之月。立春之日。万物有时。

摘自《群书治要·礼记·月令》“月”即天文,“令”即政事

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节气时令。在《易经》上记载,古代的圣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所以古代圣王他是“上察天时,下授民事,承天以治人。”按照天道、天时来治理政事,所以制定了一套依据天文、阴阳五行来施行政事的纲领。按照每一个月的时令变化,来确定具体应该做什么事。施行这种王制的天子,必须是居于明堂以施政,所以月令也称为“明堂月令”或“王居明堂礼”。

“孟春之月。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

“孟”就是长的意思。“孟春之月”就是春季的第一个月。

“相”就是“三公相王之事者也”,也就是指三公这些辅佐君王政事的大臣。

“布德”,这个“德”,就是善教的意思,德教的意思。

“和”,“和令”的和,王引之说,“和令之和,当读为宣”,就是宣布的宣。“谓布其德教,宣其禁令也。古声宣与和近,故宣字通作和。”也就是说“布德和令”这个“和”应该读做宣,和宣布的宣是相通的。“布德和令”就是颁布德教,宣布当时的禁令。

“令”,就是时禁,时下的禁令。

“庆”,休其善也”。

“休”就是美的意思,赞美、褒扬善行。

“惠”,就是恤其不足也,也就是救济不足之人。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春季第一个月的立春之日,天子亲自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郊举行迎春之礼。命令三公颁布德教,宣布时下的禁令,褒扬善行,周济贫困不足之人,恩德普及于广大的民众。

“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

“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是指以上辛郊祭天也。按照《礼记·郊特牲》记载,“郊之用辛。”也就是说,在郊外祭天是在辛日,上辛就是第一个辛日。

《春秋传》曰,“夫郊祀后稷,以祈农事。”上帝,太微之帝也。

这个讲得很详细。也就是说在这个月,天子在第一个辛日举行祭天之礼,祭祀后稷,祈求丰收。

“乃择元辰。”“元辰”,注解说“盖郊后吉辰也。”就是在郊祀之后的一个吉日,并在祭祀之后选择吉日,天子亲自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自在藉田耕种。

“帝藉”,注解为:“为天神借民力所治之田也。“帝藉”就是天子耕种的责任田,也叫帝藉。

我们再往下看。

“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麛毋卵。毋聚大众。毋置城郭。掩骼埋胔。不可称兵。称兵必有天殃。”

这一节是论时气之事。

也就是说在春天第一个月的时候,应该顺着春生的特点,要注重保护这些幼小的动物,不能够有逆生气。

“禁止伐木”,“禁”,谓禁其欲伐。

“止”,谓止其已伐者。

禁和止还是稍微有一些区别的。“禁止伐木”就是禁止斩伐林木。

“毋覆巢”,“覆巢”,“若其夭鸟之巢则覆之。”也就是说不许捣毁鸟巢。“覆”就是把它翻过来。

“毋杀孩虫、胎夭飞鸟。”

“孩虫”就是幼虫。“胎夭”,胎就是在腹中还未生出来的。“夭”就是已经生出来了,但是还非常小。这个“飞鸟”,是指初飞之鸟。

也就是不许残害幼虫、未出生的幼兽,以及刚开始学飞的小鸟。

“毋麛毋卵。”不准捕杀小兽和掏取鸟卵。“毋麛毋卵”在四季都是要禁止的,但是在春天的第一个月尤其应该禁止。

“毋聚大众。毋置城郭。”

不要在这个月聚集大众,也不要在这个月增置城郭。

“掩骼埋胔。”

骨枯曰骼,肉腐曰胔。

也就是说要掩埋枯骨和腐肉。

“不可称兵。称兵必有天殃。”

不可兴兵杀伐,举兵杀伐者必然遭到上天降下的灾殃。这是因为什么呢?因为“逆生气也。”也是因为他有逆生生不息的生气。

这一句话也就是告诉我们春天要禁止砍伐树木。不许捣毁鸟巢。不许残害幼虫、未出生的幼兽,以及刚开始学飞的小鸟。不准捕杀小兽和掏取鸟卵。不许在这个月聚集大众,也不要在这个月增置城郭。掩埋枯骨和腐肉。不可兴兵杀伐,举兵杀伐必然遭到上天降下的灾殃。

也是辅助万物的生长发育之气,令掌管司法的官员减少刑狱,去除犯人的脚镣和手铐,更不可以死刑暴尸、拷打犯人,不可放干河川湖泊中的水,不可使池水干涸,不可放火焚烧山林。这都是为了顺应生生不息的阳气,长养万物。

这一段话就是告诉我们,万物的生长都是有时节的,特别是在春天的时候,万物都在生长发育的期间,所以要保护它们的生长,不能够随便地去砍伐山林;不能够随便地去捕捉这些幼小的动物;不能够竭泽而渔等等。

我们今天就先学习到这里,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