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2022年医药、药械创新将如虎添翼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王振雅

一片小药丸、一台大CT、一个起搏器、一剂免疫制剂,凝结着众多科学家的心血,守护着十四亿国人的健康。

为了全民健康,医疗科技创新仍是众之所求、民之所盼。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8位国内外医疗企业高管,听他们研判如何让医药、药械创新“如虎添翼”。

武田单国洪:

顺应高质量发展趋势,惠及更多患者

2022年医药、药械创新将如虎添翼

武田中国总裁单国洪

武田制药是一家拥有240多年的持续创新历史的全球生物制药公司。2017年,单国洪就任武田中国区总裁, 5年间,单国洪带领武田中国,经历了整个产业向高质量发展的迈进,武田中国也实现了加速转型,持续聚焦创新的中国发展战略。

单国洪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近年来,国家推行的与医疗健康行业发展相关的一系列举措,核心目标之一就是提质与公平可及,让人民群众通过公平的机会享受到高质量发展的成果。2022年也仍然是这一政策导向。作为一家跨国企业,顺势而行将大有可为。

武田制药在中国将如何大有可为?答案便是加速推动更多创新药物惠及患者。单国洪介绍,2022年,武田中国将进一步深入实施5年发展计划,至2025年,在中国上市超过15款以上的创新药物。例如,现阶段有2款肺癌领域的创新产品:Mobocertinib和布格替尼片,正在积极推进在国内审批上市的进程。罕见病药物注射用维拉苷酶α计划会在2月份商业上市,惠及患者。

谈及肿瘤药物扎堆创新赛道如何破局?单国洪说,“以真正具有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创新,才是医疗健康企业的立足之本。”他认为,首先要寻找有临床价值的、差异化的创新,对标全球创新标准。其次要鼓励跨国药企、中国的创新企业等开展更加多元和更为深入的合作。

中国是武田全球最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新年之际,单国洪表示,“武田正在前瞻布局,到2031财年,中国将成为武田全球第二大市场。”

波士顿科学张珺:

加快医疗器械的审评审批,从“跟跑”到“领跑”转变

2022年医药、药械创新将如虎添翼

波士顿科学大中华区总裁张珺

波士顿科学是全球极具成长性的创新医疗企业,2022年是波士顿科学进入中国市场的25周年,也是中国医械产业高速发展的25年。波士顿科学大中华区总裁张珺带领团队见证和亲历了中国创新医械产业从“跟跑”向“领跑”转型的历史性发展阶段。

张珺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加快医疗器械的审评审批、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等一系列促进医疗创新利好政策的出台,进一步释放了医疗器械创新的活力,激发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快速提高,这是医疗器械行业创新,从“跟跑”到“领跑”转变的关键。

中国器械市场已经是美国以外的第二大市场了,每年都在以双位数增长。除了政策外,“建立生态圈”是波士顿科学实现行业领先的战略。波士顿科学与医院合作探索建立疼痛中心,设置优化的诊疗流程,让治疗流程清晰化和标准化,提升医院的诊疗水平效率和患者满意度。

在张珺看来,医疗创新以解决医患的医疗需求为要义,提供安全、有效和适宜的医疗解决方案,才能充分体现创新的价值和生命力。实现解决未尽之需“有效创新”才能推动整个产业的创新升级。

为此,波士顿科学也聚焦于基层医生对先进医疗技术的需求。波士顿科学借助5G、数字化等新兴的技术手段,不断尝试更灵活的专业教育方式,通过5G远程培训、远程手术带教和移动教育大巴车等,让优质医疗服务进一步下沉,提升县域的医疗技术水平,助力患者大病不出县。

西门子医疗王弢:

集采倒逼企业转向创新药、创新药械研发的投入

2022年医药、药械创新将如虎添翼

西门子医疗大中华区副总裁、市场及企业传播负责人王弢

面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医保等政策,跨国器械西门子医疗又将如何进行本土创新、寻找发展机遇呢?

