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冬奧火炬手張利:為奧運建築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答案”

◎科技日報記者 華淩

戴副黑色全框眼鏡,平素身着黑色外套的清華建築學院院長張利,看似文質彬彬的,而說起體育運動來,竟然是位運動達人。“平時,我非常喜歡運動,特别是跑步,每天約10公裡,近二十年來未曾間斷過。”2月2日,作為冬奧火炬手的他對科技日報記者說。。

冬奧火炬手張利:為奧運建築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答案”

圖源:視覺中國

張利表示,“擔當奧運火炬手,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種極大的光榮。得知這一消息時,我直接的感覺是感謝北京冬奧,感謝多年來一起工作的同僚們、戰友們。此次冬奧會是北京在國家新的發展理念下,在科技創新的支撐下,诠釋奧林匹克運動與可持續發展的結合,為國際社會提供借鑒參考的一次中國實踐。”

其實,早在申冬奧成功後,張利肩上的責任和使命就同冬奧緊密相連——作為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首鋼滑雪大跳台設計總負責人,他參與、見證了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技術難度較高的競賽場館“雪如意”和世界上首個永久性單闆大跳台“雪飛天”的設計與誕生。

張利說,“作為此次冬奧會張家口賽區和北京首鋼滑雪大跳台的設計總負責人,我和團隊最興奮的突破是第一次在奧運規劃設計中,全面地引入人因設計技術,成功實作了場館規劃設計中賽時任務與賽後任務的無縫融合。而我和團隊最近一直着力的是城市人因工程學方面的工作,通過人因設計技術讓客觀資料取代主觀判斷,實作規劃設計的精準決策。”

在張利看來,這次北京冬奧會最大的不同,在于我們不再考慮如何僅僅做一個盛會,而是更加關注長期的可持續利用的問題。他在場館設計中,傳遞許多中華傳統文化元素,他認為,這不是一個選項,而是一種責任。同時,“每一個形象的表現都一定要和它最後具體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聯系到一起,僅僅是‘形象’是長久不了的。”

張利表示,冬奧項目的很多設施,比如跳台、助滑道等,服務于“超人”的體育訓練,普通人基本上很難使用它,他把多年來進行城市設計的積累和城市人因測試中收集到的經驗知識,運用到場館設計中,比如在“雪如意”裡設計了從底部到頂部的台階,讓人上上下下,就像在山裡步行一樣;在“雪飛天”裡,利用湖面打造出一個環湖的步行空間,這些都是為了把普通人将來完成的遊曆、文化的識别性,還有一些接近競賽設施的體驗,全都組織在一起。賽道是為“超人”服務,但建築本身還提供了很多為普通人服務的可能性,這些設施結合在一起後,就形成現在的場館,我們希望這些場館在賽後能被證明是可以跟生活結合得更好的。

在國家跳台滑雪中心時,張利帶領團隊用了很多技術,包括虛拟現實和人因測試技術,請在首鋼生活了三四十年的老首鋼人來幫判斷——什麼樣的跳台放置角度能幫他延續工業的記憶,最後定下了現在這個角度。跳台的結束區往湖面以下沉了五米,是為了讓跳台整個高度低于冷卻塔,成為冷卻塔順延下來的一個曲線。由此,将在首鋼遺址上建造的首鋼滑雪大跳台,一方面保留了它的底蘊,另一方面又和冬奧等元素結合起來。

張利說,“對奧運怎麼貢獻于一個具體的國家、城市、社群的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中國其實在提供一些自己的答案,跟世界一起來參與這個讨論。”

談及科技與體育的關系,張利認為,體育激發人的潛力,讓人們在挑戰身體極限的過程中發現更好的自我。科技賦能體育,讓體育對人的激發更加系統、科學,讓每一個人在體育中獲得更大的收益。在現代的體育中,科技是無處不在的,從設施、器材到訓練、競賽。可以說,在當代國際體育競争中,科技是變化最快的變量。

對于運動達人的他而言,這次冬奧會最關注什麼比賽項目?“肯定會對與自己團隊設計項目相關的跳台滑雪、單闆大跳台的比賽(有關注)。此外,一直很感興趣的還有冬季兩項項目,滑雪和射擊的結合可謂是現代版的‘七劍下天山’,很有意思。”張利微笑答道。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王宇

稽核:嶽靓

終審:何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