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場景再現:
抗日戰争期間的百團之戰,是八路軍在華北敵後發動的一次大規模的攻勢反掃戰,由于參與戰争的105個團,被稱為"百團戰争"。百團之戰是抗日戰争期間八路軍在華北發動的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百團之戰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40年8月20日至9月10日,集中在中台路的交通破壞上。第二階段,從1940年9月22日到10月初,主要是繼續擾亂日軍交通線,摧毀日軍深入抗日基地的主要陣地。第三階段,從1940年10月初到1941年1月24日,主要任務是對抗日本人的報複性"掃蕩"。
據八路軍司令部1940年12月10日統計,在百團戰役的前三個半月中,共進行了1824場大大小小的戰役,攻占了2990多個陣地,消滅了4.6萬多名日軍僞軍, 日軍的"籠子政策"被粉碎,日本僞軍的反動火焰重新燃起,大大增強了民族抗日戰争的信心。
自1931年9月18日以來,中國電影制片人以各種方式表達了中華民族抗日決心,記錄了中國兒童的反日壯舉。如當時的《國防電影》《狼山之血》(1936年,導演費爾木),以"村裡一起打狼"的陰謀号召"民族團結抗日",直到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日戰争爆發,影片開始積極宣傳中國軍民英勇的抗日事迹, 其代表作是《800強人》(1938年,導演應雲偉)。
新中國成立後,《鐵道遊擊隊》、《平原遊擊隊》、《雞信》《小兵張家》、《地面戰争》、《地雷戰》等一系列以抗日戰争為主題的經典電影相繼誕生。2005年,電影《太行山》通過優秀的制作水準,還原了宏大的戰争場面,開辟了新時代戰争片的新風格,展現了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率領剛剛完成的8路軍三大師東渡黃河建立太行山基地的故事。
十年後,電影《千團》(2015)将《太行山》改編成的一部分,不再追求宏大而全面,而是在廣闊的戰争畫面中選取了幾場标志性的戰役,并在其中突出了幾個非常個人化的人物,強調了英雄的個人魅力和個人能力,讓觀衆的眼神和情感有了精準的傳遞點。影片以母親關掉攻擊戰、西營碼頭突襲戰、黃崖洞軍械庫防禦戰、關家殲滅戰為縮影的"百團戰争",敵我營的反對極為明确,緻力于向觀衆呈現震撼人心的戰争場面。
《百團之戰》在編劇中面臨的挑戰是如何配置設定"文劇"和"武劇"的比重,如何互相呼應與合作?既然四場戰鬥是主要焦點,并且占據了大部分時間,那麼這部電影如何確定對角色個性的獨特描繪?
在影片中,八路軍士兵熱情開朗,士氣高漲,将英俊的胸膛與丘陵、精誠合作,軍民齊心協力,魚水深,一場源于現場生機勃勃的畫面。蔣介石對于八路軍的實力深感恐懼,面對八路軍的戰争情緒複雜,似乎麻煩很多,充滿了個人的算計和。在毛澤東身上,我們看到的是真正的将軍的風度,是思想開明。然後是彭德懷,他鼓吹用一場大戰來破壞日本的籠子政策,用勝利來鼓舞士氣,"來證明八路軍的存在,證明中國人還在戰鬥"。"這種信心和全國勢頭與國民黨政府普遍存在的低沉、消極的氣氛形成鮮明對比。
片中,章子忠的部下姚尚武戰敗後回到家鄉,在加入八路軍後親眼目睹了親人的慘死,然後開始了不一樣的戰鬥生涯,感受到了不一樣的精神激蕩,完成了精神體驗和内心成長。
影片的劇情重點是"百團之戰"中的四場戰役,他們有着不同的觀點,刻有人物獨特的成長軌迹,交織在人物之間的靈魂對話和情感互動。
首戰分手之争主要在鐵路上,雙方的焦點一度在扳機之戰上。在這場戰鬥中,第8路軍武器的弱點是顯而易見的,但頑強的戰鬥意志卻令人敬畏。這是姚尚武加入八路軍的第一戰,心中大為震撼,在血火的考驗中不斷成熟。最初,他被一列帶有日本陸軍紅十字标志的火車所愚弄,該火車旨在以國際交戰規則為由阻止第8路軍的轟炸行動。姚尚武的腐敗和對八路軍輕而易舉的慘重傷亡,促使他重新認識了日本侵略者的狡猾和陰險。這場大戰,還有姚尚武和梁山負責爆破作戰的并肩作戰的黑暗起點。
在西營碼頭,八路軍是一次突然襲擊,有理由率先,但由于日軍火力,戰鬥仍處于膠着狀态。姚尚武等人繳獲的一輛坦克成為扭轉局勢的關鍵因素。影片突出了姚尚武黃埔軍校炮兵專業背景,也讓觀衆看到姚尚武越來越冷靜穩定。在随後的黃崖洞營之戰中,姚尚武指揮大炮,成為海神之别。
在關家軒殲滅之戰中,雖然8路軍曾是仆人,但長期受到攻擊,展現了影片對曆史的尊重,雖然武器落後,戰鬥激烈,但8路軍的不屈不撓、堅定、無畏的精神令人欽佩。在這場戰鬥中,姚尚武和梁山的情緒進一步升溫,兩人開始對接。後來,梁山為保護姚尚武而死,兩個戀人生死分離。
這部電影在四場戰鬥中設定了兩條重要線索。一個是姚尚武的轉變。起初,他對日本侵略者很天真,後來他在與日本侵略者的戰争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二個是姚尚武和梁山的情感線。他們從熟人,并肩走向愛情,天堂和人永遠......這反映了影片努力為大量戰争場面增添更多"文藝劇",因為人物的情感、感受、心理起伏和命運往往是一部電影中最動人的部分。為了給戰争中鐵血的男子氣概注入更多溫暖感人心的感情,影片還用腰帶來傳達彭德懷與左右之間的憐憫,他們彼此的心靈洞悉,凸顯了革命同志之間的互相知知、關心、信任和依賴。
《百團大戰》可以從借鑒的同類影片中非常多,再加上拍攝技術的進步、充足的資金和創意理念的更新,其創作條件是獨一無二的。影片在四場戰役中突出了各自的視角,展現了抗日戰争的慘劇和共産黨人的壯麗,除了嵌入人物成長的軌迹外,這四場戰役都得到了有效的銜接。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以類型片的形式呈現了主題色彩,既是為了創造戰争場景,也是為了對"百團戰争"軍事政治意義的诠釋。演講、戰前動員等情節與戰争劇融為一體,保證了影片的思想訴求,又不削弱影片的簡潔明了的可視性,使其在中國抗日戰争片的序列中留下了濃厚的色彩。
為迎接黨的百年誕辰,上海國際電影節正式啟動"百年緻敬——用電影談黨史,回顧1921年"專項規劃,以時間線索為主語,評選出21部能夠反映黨史上重大事件、重要成就和重點曆史場景的主題電影, 通過影評和欣賞的方式,重溫1921年以來中國共産黨創造的輝煌曆史,展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百年緻敬——用電影談黨史,紀念1921》由上海國際電影節和上海戲劇學院電影藝術研究中心聯合策劃,複旦大學電影藝術研究中心聯合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