在王弢看来集采对于药械企业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她认为,今后集采也将常态化、制度化。集采的药械是患者需求量大、临床成熟的药械,相对而言也是同质化严重的产品。集采倒逼企业转向创新药、创新药械研发的投入,开发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出革新产品。

面对机遇和挑战,西门子医疗在中国已找到了“破局”的关键。王弢告诉健康时报记者,想要在同质化的赛道上取得最终胜利,既需要“爆发力”也需要“持久力”,既需要一流的创新能力,也需要经得起市场考验的稳定性和表现力。

西门子医疗已经看到了今后创新的赛道方向:智能手术机器人领域、5G远程医疗、人工智能。例如,西门子医疗的介入手术机器人有望在2022年年中上市。该公司的5G远程技术已在超过200家医院内部署,累计远程服务时长超过40万分钟。

摸清了赛道,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又该如何创新呢?王弢认为,“硬性”与“软性”创新要并举。西门子医疗设备创新和设备下沉基本已经实现并完成覆盖。另外,该公司也一直也借助技术手段和平台功能,让优质医疗资源,尤其是人才资源落地基层。

瓦里安张晓:

15分钟精准放疗,中国智造服务全球

2022年医药、药械创新将如虎添翼

瓦里安全球资深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张晓

15分钟精准放疗、自动化无接触……这是2021年瓦里安推出全球首个人工智能放疗中心。瓦里安是全球率先提供质子肿瘤治疗整体解决方案的厂家,是

全球放疗技术领域的领导者。过去3年中,在瓦里安大中华区总裁张晓和他的团队努力下,瓦里安北京生产基地的产量扩大了6倍,中国目前是瓦里安全球产品线最全的研发和生产基地。

张晓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瓦里安医疗携手中国产业链,已经实现从“复制全球成功到中国”全面走向“中国智造服务全球”,瓦里安中国基地的产品目前90%出口。

随着医保改革的深化,张晓以及团队看到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显著地提高了医疗的可及性、降低了患者的负担、提升了中国癌症患者生存率。这让他们信心倍增。张晓说,“2022年是新百年的新起点,我们医疗科技公司更要以创新求发展,以患者为中心,以价值医疗为导向,进入医疗科技的新时代。”

那么2022年瓦力安将有哪些创新举措呢?张晓介绍,瓦里安将加大投资在中国设立创新中心,一方面发力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本地创新,针对中国国情提供覆盖癌症诊疗全流程的数字化、智能化解决方案。另一方面,联合国内生态合作伙伴,开发早筛、早诊、早治的产业协作新模式,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中国面临的沉重的癌症负担。

除了技术创新,瓦里安也注重人才培养。瓦力安将继续支持中国高校开展“放疗新星”医学公益项目,吸引更多年轻力量走向临床。同时它也将携手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联合打造中国首个放疗专业的行业岗位胜任力培训体系“放疗研修院”,继续支持中国癌症基金会开展“基层肿瘤中心建设培训”的公益项目,培养基层医疗专业人才。

美敦力顾宇韶:

让医疗器械领域的“黑科技”,全方位地实现本土化

2022年医药、药械创新将如虎添翼

美敦力全球高级副总裁及大中华区总裁顾宇韶

世界最小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最新一代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系统、脊柱外科智能导航机器人……每年美敦力都会有创新产品亮相。医疗器械领域的“黑科技”往往成为美敦力创新产品的代名词。

为什么美敦力的“黑科技”如此高产?美敦力全球高级副总裁及大中华区总裁顾宇韶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分享了一个案例, 一位居住在西藏墨脱县的藏族大叔,患有心脏病,他在成都植入了心脏起搏器。起搏器植入后需定期随访,测试并调整起搏器的各种参数,保证起搏器更好地工作。但墨脱地处偏远,去最近可做随访的大医院,往返也需要2天,而且墨脱时常因冰封或泥石流而阻断交通。

于是,医院给这位患者准备了一款“黑科技”——起搏器的远程随访设备。它只有鼠标的大小,可24小时监测并将数据传输至云端。医生可远程对患者随访。这样一项科技很好的解决了偏远地区患者到中心医院随访的不便。

类似的“黑科技”在2022年,美敦力还将推出更多创新产品。顾宇韶说,在政策推动、技术迭代、市场演变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医疗科技的创新正在重塑医疗大健康产业的未来。中国将有望成为下一代医疗科技和解决方案的重要创新基地。

作为扎根中国三十多年的跨国医疗科技企业,顾宇韶坦言,“我们当下的首要任务是思考在中国的新发展格局下,如何全方位地推进美敦力的本土化战略,并且用创新技术普惠更多人,不仅在中国引领创新,还要让美敦力在中国的创新走向国际舞台,产生全球影响。”

