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云拜年”,如何拜出满满的仪式感?

“云拜年”,如何拜出满满的仪式感?

盼望着,盼望着

春节带着“假期大礼包”姗姗而至

“礼包”之中,温情满满

既有妈妈准备的一些唠叨

也有爸爸张罗的一桌好饭

当然,还有拜年时

来自七大姑、八大姨的“灵魂之问”

不过,为做好疫情防控

全国多地发文倡议

通过短信、电话等形式“云拜年”

“云拜年”,如何拜出满满的仪式感?

截图/江门发布

那么,如何“云拜年”才能

既完美避开各路亲戚的“灵魂之问”

又收获满满的仪式感?

经验告诉我们

遇事不决之时,不妨翻翻历史

“云拜年”,如何拜出满满的仪式感?

明·李士达《岁朝村庆图》

仪式感中,心心相依

我们都听过

那个“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

人们用烟花爆竹

驱逐了年兽这个“法外狂徒”

一个节日,由此诞生

这个故事意味深长

它用颇为玄幻的寓言形式揭示出

自然界的神秘与危险

从而让人们

在满满的仪式感中心心相依

“云拜年”,如何拜出满满的仪式感?

清·姚文瀚《岁朝欢庆图》

早在远古时代

舜帝就在一年岁首举行祭祀仪式

“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

在四海同心中

走出蒙昧之夜,进入文明之晨

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尚书》

到了汉朝

“古早版”拜年仪式流行起来

在“称觞举寿,欣欣如也”的氛围中

亲人们举起幸福的酒杯

朋友间加固友谊的小船

子、妇、孙、曾,各上椒酒于其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谒贺君、师、故将、宗人父兄、父友、友亲、乡党耆老。——东汉·崔寔《四民月令》

在出土的汉代铜镜上

铭刻着许多既古雅又潮流的祝福语

“富贵未央,长毋相忘”

“寿如金石,佳且好兮”

从中可以想见当时的节俗之美

“云拜年”,如何拜出满满的仪式感?

汉代铜镜/故宫博物院

除了民间

庙堂上的君臣也会相互拜年

其中,玄幻感满满的“位面之子”

东汉光武帝刘秀

绝对是一股难得的清流

某年正月初一

太学生出身的刘秀脑洞大开

将拜年宴会变成学术辩论会

输家需将坐垫让给赢家

最终大学者戴凭稳坐五十多张坐垫

正旦朝贺,百僚毕会,帝令群臣能说经者更相难诘,义有不通,辄夺其席以益通者,凭遂重坐五十余席。——《后汉书》

此后

春节逐渐触发中国人的美食技能

在南北朝的荆楚一带

椒柏酒、屠苏酒、胶牙饧等饮食

成为拜年宴席上的标配

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线下吃喝,“云上”拜年

到了“网红朝代”唐朝

拜年的社交功能+美食属性更加凸显

正月初一以后

亲友之间互邀登门拜年

内容主要是吃吃吃+喝喝喝

长安市里风俗,每岁元旦以后,递作饮食相邀,号为“传座”。——唐·唐临《冥报记》

而在饮食男女最爱的宋朝

商品经济发达,市民社会活跃

春节拜年

除了吃吃吃,还得买买买

不挑上两扁担礼物都不好意思出门

“除夜,家家爆竹……如是达旦。其送节物,必以大竹两竿随之。——北宋·庄绰《鸡肋编》

然而

宋朝人不仅爱吃爱喝爱填词

还很爱发明与创造

比如纸币,比如活字印刷术

再比如新年贺卡

“云拜年”,如何拜出满满的仪式感?

宋·董祥《岁朝图》

宋朝的宅男宅女们

通过互送俗称“飞帖”的签名贺卡

实现“云拜年”

这再次证明,懒与宅

或许是人类发明创造的动力之一

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佣仆持名刺代往。——南宋·周辉《清波杂志》

在“云拜年”之风下

还产生了许多令人叫绝的妙人妙事

据南宋词人周密记述

其表舅吴四丈因没有仆人送贺卡

便想到一个阴损的大招

——

一位与自己朋友圈大致相同的朋友

派人送来贺卡

吴表舅一边盛情款待

一边将对方等待派送的剩余贺卡掉包

换成自己预先准备的签名贺卡

恰友人沈子公仆送刺至,漫取视之,类皆亲故,于是酌之以酒,阴以己刺尽易之。沈仆不悟,因往遍投之,悉吴刺也。——南宋·周密《癸辛杂识》

宋朝新年贺卡

不仅形式潮流,内容也很现代

南宋文人张世南家

藏有数张北宋时代的新年贺卡

其中一张来自苏轼的学生秦观

世南家藏石本元佑十六君子墨迹。其间有:“观,敬贺子允学士尊兄。正旦。高邮秦观手状。”——张世南《游宦纪闻》

其余还有来自

黄庭坚、晁补之、张耒的相似内容贺卡

这位“子允学士”

能够同时集齐苏门四学士的签名

这个牛可以吹一整个春节

“云拜年”,如何拜出满满的仪式感?

北宋·苏汉臣《五瑞图》

形式常变,情义如一

对于朋友圈里的“点赞之交”

宋朝人可以像发传单一样发贺卡

但对好基友

就至少得写一封郑重的拜年信

比如苏轼与陈慥之间

“云拜年”,如何拜出满满的仪式感?

电视剧《河东狮吼》中的苏轼与陈慥夫妇

故宫博物院

珍藏的书法名作《新岁展庆帖》

即苏轼写给陈慥的拜年信

陈慥的妻子

就是著名的河东狮“本狮”

苏轼曾作诗挖苦陈慥“妻管严”:“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在这封拜年信中

苏轼以凡尔赛的口吻向好友通报

东坡雪堂的营建进度

并透露另一位朋友即将前来黄州

希望到时一起组个饭局

“云拜年”,如何拜出满满的仪式感?

苏轼《新岁展庆帖》/故宫博物院

明清时代

春节拜年之风比前代更盛

“车、马、邮件都慢”的“从前慢”

在正月里是不存在的

人们拜年的热情令车马往来飞驰

京师元日后,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明·陆容《菽园杂记》

清朝时

北京流行起“团拜”的拜年形式

亲友、同乡约在一起

聚餐联谊,相互拜年

度过一个愉快的“舌尖上的春节”

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清·艺兰生《侧帽余谭》

不难看出,数千年来

中国人的拜年形式总在变化

但精神内核始终如一

无论是“称觞举寿”的“物理拜年”

还是“飞帖传情”的“云拜年”

都体现了中国人

凝聚亲情、珍视友谊的美好情感

总之,只要心存情义

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段视频

都可以拜出满满的仪式感

“云拜年”,如何拜出满满的仪式感?

明·周文靖《岁朝图轴》

最后祝愿大家

新年事事如意,虎年虎虎生风!

“云拜年”,如何拜出满满的仪式感?

徐悲鸿《虎图轴》/故宫博物院

参考资料

陈勤学: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视觉符号研究

高春霞:中国春节文化与生命意识

王萍萍:“拜年”节俗的历史变迁与现代传承

虞敏:苏轼黄州“二帖”新探

陈玉洁:汉代镜铭文研究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金羊网

文字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谢杨柳

编辑 | 艾心

校对 | 周勇

审核 | 岑杰昌

签发 | 孙朝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