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听说,一位老太太的老房子要拆了,老太太总是拒绝去,她说,她在等老公回来,三十年前,老公等人出去做生意,再也没有回来。
有人说丈夫在外面有了新婚生子,她不相信,她说,如果他在外面有家,回来告诉她是,她不是没有道理的。后来,没有人劝她,那是三十年。
我觉得女人等男人回来的时候,并不全是爱情,有时候是一种痴迷。
按照痴迷的字面意思,痴迷是因为坚持和不可动摇的思想的出现,是一种近乎极端的非理性情绪。
也许在迷恋的字典里,坚持是一种坚持,是另一种爱,就像亨利一样。科比的电影《漫漫长远兮》。

《漫漫长远兮》改编自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aret Duras)的作品,讲述了一个咖啡店老板在等她的丈夫的故事。
女主人Dales很迷人,但非常孤独。她等丈夫已经十六年了。然而,在这十六年里,没有人带出丈夫的声音,只有呼啸的风从远处传来。
国庆节那天,一个流浪汉在咖啡馆门口哼哼唧唧,戴尔斯突然觉得流浪汉是她的丈夫。于是她想尽一切办法唤醒流浪汉的记忆。
结果,一切都是徒劳的。
十六年的等待并没有换来惊喜,一首偶然的旋律就不是过去的爱情。戴尔斯只是在寻找等待的勇气和理由,希望等待不会那么孤独。
看完这部电影,似乎没有比悲伤和沉默更好的情感词了。
当戴尔斯在离去的流浪汉身后喊出丈夫的名字时,流浪汉突然转过身来,慢慢地举起双手,仿佛在承认什么,似乎对戴尔斯火热的等待束手无策。
杜拉斯是一位非常擅长"离别"的作家,离别是她笔下一首悲伤的情歌。
《情人》中的湄公河见证了一段不切实际的异国恋情,让法国女孩简独自一人度过了半生。在"广岛的爱情"中,这位法国女演员在日本建筑师的喜悦中回忆起她与德国占领军的恋情。戴尔斯,在《漫漫长程》中等了十六年。
对杜拉斯来说,离别是一种隐秘的痛苦,她和丈夫已经分开多年,杜勒斯永远记得这段记忆,伴随着二战、纳粹、集中营等词汇。
1944年,杜拉斯的丈夫被捕并被监禁在德国达豪集中营,在那里他忍受了多年的非人道待遇,才获救。
对于杜拉斯的丈夫来说,这段经历意味着尊严和情感的丧失,而对杜拉斯来说,它代表着战争的伤害和情感的疏离。
因此,要读懂她的作品,必须把战争作为一个大背景,其中所有的悲伤和不平等都是合理的存在。
在电影中,戴尔斯说,我会更强大,更无情......这些台词总是给我一种错觉,以为这是杜拉斯在丈夫被捕后对自己说的话。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彼此相爱的人的分离更难以忍受的了。
我们可以忍受饥饿、贫穷和战争,但我们不能忍受亲人的离去。老天爷,多么孤独的存在啊。正如希腊神话所说,每个人都是一个不完整的个体,他被分成两半,一生都在寻找另一半,但不一定是因为有太多不完整的人。
爱是追求人类自身的正直,渴望与另一半合而为一,然后踏上寻找另一半的旅程,这就是爱。
在《漫漫长路》中,戴尔斯等待着寻找她的另一半,不幸的是,这一半早已消失在故事和记忆中。
《漫漫离别》采用非线性叙事,在过去和现在之间来回穿梭,同时表达人物的内心,也通过对过去的记忆,构建了一个女人的爱情世界。那就是:一见钟情,离开。
撇开邂逅的所有浪漫幻想,邂逅只是一个离别的理由,它没有诗意和审美,是恋爱中的人偏执地赋予"离别"的意义。
导演亨利·柯比(Henry Kirby)在拍摄这部电影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电影的文学性。无论是屏幕切换时间表,还是视角和镜头,都非常注重影片的文学性,这也使得《漫漫离别》尽可能地保留了杜拉斯的个人风格。
电影《漫长的离别》表达了这个主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身就是一种相遇和离别的关系,与相遇自然会有离别。如果只是相遇,没有离别,这个世界是少了人津津乐道的爱情故事。
在电影《漫长的离别》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一个女人的等待,更能看到爱情最神圣的表情。正是因为这样的爱是神圣不可侵犯和亵渎的,才注定了戴尔斯的孤独。
当爱情故事散落在漫长的时间之河中时,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与自己生命气息相似的故事。这些故事似乎是一种命运,迟早会毫无征兆地到来。
从这个意义上说,《漫漫离别》的主题已经超越了爱情电影的界限,而是通过邂逅和离别给生活更多的谨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