蔡司刘永华:

在未来的5年里,提升在屈光解决方案领域的领先地位

2022年医药、药械创新将如虎添翼

蔡司中国区副总裁,蔡司医疗总经理刘永华

蔡司医疗是眼科领域的领军企业,它的发明创造可以追溯到1900年,它曾是眼底相机,裂隙灯等设备的品类开创者。而近年来,在蔡司医疗在中国业绩猛增备受关注。

2022年是蔡司深耕中国市场的第65个年头,为了顺应中国市场发展,制定了“五年计划”。2022年1月卫健委发布《“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在刘永华看来,政策支持对于行业发展来说是个利好。

于是,蔡司计划在未来的5年里,提升在屈光解决方案领域的领先地位,优化全方位白内障解决方案,并与本地合作伙伴构建合作网络,提供定制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眼科作为一门多知识体系综合交叉性学科,眼病的诊断和治疗高度依赖于各种设备,眼科设备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诊疗水平的高低。刘永华介绍,正因如此,蔡司才一直在不断推出满足临床医生需求的创新设备,也在尝试打造数字化眼科疾病诊疗网络,助力眼科优质资源下沉,惠及更多患者。

此外,百年蔡司,科技创新与社会责任是深深植根于其DNA的传统,2020年“全飞秒微笑中国行”,为1100余位赴鄂的抗疫医师免费摘镜,2021年“全飞秒微笑中国榜样”,为615位各行各业的榜样免费摘镜,2022年,新的征程再起航, “全飞秒科普进校园”活动,将为大学生提供眼健康的权威科普知识,携手各方,共同助力健康中国。

维昇药业卢安邦:

内分泌是创新药物研发的深蓝海

2022年医药、药械创新将如虎添翼

维昇药业首席执行官兼董事卢安邦

卢安邦拥有近30年医药行业经验,卢安邦更关注的是中国生物医药领域深蓝海在哪里?

“内分泌是创新药物研发的深蓝海。”卢安邦告诉健康时报记者,身为创新生物医药行业的一员,以临床价值为中心,尽力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才是我们创新发展的方向。目前已知的内分泌疾病超过170种,其中还存在着许多在中国无药可医或现有疗法效果有限的情况。满足这些未尽临床需求是维昇正在努力做的。

想要做内分泌领域新药研发并不容易。而维昇却走出了自己的路。目前它有三款在研药物处于临床后期,例如隆培促生长素正在顺利推进中国III期临床试验,预计将于2022年年内向国家药监局提交上市申请。

谈及中国医药创新如何做到从跟跑到领跑?卢安邦介绍,“我们最近刚在苏州奠基了大中华区研发制造基地,因为在中国建设自主生产能力,能够灵活有效地加速实现管线产品的商业化,是我们进行创新药全链条布局的重大举措。未来,我们还会在这里进行生产技术转移、完成本地化生产。”

高德美雷红雨:

“颜值经济”助推皮肤领域医药创新

2022年医药、药械创新将如虎添翼

高德美中国区总经理雷红雨

近年,得益于公众消费升级和 “颜值经济”东风的助推,大陆皮肤健康护理行业进入蓬勃发展期,这一产业包括日常护肤、医美和皮肤疾病治疗三大领域。

高德美作为一家总部在瑞士的企业,俨然已成为这一领域的佼佼者。它是一家提供覆盖生命全周期和使用全场景的全面部解决方案的公司。

作为高德美中国的掌门人雷红雨介绍,2021是高德美在中国实践高能焕新战略的第一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高德美将最先进、最高品质的创新产品引入中国。例如,在国家加快审批的支持下,仅2021年高德美就获批上市了4款医美产品和适应症。

谈及创新,雷红雨分享了一则好消息,高德美首创新药奈莫利珠单抗,正作为首个针对IL-31受体α的单克隆抗体在全球开展临床试验,并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帮助众多备受困扰的特应性皮炎以及结节性痒疹患者重获健康。

此外,预期到2024年,高德美陆续引进约9款医美产品、针对中国消费者的6款护肤产品和1款重磅皮肤疾病治疗产品,以满足消费者尚未被满足的皮肤健康需求。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