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冬奥高山滑雪医生:即将在滑雪赛道上度过春节,对冬奥充满信心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孙欢

“报名成为‘滑雪医生’的时候满怀一腔热血,当时没有想到训练这么辛苦,好在都坚持了下来。如今冬奥会开幕在即,现在更多的是期待和满满的自信。”1月30日,距离春节还有1天,距离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还有5天。有这样一群人,在阖家团圆的日子里反向而行,告别了家人,在全国人民欢度春节的日子里,他们将在冬奥会高山滑雪赛道上除旧迎新,他们就是冬奥会保障医生,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麻醉科杨娇楠医生就是其中之一。

她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目前已经进入冬奥会闭环,正期待北京冬奥会的开幕。

冬奥高山滑雪医生:即将在滑雪赛道上度过春节,对冬奥充满信心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麻醉科杨娇楠医生和李晓曦医生在赛道合影,受访者供图

3年磨一剑,雪场滑行“如履平地”

2015年7月31日,北京申办2022年第24届冬奥会成功,在庆祝这一成果的同时,相关的准备工作也在进行中。2017年,杨娇楠看到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发布的通知,需要具备滑雪基础的医务人员承担北京冬奥会雪上项目雪道医疗保障工作。

“作为麻醉科医生,我对急救的情况更加熟悉,具备专业的医疗技能和滑雪技能,当时想的是,可以为冬奥会尽一份微薄之力,便和同科室的李晓曦医生一起报了名。”

之后的训练的艰辛令她措手不及。高山滑雪项目向来以难度大、观赏性强著称,是一项将速度与技巧完美结合的滑雪运动,被誉为“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但同时也是受伤率最大、最危险的冬奥会比赛项目之一。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雪道是国内最高等级的高山滑雪赛道,海拔高、落差大,是世界上难度最大的高山滑雪赛道之一。

冬奥高山滑雪的医疗保障团队有一百多人,其中像杨娇楠一样负责赛道救援的国内滑雪医生共有40人。在竞技、竞速赛道上,每隔三四百米会设立一个赛道医疗站(FOP),每个赛道医疗站配备两名滑雪医生和三名救援队员。救援时两人一组,其中一名滑雪医生要背上急救包,包括氧气瓶、夹板、绑带、药品、呼吸器等,负重十多公斤。

另一方面,国际雪联规定,赛时如果发生运动员摔伤事故,医务工作者必须在4分钟内赶到现场。“其实如果出了意外,还需要先暂停比赛,清空赛道,等待派遣等一系列流程,留给我们的时间,比4分钟还要再短一些。”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杨娇楠进行了3年的训练。

“因为气候原因,我们只有在每年冬天有雪场环境进行培训,其他时间还要学习英语和各类急救技能。海拔高,气候条件也比较恶劣,我们负重十几公斤,既要练习及时在伤员病人身边停住,还要在零下二三十度的情况下,摘掉手套等保暖设施,进行伤员的救治。”对杨娇楠和队友来说,冻伤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我们的队员,手脚有冻伤都是常事了,毕竟救治伤员才是最重要的。

护航冬奥,即将在滑雪赛道上度过的春节

为了防止新冠疫情传播,本次2022年北京冬奥会采取闭环管理。从1月4日杨娇楠和同事们就开始为进入闭环准备。1月23日,进入闭环后,更是每天两点一线往返于驻地和国家高山滑雪中心。

“差不多每天6点多出发,通过固定的闭环车辆,1个多小时进入高山滑雪中心,晚上大概也是下午6点多返回。”杨娇楠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现在每天的工作时间基本都在12个小时左右。而除了本职工作,防疫也是重中之重。进入闭环后,滑雪医生们每天都要做一次核酸,出入也要做好消毒,口罩更是要随时佩戴。“在工作中还是要接触到各国的运动员和教练,做好防疫是对彼此的负责。”

在高强度的工作中,为了能顺利完成工作,杨娇楠和同事们还自带了健身器材。“我带了瑜伽垫、哑铃和弹力带,每天回到酒店都争取再锻炼一会儿,增加肌肉力量,以便让自己更好的完成这次医疗保障工作。”

临近春节,正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但是对杨娇楠来说,有比和家人团聚更重要的工作。“在这种全球疫情的情况下,我们国家还能如期的举办2022年冬奥会,既是挑战也是我们国家实力的展现,能为北京冬奥会尽一份绵薄之力,我觉得很荣幸也很自豪。”在杨娇楠看来,北京冬奥会势必会成为一场无与伦比的体育盛事,而参与其中,会是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

冬奥高山滑雪医生:即将在滑雪赛道上度过春节,对冬奥充满信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