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那一年的华夏大地,正值礼崩乐坏的年代。孔子四处奔走呼号,试图通过游说来说服诸侯国能够重视礼乐制度,遵循君臣之道。面对着一

作者:精彩元素

那一年的华夏大地,正值礼崩乐坏的年代。

孔子四处奔走呼号,试图通过游说来说服诸侯国能够重视礼乐制度,遵循君臣之道。面对着一座失火的房子,孔子就像一位勇敢的消防员,奋不顾身的冲过去救火。

这把火救得了吗?这不是孔子思考的问题,消防员需要思考不能去救火吗?所以,义无反顾地冲入火海,是孔子的本能。

礼乐制度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制度,一个国家没有制度,就没有仪则可遵循。孔子为什么把礼乐看的这么重呢?

儒家的源流是道家,天伦定人伦,天道决定人道。天道有自己的一套运行法则,万事万物才能够和谐的生存。

一个国家的制度必然以天道为锚定,儒家把天道那一套直接搬下来用于人道。天主宰着一切,天子作为人间的主宰,也必然主宰着一切。

或许有人会说,天子主宰一切,百姓岂不是没有自由了吗?

那时候的天子,代表的是能够通天彻地的圣王,他们必须跟天道一样不偏不私,保护着自己的百姓,创造一个足以让百姓快乐生活的环境。

后来随着人欲的膨胀,整个天子和官僚体系的关系彻底崩溃,圣王再也不像远古时代那样随处可见了。

眼见着这一切即将崩塌,孔子不遗余力的宣传文武之王道。以此看来,孔子是一位勇敢而无惧任何艰难险阻的圣贤。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因为孔子作为一位贤人君子,自有其矢志不渝的重责。

只是,对于一个生病的社会,不先通过药物祛邪的方法先把病治好,反而让病人要遵循自然规律,以此获得痊愈是非常困难的。

孔子的方式就是不先通过权力来戡乱,反而希望大家直接回到王道社会,这种方式同样行不通。

孔子为什么希望得到一官半职,并不是因为孔子天生喜欢做官。而是对于一个身怀经天纬地之才的圣贤,对于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君子,只有掌握权力才能戡乱,才能用权扶正,最终才能实现自身的抱负。

当孔子失败之后,他没有气馁。不能上报国家下安黎民,不能以死护国,孔子想到了卫道。

儒家本身就是源自司徒这个官职,这个官职就是专门用来教化百姓的。

所以,孔子设私学,走上了卫道这条深刻影响未来中国社会两千多年的道路。

孔子带着自己的学生走在传道的路上,途径一条江河的时候,感慨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我们常常认为孔子或许是感到老之将至,故而发出感叹时光易逝,容颜易老。自己传道的事业还没有完成,时间却不断的流逝,留给我用来传道的时间究竟还有多少呢?

时光流逝好像这东流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都在不停不息地流逝着,一去不复回。时光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可见人的一生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渺小的如浪花一朵,感慨世事无常,变化之快,所以要珍惜时间啊。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立志于学习先王之道,学了十五年终于学有所成。能够理解万事万物的源流和来龙去脉,皆受命于天。如果没有天地,就没有万物。天地阴阳二气造化万物,万物的不同只不过是所处的地域不同所致,根本还是阴阳,此之谓知天命,亦能耳顺。

既知天命的孔子,会把精力放在珍惜时间上面吗?孔子站在江河上感叹水流东逝,只是为了告诫自己的学生,要把握时间,好好学习好好传道吗?

如果是这样,那就意会错了孔子的本意。

就天地人事而言,孔子仰观天文,想到日月运行,化育万物。昼夜更始,便是往一日即去一日。俯察地理,想到花开木落,四时变迁,便是往一年即去一年。

天地尚且如此,生在天地间的人,亦不例外。

人自出生以后,由少而壮,由壮而老,每过一日,即去一日,每过一岁,即去一岁。个人如此,群体亦不例外。

中国历史到了五帝时代,不再有三皇,到了夏商周,不再有五帝。孔子生在春秋乱世,想见西周盛况,也见不到,只能梦见周公而已。

由此可知,自然界、人世间、宇宙万物,无一不是逝者,无一不像河里的流水,昼夜不住的流,一经流去,便不会流回来。

那么,孔子仅仅只是感叹往者不可追吗?

不是的,孔子想说的是,君子立志,犹如长江,东奔大海,矢志不渝。

川流不息,就好像天地运化万物不曾馈穷。寒来暑往、日往月来,星辰斗转星移,万事万物不断的从天地这个母体被运化出来,不曾停歇,就像这不断奔流的河川。

天道不断地运化万物,才有了生机勃勃的世间百态。伏羲时代的天道如此,三皇五帝时代的天道如此,夏商周三代的天道亦如此,不曾变更。

因为天道独立而不改,昼行而不殆。无论霸道社会,王道社会,帝道社会如何演进,天道始终在哪里。

所以,君子立功立德,就要秉承自强不息的精神,就像那不断奔流的河川,像那行健的天道。

故而,君子自强不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