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蜀靖王朱友堉、蜀僖王朱友壎:大明两代兄弟贤王,可惜均无嗣而终

作者:楼哥看历史

前言:在今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街道,坐落着明代蜀王家族墓葬群。上世纪七十年代因修建石灵中学(现十陵初级中学)无意中发现地宫,经抢救性考古发掘,最终确定为蜀僖王墓。该墓地面建筑虽早已损毁,但地宫建筑保存完整,出土了包括圹志在内的五百多件珍贵文物。

蜀僖王墓背依正觉山,面临青龙湖,正是一块“聚气凝神”的风水宝地。其后殿正壁中心镶嵌的圆形镂空描金彩釉双龙盘堪称明代艺术珍品,被誉为中国古代最精美的地下宫殿之一。成都在明代是蜀王家族的封国,蜀僖王作为蜀藩第三任蜀王,虽然寿命不永,但其陵墓的精美程度仍然远超想象。那么围绕在这位蜀僖王,以及他的兄长蜀靖王身上又有哪些故事呢?其实说起这两位绝嗣的贤王,就不得不讲一讲他们的父亲朱悦燫,因为看上去他是一切悲剧的根源。

蜀靖王朱友堉、蜀僖王朱友壎:大明两代兄弟贤王,可惜均无嗣而终
成都蜀僖王陵

蜀悼庄世子朱悦燫:悲剧的源头

朱悦燫,生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八月二十九日,蜀王朱椿嫡长子、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九孙,生母蜀王妃蓝氏。这位蜀王妃来历非凡,她是凉国公蓝玉的女儿。换句话说,朱悦燫是蓝玉的亲外孙。

朱椿在就藩成都之前,曾经在凤阳住了很长时间,期间和当世大儒苏伯衡交情匪浅。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苏伯衡听说蜀王打算为七岁的朱悦燫请一位老师来开蒙,就向他推荐了方孝孺。

别看方孝孺在后世被捧得老高,他老人家在洪武朝混得那叫一个惨。在朱元璋那边面试两次都不合格,最后被远远地打发到汉中府去做一个教授(从九品副村级干部)。好在方孝孺有一个好老师宋濂,宋濂有一个好朋友苏伯衡,苏伯衡有一个好朋友蜀王朱椿。于是乎一来二去,方孝孺就成了朱悦燫的老师。

蜀靖王朱友堉、蜀僖王朱友壎:大明两代兄弟贤王,可惜均无嗣而终

方孝孺剧照

在皇太子朱标去世,其子朱允炆被确立为皇太孙之后,朱椿的地位其实有些尴尬。为了给皇太孙铺路,朱元璋处死了凉国公蓝玉,朱椿作为女婿还被特意从成都召到南京来观刑。由于故太子朱标也是宋濂的学生,因此朱椿通过方孝孺和朱允炆搭上关系,在建文朝削藩的大背景下依然过得十分滋润,朱悦燫也在此期间被册封为蜀世子。在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战争中,多次有人提出请蜀王出面调停,可惜朱允炆并未听从。

“伏愿兴灭继绝,释齐王之囚,封湘王之墓,还周王于京师。迎楚、蜀为周公,俾其各命世子持书劝燕,以罢干戈,以敦亲戚,天下不胜幸甚!”疏上,帝不能用。—《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燕王起兵》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历时三年的靖难战争分出了胜负。燕王朱棣杀入京师南京,皇帝朱允炆在奉天殿自焚殉国,天下归了朱家老四。当年九月,蜀王朱椿从成都赶到南京来朝觐新君。由于朱椿在四川极得民心,朱棣在天下新定的背景下,不得不仍然信任和重用这位弟弟。

丁酉,蜀王椿辞归,赐敕谕曰:“贤弟天性仁孝,聪明博学。声闻昭著,军民怀服。然蜀地险要,夷獠杂居。奠安绥抚,付托甚重。凡百自爱,以副兄怀。”赐椿钞二万锭,其从官赐钞有差。—《明太宗实录卷十二下》
蜀靖王朱友堉、蜀僖王朱友壎:大明两代兄弟贤王,可惜均无嗣而终

蜀献王朱椿画像

为了向朝廷表现自己的忠心,除了蜀王本人以外,蜀世子朱悦燫也在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和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三次来南京朝觐自己的四伯朱棣。其中在第三次来朝之时,朱棣册封左军左都督刘贞孙女刘氏为蜀世子妃。刘贞是洪武朝后期重要的朝廷将领,永乐初年奉旨镇守辽东。

