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百团之战》:民族血与坚韧的悲剧性书写

《百团之战》:民族血与坚韧的悲剧性书写
《百团之战》:民族血与坚韧的悲剧性书写

场景再现:

抗日战争期间的百团之战,是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的攻势反扫战,由于参与战争的105个团,被称为"百团战争"。百团之战是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百团之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0年8月20日至9月10日,集中在中台路的交通破坏上。第二阶段,从1940年9月22日到10月初,主要是继续扰乱日军交通线,摧毁日军深入抗日基地的主要阵地。第三阶段,从1940年10月初到1941年1月24日,主要任务是对抗日本人的报复性"扫荡"。

据八路军司令部1940年12月10日统计,在百团战役的前三个半月中,共进行了1824场大大小小的战役,攻占了2990多个阵地,消灭了4.6万多名日军伪军, 日军的"笼子政策"被粉碎,日本伪军的反动火焰重新燃起,大大增强了民族抗日战争的信心。

自1931年9月18日以来,中国电影制片人以各种方式表达了中华民族抗日决心,记录了中国儿童的反日壮举。如当时的《国防电影》《狼山之血》(1936年,导演费尔木),以"村里一起打狼"的阴谋号召"民族团结抗日",直到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影片开始积极宣传中国军民英勇的抗日事迹, 其代表作是《800强人》(1938年,导演应云伟)。

新中国成立后,《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鸡信》《小兵张家》、《地面战争》、《地雷战》等一系列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经典电影相继诞生。2005年,电影《太行山》通过优秀的制作水平,还原了宏大的战争场面,开辟了新时代战争片的新风格,展现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率领刚刚完成的8路军三大师东渡黄河建立太行山基地的故事。

十年后,电影《千团》(2015)将《太行山》改编成的一部分,不再追求宏大而全面,而是在广阔的战争画面中选取了几场标志性的战役,并在其中突出了几个非常个人化的人物,强调了英雄的个人魅力和个人能力,让观众的眼神和情感有了精准的传递点。影片以母亲关掉攻击战、西营码头突袭战、黄崖洞军械库防御战、关家歼灭战为缩影的"百团战争",敌我营的反对极为明确,致力于向观众呈现震撼人心的战争场面。

《百团之战》:民族血与坚韧的悲剧性书写

《百团之战》在编剧中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分配"文剧"和"武剧"的比重,如何相互呼应与合作?既然四场战斗是主要焦点,并且占据了大部分时间,那么这部电影如何确保对角色个性的独特描绘?

在影片中,八路军士兵热情开朗,士气高涨,将英俊的胸膛与丘陵、精诚合作,军民齐心协力,鱼水深,一场源于现场生机勃勃的画面。蒋介石对于八路军的实力深感恐惧,面对八路军的战争情绪复杂,似乎麻烦很多,充满了个人的算计和。在毛泽东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真正的将军的风度,是思想开明。然后是彭德怀,他鼓吹用一场大战来破坏日本的笼子政策,用胜利来鼓舞士气,"来证明八路军的存在,证明中国人还在战斗"。"这种信心和全国势头与国民党政府普遍存在的低沉、消极的气氛形成鲜明对比。

片中,章子忠的部下姚尚武战败后回到家乡,在加入八路军后亲眼目睹了亲人的惨死,然后开始了不一样的战斗生涯,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精神激荡,完成了精神体验和内心成长。

《百团之战》:民族血与坚韧的悲剧性书写

影片的剧情重点是"百团之战"中的四场战役,他们有着不同的观点,刻有人物独特的成长轨迹,交织在人物之间的灵魂对话和情感互动。

首战分手之争主要在铁路上,双方的焦点一度在扳机之战上。在这场战斗中,第8路军武器的弱点是显而易见的,但顽强的战斗意志却令人敬畏。这是姚尚武加入八路军的第一战,心中大为震撼,在血火的考验中不断成熟。最初,他被一列带有日本陆军红十字标志的火车所愚弄,该火车旨在以国际交战规则为由阻止第8路军的轰炸行动。姚尚武的腐败和对八路军轻而易举的惨重伤亡,促使他重新认识了日本侵略者的狡猾和阴险。这场大战,还有姚尚武和梁山负责爆破作战的并肩作战的黑暗起点。

《百团之战》:民族血与坚韧的悲剧性书写

在西营码头,八路军是一次突然袭击,有理由率先,但由于日军火力,战斗仍处于胶着状态。姚尚武等人缴获的一辆坦克成为扭转局势的关键因素。影片突出了姚尚武黄埔军校炮兵专业背景,也让观众看到姚尚武越来越冷静稳定。在随后的黄崖洞营之战中,姚尚武指挥大炮,成为海神之别。

在关家轩歼灭之战中,虽然8路军曾是仆人,但长期受到攻击,体现了影片对历史的尊重,虽然武器落后,战斗激烈,但8路军的不屈不挠、坚定、无畏的精神令人钦佩。在这场战斗中,姚尚武和梁山的情绪进一步升温,两人开始对接。后来,梁山为保护姚尚武而死,两个恋人生死分离。

《百团之战》:民族血与坚韧的悲剧性书写

这部电影在四场战斗中设置了两条重要线索。一个是姚尚武的转变。起初,他对日本侵略者很天真,后来他在与日本侵略者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个是姚尚武和梁山的情感线。他们从熟人,并肩走向爱情,天堂和人永远......这反映了影片努力为大量战争场面增添更多"文艺剧",因为人物的情感、感受、心理起伏和命运往往是一部电影中最动人的部分。为了给战争中铁血的男子气概注入更多温暖感人心的感情,影片还用腰带来传达彭德怀与左右之间的怜悯,他们彼此的心灵洞悉,凸显了革命同志之间的相互知知、关心、信任和依赖。

《百团之战》:民族血与坚韧的悲剧性书写

《百团大战》可以从借鉴的同类影片中非常多,再加上拍摄技术的进步、充足的资金和创意理念的更新,其创作条件是独一无二的。影片在四场战役中突出了各自的视角,展现了抗日战争的惨剧和共产党人的壮丽,除了嵌入人物成长的轨迹外,这四场战役都得到了有效的衔接。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以类型片的形式呈现了主题色彩,既是为了创造战争场景,也是为了对"百团战争"军事政治意义的诠释。演讲、战前动员等情节与战争剧融为一体,保证了影片的思想诉求,又不削弱影片的简洁明了的可视性,使其在中国抗日战争片的序列中留下了浓厚的色彩。

为迎接党的百年诞辰,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式启动"百年致敬——用电影谈党史,回顾1921年"专项规划,以时间线索为主语,评选出21部能够反映党史上重大事件、重要成就和重点历史场景的主题电影, 通过影评和欣赏的方式,重温1921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创造的辉煌历史,展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百年致敬——用电影谈党史,纪念1921》由上海国际电影节和上海戏剧学院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联合策划,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