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苏州的“虎”

苏州的“虎”

悠悠岁月,时过境迁。老虎因日渐珍稀而倍受今人呵护,与此同时,流传千年的“中国龙虎文化”,亦与苏州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息息相关。虎年将至,苏报融媒记者采访了苏州文史专家陈其弟和柯继承等学者,从他们的讲述中,了解到了“虎”与苏州的不解之缘。

苏州的“虎”

新春将至

大街小巷“虎”味愈浓

陈其弟介绍,十二生肖中,老虎是颇受欢迎的一种——它与中华民族的不解之缘,要追溯到千年之前:殷墟甲骨文中有“虎”字,很是形神兼备;东汉《说文解字》称其“山兽之君”,即“兽中王”;早期典籍也不乏“虎言虎语”,如《易》中有“虎变”“虎视眈眈”,《诗》中有“虎臣”“虎拜”,《书》中提及“虎贲”,《周礼》写到“虎节”……

从历史上看,苏州古城的东面、北面和西面的确都曾经有过老虎的踪迹,而苏州地名中,亦不乏“虎”的身影。

苏州的“虎”

秦学研工笔画《开怀》

柯继承则认为

老虎与苏州缘分不浅

苏州常熟市简称“虞”,“虞”字是在“吴”字之上加个“老虎头”。相传泰伯、仲雍奔吴,遵从吴人风习,剪掉长发,身刺花纹,表示不再回乡。他们在吴地传播周族文化和先进的农作技术,受到吴人的爱戴。吴人拥立泰伯为君。仲雍死后,葬在常熟的乌目山,因仲雍又称“虞仲”,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乌目山改为虞山。这个“虞”字的来历,据考证是古代“鱼”字的古体。

但柯继承也认为,苏城的一些文字爱好者也持有另一种观点,认为“虞”字是形象地表现了当时吴人强者的装扮,身披虎皮,头戴虎帽,百毒不侵,更具威严,可谓人中之虎,带领部落在吴地生生不息。

而记者查阅史料发现,常熟确实有虎,《万历常熟县私志》记载:“邑未筑城时,山南樵者负薪入城,归途遇虎,手担逐之至湖田,虎伤左腿死。万历癸丑,黄泗浦虎渡江来陷沙中,为逻卒所获,解县,众拥入县堂看。”

陈其弟告诉记者,在明代万历年间,常熟县城外、今天的张家港黄泗浦都出现过野生老虎。而且,在今天苏州的版图上,历史上几乎都曾有过“虎踪”,有些“虎患”还留下了与之有关的地名,被载入当地的地方志书中,至今仍有“虎迹”可循。

苏州野生动物资源丰富,老虎的行踪不少。同时,两位学者还一一为记者列举了苏州地名里的“虎”踪“虎”迹。

苏州的“虎”

足以标识苏州的吴中第一名胜“虎丘”,又称海涌山,在苏州市区西北,山高36米,占地300余亩,以“山小景多”著称,也与“虎”有关。

相传,春秋吴王阖闾葬于此地,“筑三日而白虎踞上,故号为虎丘”。虎丘山真的有虎,除了白虎传说外,宋人周密在《癸辛杂识》记载:“近岁平江虎丘有虎十余据之。同里叶氏墓舍在焉,其一大享堂,虎专为食息之地。”明确记载在当时,虎丘有“十余”头老虎,也许是一个虎群,较之最早的一头白虎,有过之而无不及。可见虎丘曾经是名副其实的有虎之丘。

苏州的“虎”

有2000多年历史的浒墅关,最早叫虎疁(liú)。相传秦始皇南巡到苏州时,在虎丘遇到一只白虎,率部追出20多里,在一处疁田(烧荒后的田地),老虎不见了,于是就把这个地方叫“虎疁”。五代时,吴越王钱鏐(liú)忌“疁”,才改名为“浒墅”。

吴中区则更厉害了

有两处虎山

一处在东山的武山,此山本名虎山,相传吴王养虎于此。

另一处在光福镇西北,赫赫然有一处虎山,山下还有一座虎山桥。按旧《光福志》所载,也是因为吴王曾在此处养虎,才有这么个山名。这个虎山还是个文化遗址群,1956年,考古人员在光福虎山考古发现新石器遗址,存高8米,东西宽约150米,南北长约415米,面积约6万平方米;1960年复查,采集到良渚文化时期的条形石锛、三角形石犁、泥质灰陶豆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印纹硬陶片;1998年试掘,在虎山西麓的裂隙层中发现崧泽文化墓葬一座,出土泥质红陶豆、罐等器物。

陈其弟认为,两座虎山养老虎这件事,不论真假,总是传递一个信息,在2500多年前的吴国,已经有圈养的老虎了。

苏州的“虎”

说到养虎,苏州古城的网师园里有虎儿墓。柯继承介绍,在网师园明轩的殿春簃前,那里确实曾葬有一只老虎,而且是释印光法师剃度过的老虎。

1982年,身居台湾的国画大师张大千从台北辗转寄回来一纸墓碑铭文——“先仲兄所豢虎儿之墓”,落款:“大千张题书”。

这段故事的前情是:张大千的二哥张善孖擅长画虎。1935年,有部队在贵州山洞得一幼虎。幼虎几经转手,被送到了张善孖手上。他为其取名“虎儿”,对其宠爱备至,曾送净土宗大师印光法师收为徒。抗日战争时期,张善孖一家为躲避战乱离开苏州,把虎儿托付给弟子吴子京照看。后来吴子京也避难暂离苏州,怕虎儿走失,于是将它锁在了笼子里。几天后回来看,虎儿已经吃光了余粮,饿死了。张善孖听到消息后悲痛不已。有人养虎成患,而苏州画家养虎成“画”,别有一种风雅。

苏州的“虎”

另外,陈其弟介绍,据《民国吴县志》所载,苏州的齐门外、娄门外曾经有过叫“虎啸桥”的桥梁。桥名的由来,或许也与老虎有关。

“苏州人今天在三香路上能够看到的‘虎哨桥’,有人认为,这个‘虎哨桥’的名字也许就是旧志所言‘虎啸桥’,‘哨’是‘啸’字之误。”陈其弟表示。

苏州的“虎”

除地名外,记者还发现,苏州人对老虎的喜爱之情更在日常生活中满溢。因为喜爱,所以拿它逗乐。坊间有“老虎脚爪”卖,其实是一种甜烘饼,因其形状类似老虎的爪子而得名。

正宗的“老虎脚爪”外面脆而不硬,稍显坚实是它的特色,味道甜但不重。喜欢口感老一些的就选焦黄色深的,喜欢嫩的,就选颜色浅的。“老虎脚爪”虽然已经不多见,但是苏州横街等地的小店里至今还有售卖。

柯继承认为,从这些浓郁的“虎”味之中,人们能看到在文化底蕴深厚的苏州城,雅文化与市井文化相交融,赋予了这座城市鲜活、动人的别样色彩。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人喜爱苏州、向往苏州的缘由。

苏州的“虎”

2022年1月30日《姑苏晚报》A04版

来源:苏报融媒记者 广豪 一苇 杭兴微

编辑:小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