虽然朱悦燫是方孝孺的弟子,但是朱棣对这位“纯雅”的侄子还是非常欣赏,在他和世子妃返回封国之时特地赏赐加厚。可惜这位各方面都非常出色的蜀世子寿命不永,在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六月初四日不幸去世,年仅22岁。朱棣在七月二十四日接到讣报之后大为叹息,特意为其辍视朝三日。

甲午,蜀世子悦熑讣闻。上悼惜之,辍视朝三日,谥悼庄。遣官赐祭,命有司治丧葬。皇太子、诸王皆遣祭。悦熑,蜀王嫡长子。资质敦厚,举止严重。嗜学问,好贤接士,尤为上所重云。—《明太宗实录卷九十四》

蜀靖王朱友堉:大明王朝第一位世孙

朱友堉,生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九月十三日,蜀世子朱悦燫嫡长子,生母世子妃刘氏。在他尚未满三岁之际,父亲朱悦燫便不幸去世。仅仅一年之后,世子妃刘氏也撒手人寰。朱友堉和两个弟弟朱友坿、朱友壎顿时成为无父无母的孤儿,由祖父朱椿含辛茹苦养育长大。

壬辰,是日,蜀悼庄世子悦熑妃刘氏薨。讣闻,皇太子遣官赐祭,命工部治丧葬。—《明太宗实录卷一百六》
  • 妄图夺嗣的二叔

大明初年的亲王府内,几乎都有一位野心勃勃、意图夺嗣的老二,蜀王府也不例外。朱椿共六个儿子,其中次子华阳王朱悦燿乃次妃金氏所生,在其余诸子中身份最为尊贵。看着三个年幼的侄子,这位二叔不由得对蜀世子乃至蜀王的宝座起了觊觎之心。

不过朱椿对三个孙儿看得很紧,没有给华阳王留下一丝一毫的机会。甚至当朱友堉逐渐成长起来以后,还曾多次在祖父面前为恣意妄为的二叔求情。

悦燿,蜀献王第二子。素放肆不顺,为父所恶。一日檀除所爱卒为千户,制冠带给之。献王闻知大怒,叱卫士捽至庭骂之曰:“禽犊尔及耶?”杖之百余,将械送于朝。世孙友堉恳求献王自治之,得免械送,犹絷其手足囚之数月。友堉又屡为救解,乃释之。—《明仁宗实录卷十三》

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二月,蜀王朱椿去世,享年53岁。朱棣在为其赐谥曰献的同时,还破例辍视朝七日。然而蜀献王的去世,给了华阳王诬陷侄子的机会。朱悦燿向当年靠着诬陷兄长进封晋王的原晋藩平阳王朱济熿学习,向四伯朱棣诬告朱友堉有“悖逆、怨诽十数事”。

蜀靖王朱友堉、蜀僖王朱友壎:大明两代兄弟贤王,可惜均无嗣而终

朱棣去世剧照

在朱棣的盘算当中,实力强大的蜀藩一直都是削藩的对象,只是由于蜀献王朱椿表现的实在优秀,让他一直找不到机会。现在蜀藩内乱,正是趁机下手的大好时机。于是朱棣不顾自己北征尚未班师,依然派人去成都急召蜀世孙朱友堉来北京“廷辩”。

好在等朱友堉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九月初二日赶到北京之时,伯祖朱棣已经在班师途中驾崩。继位的仁宗朱高炽做了二十年的监国太子,无时无刻不在提防两个弟弟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他又如何会支持华阳王的夺嫡之举?

九月十二日,仁宗一面命朱友堉返回成都,一面让四川按察司副使余信对华阳王的举报进行调查。不出意外,四川方面呈上来的调查结果是华阳王诬告。当年十月,仁宗下旨封朱友堉为蜀王,他也由此成为明朝第一位袭封亲王的世孙。至于心存不轨的华阳王朱悦燿,则在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四月被迁居至湖广澧州(今湖南省常德市澧县)。仁宗给出的理由是“鸾枭不可同处矣”,此举也实质上剥夺了华阳王一系宗室在蜀藩的继承资格。

蜀靖王朱友堉、蜀僖王朱友壎:大明两代兄弟贤王,可惜均无嗣而终

仁宗朱高炽剧照

  • 蜀王府成都三护卫

前文说过悼庄世子朱悦燫共有3个儿子,除了长子朱友堉袭封蜀王外,次子朱友坿封黔江王,第三子朱友壎封罗江王。可惜无论是世子还是世子妃,都没有长寿基因。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四月二十八日,朱友堉亲弟弟黔江王朱友坿去世,年仅20岁,赐谥曰悼怀。

自打朱椿就藩成都之后,其麾下的蜀王府护卫就为巩固大明王朝在四川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朱友堉袭封蜀王之后,这支人数众多、战斗力强悍的护卫军依然在为朝廷南征北战,并且屡立功勋。

