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雲拜年”,如何拜出滿滿的儀式感?

“雲拜年”,如何拜出滿滿的儀式感?

盼望着,盼望着

春節帶着“假期大禮包”姗姗而至

“禮包”之中,溫情滿滿

既有媽媽準備的一些唠叨

也有爸爸張羅的一桌好飯

當然,還有拜年時

來自七大姑、八大姨的“靈魂之問”

不過,為做好疫情防控

全國多地發文倡議

通過短信、電話等形式“雲拜年”

“雲拜年”,如何拜出滿滿的儀式感?

截圖/江門釋出

那麼,如何“雲拜年”才能

既完美避開各路親戚的“靈魂之問”

又收獲滿滿的儀式感?

經驗告訴我們

遇事不決之時,不妨翻翻曆史

“雲拜年”,如何拜出滿滿的儀式感?

明·李士達《歲朝村慶圖》

儀式感中,心心相依

我們都聽過

那個“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

人們用煙花爆竹

驅逐了年獸這個“法外狂徒”

一個節日,由此誕生

這個故事意味深長

它用頗為玄幻的寓言形式揭示出

自然界的神秘與危險

進而讓人們

在滿滿的儀式感中心心相依

“雲拜年”,如何拜出滿滿的儀式感?

清·姚文瀚《歲朝歡慶圖》

早在遠古時代

舜帝就在一年歲首舉行祭祀儀式

“辟四門,明四目,達四聰”

在四海同心中

走出蒙昧之夜,進入文明之晨

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詢于四嶽,辟四門,明四目,達四聰。——《尚書》

到了漢朝

“古早版”拜年儀式流行起來

在“稱觞舉壽,欣欣如也”的氛圍中

親人們舉起幸福的酒杯

朋友間加強友誼的小船

子、婦、孫、曾,各上椒酒于其家長,稱觞舉壽,欣欣如也。谒賀君、師、故将、宗人父兄、父友、友親、鄉黨耆老。——東漢·崔寔《四民月令》

在出土的漢代銅鏡上

銘刻着許多既古雅又潮流的祝福語

“富貴未央,長毋相忘”

“壽如金石,佳且好兮”

從中可以想見當時的節俗之美

“雲拜年”,如何拜出滿滿的儀式感?

漢代銅鏡/故宮博物院

除了民間

廟堂上的君臣也會互相拜年

其中,玄幻感滿滿的“位面之子”

東漢光武帝劉秀

絕對是一股難得的清流

某年正月初一

太學生出身的劉秀腦洞大開

将拜年宴會變成學術辯論會

輸家需将坐墊讓給赢家

最終大學者戴憑穩坐五十多張坐墊

正旦朝賀,百僚畢會,帝令群臣能說經者更相難诘,義有不通,辄奪其席以益通者,憑遂重坐五十餘席。——《後漢書》

此後

春節逐漸觸發中國人的美食技能

在南北朝的荊楚一帶

椒柏酒、屠蘇酒、膠牙饧等飲食

成為拜年宴席上的标配

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饧。——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

線下吃喝,“雲上”拜年

到了“網紅朝代”唐朝

拜年的社交功能+美食屬性更加凸顯

正月初一以後

親友之間互邀登門拜年

内容主要是吃吃吃+喝喝喝

長安市裡風俗,每歲元旦以後,遞作飲食相邀,号為“傳座”。——唐·唐臨《冥報記》

而在飲食男女最愛的宋朝

商品經濟發達,市民社會活躍

春節拜年

除了吃吃吃,還得買買買

不挑上兩扁擔禮物都不好意思出門

“除夜,家家爆竹……如是達旦。其送節物,必以大竹兩竿随之。——北宋·莊綽《雞肋編》

然而

宋朝人不僅愛吃愛喝愛填詞

還很愛發明與創造

比如紙币,比如活字印刷術

再比如新年賀卡

“雲拜年”,如何拜出滿滿的儀式感?

