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拜年》那是早些年间的事了。老家鲁南的风俗,凡是结婚后的男人,第一个春节之后,必须要去丈人家拜年。日子大多定在正月初二,

作者:了言凡语

《拜年》

那是早些年间的事了。老家鲁南的风俗,凡是结婚后的男人,第一个春节之后,必须要去丈人家拜年。

日子大多定在正月初二,是年前两家早已定好的。这天,男的衣着光鲜,媳妇妆扮飘亮。礼物在节前就己备好,两个三升箢(yαn)子(用柳条编织的一种器具)涮的干干净净,盛满各种寓意吉祥的礼品,再用一块红布罩上,用钩担挑起来,在家人千叮咛万嘱咐的唠叨中,那挑子“吱扭,吱扭”地上了路。于是,在弯弯的山路上,点缀着三三两两走亲串友的人们,或融合,或分开,男的在前,媳妇紧随其后,显得出眼的喜庆。

丈人家早己有了准备,街头上站着很多邻居,指指点点,皆想一睹姑爷的风彩。有脸皮薄的姑爷,会夹着头,脸如大红布。大多很知礼,随着小媳妇的引导,客气地叫着大叔二奶奶。会来事的(或家人刻意教导的),要拿出香烟,挨个散发。于是,在一片赞美声中,男人如同过关,小媳妇却心满意足地走过人群。

丈人家早己有人等候在门口,接过挑子引进家中。早己圈定好的陪客人,也如上朝的文臣武将,把姑爷领进正堂屋内的八仙桌边。无论辈份高低,身份地位如何,上首的座位非姑爷莫属。

落座看茶递烟,客气一番,嘘寒问暖,家长里短,天气不错,哈哈一笑,气氛融洽。

拜年是主要的项目,岳父母高座上方,下方地上铺一席子或红毡,姑爷郑重跪下,磕下两个头。如近支有长辈的,还要有专人引领,提着早己分装好的礼品,挨家登门拜年。每家请完头,象征性的留点礼物,然后,用红纸封上磕头礼钱,悄悄压在辞回的礼物中。

宴席是丰盛的,有时还要专门请个厨子,四个盘子八个碗。

酒是顶头的礼节,此时,有聪明的姑爷无论本事如何,必须一本正经地客气拒绝:俺不会喝酒……陪客的却有了施展的舞台,似乎有了扬名立万的机会,说辞层出不穷。实在招架不住,便入了套子,如果真有些酒量,索性也露出了真汉子的面目,在一次次的推辞中,又一次次的端起酒杯,在无尽的酒文化中的感召下,也尽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青酒红人面,酒喝下去,胆子大起来,本想斗胆放开,发现媳妇站在偏静处,悄俏使个眼色,或含瞋一看,姑爷立马收敛,努力恢复原态。

山东人的酒量世人皆知,鲁南山区的汉子更不乏酒场上的风流人物。劝酒的方式五花八门,防不胜防,最终目的是要让客人喝好,直到人人尽兴。

场面有些乱台,这时,年长的老人会适时地走过来,点拔一下,免得出丑。当然,出丑的也不乏有人,给人留下多少年的话柄,不过,那丑事却也是以善意而喧染。

至此,姑爷与丈人家的关系,才算是正式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随和与担待,以后的来往才是进入一个女婿半个儿的境地。

撤席以后,再一番烟茶,客气着,点评着酒场上的精点之处,客人估摸着时间,恰当地离座。于是来时的挑子有人送到大门外,姑爷象征性的嫌留的礼品少了,然后,众人出门,恋恋相送。

出了村,踏上回家的山路,男人兴奋有余,挑子在肩上“吱嗄吱嗄”带着节奏,小媳妇抿着嘴形影相随。走累了,寻一块大的青石板歇一会。男人急急地掀开箢子上盖着的红布,拿出红纸包,小心打开,仔细地数着磕头礼钱,又包好,喜滋滋地掖进媳妇的口袋,用喝红眼的目光盯得媳妇脸红心跳。

男人飞快地挑起担子,颤颤悠悠,伸长了脖子吆喝……惊起几只山鸡,扑愣愣飞向远处,一曲巜拉魂腔》悠然脱口而出,时而铿锵,时而绵软,引的群山附和。那腔调粗旷肆无忌掸,随意变幻,词语或传统,或随性,或参进外来俚语,甚至还有那荤腻的《十八摸》:先摸头,再摸脚,最后再摸当腰窝……

小媳妇羞红了脸,紧赶半步娇柔地捶了下男人,群山中又不时传来或零碎或成阵的鞭炮声声,不绝于耳。

被山石树木挤弯的小路上,一对幸福的身影,融进节日的远山近景之中。

而今,时过境迁,一切都己留在了记忆之中,那记忆却是那般的美好与想往。

(网图,侵删)

《拜年》那是早些年间的事了。老家鲁南的风俗,凡是结婚后的男人,第一个春节之后,必须要去丈人家拜年。日子大多定在正月初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