宣德元年十二月,成都护卫官军同四川、云南都司以及四川行都司官军一起,跟随黔国公沐晟进入交阯平定叛乱。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四月和六月,朱友堉前后调动六千人的护卫军前往松潘协助朝廷剿捕叛蛮。

癸巳,蜀王友堉奏:“昨再奉敕调军剿捕松潘叛寇,已委指挥李瓘等官领兵四千往松潘听征。”上复书蜀王曰:“闻已发军,深见体国之意。然朕已遣人招谕,若其顺服,可免用兵。如其冥顽不悛,朕别于陕西调精兵由他道进。贤弟府中再量调人马,与前所调者会合。齐心并力,殄灭此寇,庶几永息边患。”—《明宣宗实录卷二十九》
蜀靖王朱友堉、蜀僖王朱友壎:大明两代兄弟贤王,可惜均无嗣而终

明宣宗朱瞻基剧照

明宣宗朱瞻基秉承其祖父朱棣的遗愿,从即位伊始就着力于完成削藩大业。先从二叔汉王、三叔赵王着手,接着处置飞扬跋扈的堂叔晋王,随后便是贤名在外但实力强大的藩王,蜀王府自然也是难逃此劫。

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正月,四川总兵官、左都督陈怀上奏朝廷,称在蜀王府中听到炮铳声。经过调查,发现是由四川都司私下提供给蜀王府,宣宗趁机将都司堂上官全部撤换。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六月,眼瞅着秦藩、楚藩都已经乖乖上交护卫,蜀王朱友堉也不得不以成都中护卫和成都右护卫作为向宣宗效忠的投名状。

辛亥,蜀王友堉奏成都三护卫请以中、右二护卫归朝廷,留左护卫官军供役。上嘉其能省约,从之。友堉又奏缺官,请调补及留南人为匠。皆从之。上命都督王彧,兵部侍郎王骥持书谕王:所归二卫,皆令赴南京。所过给粮与舟,仍命彧等途中善抚绥。—《明宣宗实录卷八十》

成都中、右二护卫自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成立,到宣德六年裁撤,前后存留时间长达四十多年,很多人祖孙三代都在川中生活。现在宣宗将他们全数调往南京,可见心中对蜀王府的猜忌防范之心何等深重。

甚至对于仅存的成都左护卫,朝廷仍然不放心,当年七月陈怀再次要求从其中调兵两千五百人征讨松潘番蛮。面对步步紧逼的堂兄朱瞻基,本就身子骨不好的朱友堉心理负担愈发沉重。宣德六年九月十五日,蜀王朱友堉去世,年仅26岁,赐谥曰靖。

蜀王妃李氏,成都中护卫千户李昇之女,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四月册为蜀王妃。朱友堉去世后,包括李氏及侍姬黄氏在内全部自尽以殉葬。

蜀靖王朱友堉、蜀僖王朱友壎:大明两代兄弟贤王,可惜均无嗣而终

成都蜀王府复原图

蜀僖王朱友壎:大宗绝嗣的悲哀

罗江王朱友壎,生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二月十九日,蜀悼庄世子朱悦燫第三子、蜀靖王朱友堉母弟。由于兄长黔江王朱友坿已经去世,因此蜀靖王无嗣而终之后,朱友壎就应该遵照《皇明祖训》“兄终弟及”的条文进封蜀王。

朱友壎的大婚时间和兄长一样,都在宣德二年四月,当时的罗江王妃是成都府新繁县儒学训导赵弼之女赵氏。然而这位赵妃甚至还没等到朱友壎进封蜀王,就在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正月不幸去世。蜀藩大宗的婚姻和子嗣之路,从一开始就充满了艰辛。

  • 蜀靖王丧礼插曲

朱友堉去世之后,宣宗除了辍视朝二日以外,还派出应城伯孙杰前往蜀王府吊丧。结果谁都没有想到孙杰到了成都以后公然索要贿赂,让主持丧礼的罗江王朱友壎气愤不已。

明朝的首封应城伯是凤阳人孙岩,少年时代就跟着太祖朱元璋一起渡江,是老资格的革命元老。当然彼时的孙岩不过是朱元璋麾下的一介军士,明朝建立后也不过以金吾卫百户的身份守卫凤阳。燕王朱棣就藩后不久,老成持重的孙岩被调入燕山护卫。在燕王府服侍朱棣十五年之后,以燕山中护卫正千户的官职致仕。

