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唐韵隋谈】“神都”人竟然这样过新年

春节假期第四天

先让唐小美“三连”一下:

您出去玩了吗?

微信红包抢了多少?

胖了几斤?

对于中国人来说

毫无罪恶感躺平的日子非春节莫属

华灯璀璨,万家祥和

不禁捻起一块酥糖

嚼着儿时的“年味”

心生怀恋与遐想

梦回大唐

过春节是件讲究事儿

咱就从民俗、美食、娱乐等方面来聊聊

“神都”居民是怎样过春节、品年味的~

【唐韵隋谈】“神都”人竟然这样过新年

“神都”居民如何过春节呢?

民俗·驱邪纳吉有讲究,沿袭千年文化浓

据史料记载,春节兴起于虞舜时期的祭神祭祖活动,中国殷商时期的青铜器中就有“旦”的象形字了。但春节的正式形成时期是汉代。汉武帝时期(起源于汉武帝编定的《太初历》),开始将春节固定在夏历的正月初一,并由此逐渐升华为民族节日。唐代以后,春节慢慢从驱邪祈愿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过春节的重点由祭神转向了娱人,春节真正成为普天同庆、万民欢度的“佳节良辰”(《唐六典·假宁令》)。不过在古代,春节并不叫“春节”,名字可谓是五花八门,在唐朝就有“元正”“元旦”“元日”“岁日”“新正”“新元”等多种叫法。

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唐朝,有着丰富多彩的过年习俗,广为流传于后世。

首先就是“贴春书”了。“春书”,应该就是我们今天春联的先声。在唐朝宫廷、高官府第,甚至有用金银、罗帛作材料,通过剪裁刻镂制作“春书”。

【唐韵隋谈】“神都”人竟然这样过新年

不仅如此,除了燃放爆竹、祭祀先祖这些传统之外,“悬春幡”和“画虎头、书聻字”也是重要的习俗。其中,“幡子”是用青缯编织的旗帜,上面绣满吉祥语,大年初一,人们将幡子套在竹竿、置于门口,表达美好的新春心愿,而在门上画虎头、书聻字则有辟邪之意。

【唐韵隋谈】“神都”人竟然这样过新年

到了晚上,中国人当然要“守岁”。子时一到,街上钟鼓齐鸣,晚辈给长辈行礼,奴仆给主人叩头,祝福语一串接一串。在宫廷,皇帝大摆宴席,美酒美食齐登场,君臣同乐,国泰民安。

美食·酸甜苦辣“怪”丰富,健康美味人人爱

杜甫有诗句“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年节之时,唐人以盘盛椒,将其放在宴席的酒杯中,便成了“椒酒”。饮花椒酒以驱寒祛湿,另有花椒+柏叶的椒柏酒,以及由大黄、白术、桔梗、蜀椒、桂辛、乌头、菝葜七种药材混制的屠苏酒,除夕夜孩童先饮,长者后饮,最后饮者称“蓝尾”。

这时你也许会好奇:花椒/柏叶+酒,味道不会很奇怪吗?别急,还有更奇怪的要吃——“五辛盘”,又称“春盘”,由五种有辛辣气味的蔬菜拼成,一般是大蒜、小蒜、韭菜、芸薹、胡荽,寓意着为五脏驱除邪气,避免生病、祈求健康。不过,唐朝时,五辛盘做了改进,增加了生菜、萝卜丝等时令蔬菜,称为“春盘”,取其生发迎春之义。

【唐韵隋谈】“神都”人竟然这样过新年

胡树青 绘制

祛病辟邪“怪味”有了,“美味”当然也不可或缺。大麦、小麦或者糯米制的“胶牙饧”,也就是现在的麦芽糖,颇受男女老少欢迎。“年”在一起,也要“粘”在一起~

【唐韵隋谈】“神都”人竟然这样过新年

中国人过年的美食,怎能少了饺子?唐朝也不例外,只不过那时叫“汤中牢丸”,吃的时候带汤,汤中还会撒上香菜,若佐以醋和蒜,味道更是一绝。

【唐韵隋谈】“神都”人竟然这样过新年

娱乐·贵族百姓同欢喜,正月十五最热闹

唐朝没有春节联欢晚会的视听盛宴,也没有“摇红包”等丰富刺激的互动,但同样讲究讲究热闹、团圆与平安,与现代人不谋而合。

【唐韵隋谈】“神都”人竟然这样过新年

要说唐朝过年最热闹的时候,莫过于正月十五上元节。武则天统治时期,每年上元节,夜不宵禁,洛阳城内花灯璀璨、车马喧哗,豪门贵族、市井之民皆欢歌笑语,定要“嗨”个通宵。唐代诗人苏味道名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中的“火树银花”正值指上元节的灯景,对后世影响深远。

【唐韵隋谈】“神都”人竟然这样过新年

话说,武则天登基的那年(公元690年),采用周历建子,竟然出现了两次“正月初一”(之前的夏历以寅月为当年第一个月,周历以子月为岁首)百姓可以过两个春节。也就是说,老百姓因为新皇登基,享受福泽,过了两次年。令人不禁遐想,隋唐洛阳城内的宫廷新年,自是一番张灯结彩、歌舞升平的热闹景象。

【唐韵隋谈】“神都”人竟然这样过新年

聚焦当代,每逢新年,隋唐洛阳城内同样热闹非凡,游客在灯会、年戏以及各式各样的祈福活动中享年味、品年韵、赏年趣,尽情触摸隋唐印记、感知隋唐风韵,徜徉在原汁原味的“中国年”浓郁氛围中。

【唐韵隋谈】“神都”人竟然这样过新年

春节假期虽已过半

隋唐洛阳城盛景正当时

期待与您欣喜相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