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散文|周兰红:不变的年味儿

不变的年味儿

文/周兰红

散文|周兰红:不变的年味儿

(网络图片)

新年伊始,万物更新。春节是大陆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放眼九州大地,举目五湖四海,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有春节。春节是中国人的独有印记,更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她源于殷商,始于西汉,兴于唐朝,一直延续到今天。每逢春节,礼花绽放,舞龙翻飞,欢声笑语荡漾,春节热闹了中国,春节正走向世界。

春节俗称“过年”,“年”是四季的终末,又是下一个轮回的开启,有头有尾即是圆满,年头岁尾正是祭祖谢年的最好牲礼。大自然的清风使食盐、阳光、村庄、田野相互碰撞,相互作用,酝酿了一脉相承、亘古不变的年俗传统,铸就了华夏儿女精神世界里的永恒信仰。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热闹的人群,满桌的美食,绚烂的烟花,震耳的炮竹,这些埋藏在记忆里的琐碎细节,成了我们挥之不去,心心念念的“年味”。

如今,人们总说年味变淡了,春节仿佛渐渐褪去记忆中的热烈与色彩。味道变淡了,其实淡的不是“年味”,而是“人心”。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优越,吃喝穿戴玩天天如过新年,人们心中逐渐淡漠了对过年的期盼和新鲜感。当下文化认知的进步,抑止了过去岁月的幼稚与匮乏,使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越来越觉得难以满足。或许,这就是人们觉得“年味”变淡的原因。的确,年味并不只是物质的充足与丰盛,而更应该是文化的充盈与丰富。与时俱进的年味才能彰显中国独有的文化图腾。细细想来,我们缺少的并不是对“年”的感情,而是企盼对“年”的一种新方式和新载体。“年味”始终都在,只是在悄悄地改变着旧模样。

“年味”深深的蜿蜒在数亿人口大迁徙的匆匆步履中。每到腊月,五湖四海的游子都会站在时光的间隙里定格乡愁,悄悄张望回家的路。于是,携着期盼、拎着奔波、挟着忙碌,从四面八方涌入一个叫“故乡”的地方。然后,盛着饭香、墨香、甜酒香、腊味香,还有浓郁的人情味儿,围坐在时光老人身边,庄重地凝聚着待翻的日历。生命的指针,在这种莫以言状的虔诚中,会毫不犹豫地进行一场庄严的跨越,在留连那些渐渐淡去的美好记忆中,策划新一轮的出发。

“年味”华丽的绽放在那绚烂的色彩里。每到年末,无论城市与乡村,无论深宅大院还是寒门农舍,都无一例外妆扮地红红火火,洋洋喜庆。新年是红色的,红色象征着喜庆,人们将这种喜庆散播到四面八方,角角落落,窗上的红福字、口袋里的大红包、孩子们的红棉袄、连小商贩都换成了红色的袋子,塞满喜庆的糖果。更是那满街的大红灯笼,一如红袍加身,将喜庆与祥和悬于门楼和大树的高枝上,举手投足间托出红红的期待。一串串鲜红的中国结、一排排红底对联、一挂挂红色鞭炮……喜庆装满了中华大地,喜庆耀眼了地球上独有的“中国红”,构筑成了关于春节最温暖的记忆。

“年味”悄悄流淌在中国人的信仰与智慧里。每每过年,家家户户的窗户上,门楣边,便装扮上各式各样的窗花、春联,一眼望去,精彩纷呈。红红的春联,浓浓的墨汁,精美的书法,流淌着悠悠几千年的中国情,绵延不断。穿行在大街小巷,穿行在悠悠几千年的书法艺术中,一如徜徉于一场盛大的书法展览,使人流连忘返。古典庄重的雕镂窗棂,贴上精巧美丽的窗花,像一幅幅精美的图案,散发出浓浓的古典气息;明光锃亮的玻璃窗上,贴上红红的窗花,像孩童腮边的红晕,美艳动人。镶嵌着各种人物、动物、花卉的窗花更是栩栩如生,相映成趣,衬托着表达祝福、喜庆的文字,都被心灵手巧的民间艺人以各种形式剪裁在方寸之间,裁剪着一个个平淡的日子,裁剪着一段段美好时光。用丝丝缕缕的线条把年复一年的日子连缀,编织成一个个祥和而温馨的节日,酿造成一尊尊浓厚而醇香的年味儿。

“年味”深刻地烙印在童年的记忆影像里。最质朴的年味儿,已经美丽成童年的背景。小时候的年味儿是父亲买回来的那块猪肉,是母亲给做的新衣裳,是小伙伴们分享的那串糖葫芦,是提着手工灯笼扫街的自豪,是噼里啪啦金花四溅的那挂小鞭儿,是兜里舍不得花的那几毛钱。孩提时的年味儿,就是这般甜蜜!不需要过多欲望的积攒;不需要过多财富的奢侈;不需要过多艳词的修饰。质朴就是珍贵的幸福源泉,快乐就是真实的简单满足。小时候的年味儿是内心最热切的期盼,永远有品不尽的欢乐与温馨。

年味从来不曾远去,只是我们长大了,肩负着更多的责任和期望,难以再享受那无忧无虑简单纯粹的快乐。年味从来不曾变过,它早已深深地烙印在华夏儿女的血脉里,绵延千里万里,走过了千年历史长河。

散文|周兰红:不变的年味儿

【作者简介】周兰红,东昌府区新星小学教师 。业余时间喜欢与经典书籍为伴,爱好旅行,已走遍大半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