蜀靖王朱友堉、蜀僖王朱友壎:大明两代兄弟贤王,可惜均无嗣而终

朱棣靖难剧照

朱棣起兵靖难,已经退休的孙岩毅然重新出山追随燕王殿下一起与朝廷奋战,并在镇守通州的战役中立下大功,战后被封为应城伯。我们说句题外话,朱棣登高一呼,不管是已经被划入朝廷官军序列的燕山护卫旧部,还是像孙岩这样早已颐养天年的退休武官,全都不顾抄家灭族的风险,一心一意跟着他们的燕王殿下打江山。得人心如此,实在是太可怕了,难怪朱允炆寝食难安。

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六月孙岩去世,追封为应城侯,谥威武。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二月,应城威武侯孙岩之子孙亨袭封应城伯。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正月孙亨去世,当年二月其子孙英袭封应城伯。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二月孙英去世无嗣,当年九月由其弟孙杰袭封应城伯。这位第三代第四任应城伯,早已不复其祖当年的英气,被行在监察御史王绍等人骂为“于宗室尚敢如此,若临州县,其贪可知”。要求将其明正典刑,以励廉耻。当然鉴于其勋贵后裔的身份,宣宗只是没收了孙杰的非法所得,并没有进一步追究。或许这也是朝廷打压蜀王府的一部分吧。

今御史所奏者姑宥其罪,凡所受皆追入官。礼部仍移文各王府长史司使启王:“今后朝廷凡遣人至,勿与财物。”—《明宣宗实录卷一百一》
  • 孱弱的身体

作为世子妃刘氏最后所生的一个儿子,朱友壎的身子骨比他的兄长更弱。这位新任蜀王殿下患有寒疾,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畏寒、发热、头痛、身痛、呕吐、脘腹疼痛等,平时的生活质量非常糟糕。以至于罗江王妃赵氏去世已经五年,朱友壎却始终没有向朝廷提出再册封一位蜀王妃。

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六月,在得知朱友壎病情日益严重之后,宣宗派太医院医士“驰驿往视”。甚至于在听说第一批太医对蜀王的寒疾无可奈何之后,更是派出了著名的御医盛启东星夜兼程赶赴四川。

可惜蜀王大限已至,六月二十一日朱友壎去世,年仅26岁,赐谥曰僖。这位蜀僖王的品行和他父亲悼庄世子、兄长蜀靖王一脉相承,史书中给出了“淳厚端谨,言动率礼,未尝有过”的好评。

蜀靖王朱友堉、蜀僖王朱友壎:大明两代兄弟贤王,可惜均无嗣而终

蜀王墓出土文物

蜀僖王的无嗣而终,意味着蜀府大宗绝嗣,也给朝廷出了一个难题。不过似乎此事正中宣宗下怀,他在此后的半年中一直未就蜀府下一任亲王人选表态,看上去有让蜀府像晋府一样绝封的打算。不过当宣宗在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初三日驾崩之后,年仅9岁的皇太子朱祁镇继位,即明英宗。由于新天子年幼,朝廷不得不依靠在外宗室的扶持。于是乎绝封八年的晋府重新册封了晋王,而蜀府这边新一任蜀王的人选却出乎了所有的意料:蜀靖王和蜀僖王的五叔保宁王朱悦(上劭下火)。

结语:从蜀悼庄世子朱悦燫、悼庄世子妃刘氏再到蜀靖王朱友堉、黔江悼怀王朱友坿、蜀僖王朱友壎,一家五口居然没有一人能够活过26岁。朱悦燫的父亲蜀献王朱椿毕竟也活到了53岁,难道是蓝大将军女儿的基因不好?

而蜀府大宗绝嗣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该是你的就是你的。此前朱悦燫去世之后,老二朱悦燿上蹿下跳,拼命地诬陷侄子。倘若他能安分守己、不争不抢,也许就不会被仁宗皇帝贬去澧州,也许就不会死在蜀僖王朱友壎之前。如果是这样的话,下一任的蜀王就是他华阳王,而不是保宁王。

再退一步说,即使朱悦燿还是如历史上一般死在了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他的儿子朱友堚也依然是下一任的蜀王的第一人选,也不至于多年之后还在向朝廷酸叔父保宁王的出身。可叹朱悦燫父子三人秉性淳厚,宽以待人,却遭到了绝嗣的噩运。而不肯甘于命运的朱悦燿不曾想到,原来不争才是自己最大的机会。世事难料,无过于此。

辛巳,华阳王友堚奏:“臣父悼隐王乃蜀献王次妃金氏所生,为第二子。叔父保宁王乃献王宫人所生,为第五子。今保宁王子孙袭王爵位,享有封国之富。臣在澧州,窘乏殊甚。”—《明宪宗实录卷一百一十九》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