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冬奥火炬手张利:为奥运建筑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答案”

◎科技日报记者 华凌

戴副黑色全框眼镜,平素身着黑色外套的清华建筑学院院长张利,看似文质彬彬的,而说起体育运动来,竟然是位运动达人。“平时,我非常喜欢运动,特别是跑步,每天约10公里,近二十年来未曾间断过。”2月2日,作为冬奥火炬手的他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冬奥火炬手张利:为奥运建筑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答案”

图源:视觉中国

张利表示,“担当奥运火炬手,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极大的光荣。得知这一消息时,我直接的感觉是感谢北京冬奥,感谢多年来一起工作的同事们、战友们。此次冬奥会是北京在国家新的发展理念下,在科技创新的支撑下,诠释奥林匹克运动与可持续发展的结合,为国际社会提供借鉴参考的一次中国实践。”

其实,早在申冬奥成功后,张利肩上的责任和使命就同冬奥紧密相连——作为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首钢滑雪大跳台设计总负责人,他参与、见证了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技术难度较高的竞赛场馆“雪如意”和世界上首个永久性单板大跳台“雪飞天”的设计与诞生。

张利说,“作为此次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和北京首钢滑雪大跳台的设计总负责人,我和团队最兴奋的突破是第一次在奥运规划设计中,全面地引入人因设计技术,成功实现了场馆规划设计中赛时任务与赛后任务的无缝融合。而我和团队最近一直着力的是城市人因工程学方面的工作,通过人因设计技术让客观数据取代主观判断,实现规划设计的精准决策。”

在张利看来,这次北京冬奥会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们不再考虑如何仅仅做一个盛会,而是更加关注长期的可持续利用的问题。他在场馆设计中,传递许多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他认为,这不是一个选项,而是一种责任。同时,“每一个形象的表现都一定要和它最后具体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联系到一起,仅仅是‘形象’是长久不了的。”

张利表示,冬奥项目的很多设施,比如跳台、助滑道等,服务于“超人”的体育训练,普通人基本上很难使用它,他把多年来进行城市设计的积累和城市人因测试中收集到的经验知识,运用到场馆设计中,比如在“雪如意”里设计了从底部到顶部的台阶,让人上上下下,就像在山里步行一样;在“雪飞天”里,利用湖面打造出一个环湖的步行空间,这些都是为了把普通人将来完成的游历、文化的识别性,还有一些接近竞赛设施的体验,全都组织在一起。赛道是为“超人”服务,但建筑本身还提供了很多为普通人服务的可能性,这些设施结合在一起后,就形成现在的场馆,我们希望这些场馆在赛后能被证实是可以跟生活结合得更好的。

在国家跳台滑雪中心时,张利带领团队用了很多技术,包括虚拟现实和人因测试技术,请在首钢生活了三四十年的老首钢人来帮判断——什么样的跳台放置角度能帮他延续工业的记忆,最后定下了现在这个角度。跳台的结束区往湖面以下沉了五米,是为了让跳台整个高度低于冷却塔,成为冷却塔顺延下来的一个曲线。由此,将在首钢遗址上建造的首钢滑雪大跳台,一方面保留了它的底蕴,另一方面又和冬奥等元素结合起来。

张利说,“对奥运怎么贡献于一个具体的国家、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中国其实在提供一些自己的答案,跟世界一起来参与这个讨论。”

谈及科技与体育的关系,张利认为,体育激发人的潜力,让人们在挑战身体极限的过程中发现更好的自我。科技赋能体育,让体育对人的激发更加系统、科学,让每一个人在体育中获得更大的收益。在现代的体育中,科技是无处不在的,从设施、器材到训练、竞赛。可以说,在当代国际体育竞争中,科技是变化最快的变量。

对于运动达人的他而言,这次冬奥会最关注什么比赛项目?“肯定会对与自己团队设计项目相关的跳台滑雪、单板大跳台的比赛(有关注)。此外,一直很感兴趣的还有冬季两项项目,滑雪和射击的结合可谓是现代版的‘七剑下天山’,很有意思。”张利微笑答道。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王宇

审核:岳靓

终审:何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