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他以丹青寄乡愁,在海峡两岸传续中华传统文化

神州同贺岁,两岸共潮生。闽台两地同根同源、自古一体,形成了“祖同宗”“语同音”“曲同调”“俗同风”“食同味”的独特区域文化样貌,也留下许多骨肉情深的亲情故事。随着两岸交流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台商、台青回到福建寻根问祖,创业安家,以热血和深情书写新的两岸故事。

他以丹青寄乡愁,在海峡两岸传续中华传统文化

值此新春团圆之际,由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和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卫视中心联合摄制的《我家的两岸故事》也正式开播,带您走近在大陆工作、生活的闽籍台胞,倾听他们情牵两岸的动人故事。

他以丹青寄乡愁,在海峡两岸传续中华传统文化

《台海胜景图》

福州的徐兆基先生一直珍藏着一幅《台海胜景图》,这是他在台湾的舅舅、著名画家江逸子第一次回大陆探亲前夕寄来的画。在思念还无法大声言说的年代,这就是一封阔别故土四十年的游子,饱含深情的家书。

他以丹青寄乡愁,在海峡两岸传续中华传统文化

少年江逸子

江逸子1938年10月出生在闽侯南通镇江厝村,那时他叫江锦祥,小名阿善。解放战争进入尾声时,11岁的阿善随父亲赴台探望四哥,却没想到不久后两岸就断了联系。整整四十年,江家人分隔于海峡两岸,无法往来,音信全无,连母亲去世都没能见上最疼爱的小儿子最后一面。

在隔海遥望却不知归期的日子里,江逸子只能把刻骨的思念和难解的乡愁深藏心底,潜心学画。

他以丹青寄乡愁,在海峡两岸传续中华传统文化

江逸子16岁起习国画

天资聪慧的他上溯晋唐两宋,近承溥心畬、彭醇士、吕佛庭等名家,也受到张大千、董作宾、于右任等大师的指点,逐渐形成独有的艺术理念与创作风格,也从这些文化大家手中接过延续中华文脉的薪火。

他以丹青寄乡愁,在海峡两岸传续中华传统文化

江逸子与国画大师张大千

他以丹青寄乡愁,在海峡两岸传续中华传统文化

恩师李炳南,身后为江逸子

他精于工笔,也擅写意、泼彩、泼墨,山水、花鸟、人物皆通,画风高古,意境幽远。

他以丹青寄乡愁,在海峡两岸传续中华传统文化

江逸子花鸟画作《唐人诗意》

他以丹青寄乡愁,在海峡两岸传续中华传统文化

江逸子画作《水云秋梦》

1968年,江逸子得恩师李炳南举荐和孔子第77代嫡孙孔德成赏识,出任台湾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府管理处主任,掌管孔府文物典籍,宣传和推广儒家文化。他以兼工带写的笔法绘制了18张《孝经图解》,纾解无法尽忠尽孝的遗憾。

他以丹青寄乡愁,在海峡两岸传续中华传统文化
他以丹青寄乡愁,在海峡两岸传续中华传统文化

《孝经图解》

他将仁爱的儒家思想与普济的释尊情怀汇于笔端,先后创作出《孔子圣迹图》33幅、《孔子圣贤图》72幅、《论语画解》等作品,并出版多本画集,引领海峡两岸的观者致敬先贤,不忘根脉。

他以丹青寄乡愁,在海峡两岸传续中华传统文化

《孔子圣迹图》

他以丹青寄乡愁,在海峡两岸传续中华传统文化

《论语画解》

尽管享誉艺坛,但江逸子淡泊名利,从不卖画,而将积蓄都用来收藏流散的文化瑰宝。他牢记父亲和恩师们的教诲,一定要把文脉传承再带回大陆。两岸开放探亲后,江逸子往来于海峡之间,遍游祖国的名山大川,把壮美景色化作笔下的磅礴意象。

他以丹青寄乡愁,在海峡两岸传续中华传统文化

江逸子与妻儿在台中

他以丹青寄乡愁,在海峡两岸传续中华传统文化

江逸子携夫人(左一)回大陆探亲,与姐姐、姐夫合影

他回到故乡福州,在福建博物院举办“道艺春秋”国画雕塑作品展暨从艺七十年回顾展,展出山水、花鸟、人物画、雕塑等百余件精品,其中15件被福建博物院永久收藏。

他以丹青寄乡愁,在海峡两岸传续中华传统文化

福建省委原副书记黄瑞霖参观江逸子“道艺春秋”国画雕塑作品展

如今,江逸子隐居家乡,每天坚持创作,也致力于传授国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续写两岸亲缘。

他以丹青寄乡愁,在海峡两岸传续中华传统文化

江逸子在福清一拂书院

他以丹青寄乡愁,在海峡两岸传续中华传统文化

江逸子在福清黄檗文化促进会讲学

十年前,江逸子就在老家建起一座以恩师李炳南字号命名的“雪庐精舍”,这里也将是他颐养天年的“归根草堂”。他希望今后能在这里长期展出自己的画作和收藏,和更多人一起分享人生哲理,品读道艺春秋。

《我家的两岸故事》之《江逸子· 丹青寄情 道艺春秋》,2月3日东南卫视12:00,海峡卫视18:00播出。

他以丹青寄乡愁,在海峡两岸传续中华传统文化

编辑 | 何佳怡

主编 | 卫贝妮

监制 | 林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