宋·董祥《歲朝圖》

宋朝的宅男宅女們

通過互送俗稱“飛帖”的簽名賀卡

實作“雲拜年”

這再次證明,懶與宅

或許是人類發明創造的動力之一

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傭仆持名刺代往。——南宋·周輝《清波雜志》

在“雲拜年”之風下

還産生了許多令人叫絕的妙人妙事

據南宋詞人周密記述

其表舅吳四丈因沒有仆人送賀卡

便想到一個陰損的大招

——

一位與自己朋友圈大緻相同的朋友

派人送來賀卡

吳表舅一邊盛情款待

一邊将對方等待派送的剩餘賀卡掉包

換成自己預先準備的簽名賀卡

恰友人沈子公仆送刺至,漫取視之,類皆親故,于是酌之以酒,陰以己刺盡易之。沈仆不悟,因往遍投之,悉吳刺也。——南宋·周密《癸辛雜識》

宋朝新年賀卡

不僅形式潮流,内容也很現代

南宋文人張世南家

藏有數張北宋時代的新年賀卡

其中一張來自蘇轼的學生秦觀

世南家藏石本元佑十六君子墨迹。其間有:“觀,敬賀子允學士尊兄。正旦。高郵秦觀手狀。”——張世南《遊宦紀聞》

其餘還有來自

黃庭堅、晁補之、張耒的相似内容賀卡

這位“子允學士”

能夠同時集齊蘇門四學士的簽名

這個牛可以吹一整個春節

“雲拜年”,如何拜出滿滿的儀式感?

北宋·蘇漢臣《五瑞圖》

形式常變,情義如一

對于朋友圈裡的“點贊之交”

宋朝人可以像發傳單一樣發賀卡

但對好基友

就至少得寫一封鄭重的拜年信

比如蘇轼與陳慥之間

“雲拜年”,如何拜出滿滿的儀式感?

電視劇《河東獅吼》中的蘇轼與陳慥夫婦

故宮博物院

珍藏的書法名作《新歲展慶帖》

即蘇轼寫給陳慥的拜年信

陳慥的妻子

就是著名的河東獅“本獅”

蘇轼曾作詩挖苦陳慥“妻管嚴”:“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在這封拜年信中

蘇轼以凡爾賽的口吻向好友通報

東坡雪堂的營建進度

并透露另一位朋友即将前來黃州

希望到時一起組個飯局

“雲拜年”,如何拜出滿滿的儀式感?

蘇轼《新歲展慶帖》/故宮博物院

明清時代

春節拜年之風比前代更盛

“車、馬、郵件都慢”的“從前慢”

在正月裡是不存在的

人們拜年的熱情令車馬往來飛馳

京師元日後,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明·陸容《菽園雜記》

清朝時

北京流行起“團拜”的拜年形式

親友、同鄉約在一起

聚餐聯誼,互相拜年

度過一個愉快的“舌尖上的春節”

京師于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清·藝蘭生《側帽餘譚》

不難看出,數千年來

中國人的拜年形式總在變化

但精神核心始終如一

無論是“稱觞舉壽”的“實體拜年”

還是“飛帖傳情”的“雲拜年”

都展現了中國人

凝聚親情、珍視友誼的美好情感

總之,隻要心存情義

一個電話,一條短信,一段視訊

都可以拜出滿滿的儀式感

“雲拜年”,如何拜出滿滿的儀式感?

明·周文靖《歲朝圖軸》

最後祝願大家

新年事事如意,虎年虎虎生風!

“雲拜年”,如何拜出滿滿的儀式感?

徐悲鴻《虎圖軸》/故宮博物院

參考資料

陳勤學: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的視覺符号研究

高春霞:中國春節文化與生命意識

王萍萍:“拜年”節俗的曆史變遷與現代傳承

虞敏:蘇轼黃州“二帖”新探

陳玉潔:漢代鏡銘文研究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金羊網

文字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謝楊柳

編輯 | 艾心

校對 | 周勇

稽核 | 岑傑昌

簽發 | 孫朝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