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潜心作画50余载 一个藏在即墨深巷里的“葫芦王”

葫芦,谐音“福禄”,在民间自古以来就有镇宅辟邪、招财进宝的美好寓意。在即墨区金口镇的王瓦村,有这样一位民间手艺人,突发奇想用自家种的葫芦作画,却意外获得了大众的关注。

潜心作画50余载 一个藏在即墨深巷里的“葫芦王”

走进王可和的农家小院,只见一屋子里满是葫芦,地上堆积着未加工的,木柜上摆放的是完工的工艺品,有仕女图、花鸟图、山水画、福禄寿喜、连年有余等,惟妙惟肖的图案,让人看了爱不释手。春节将至,此时,72岁的王可和正在聚精会神的作画,纤纤毛笔在葫芦上勾、勒、点、染、擦,不一会儿,便绘出了飞扬神韵的年画娃娃。

要说起王可和这手艺,还得追溯到56年前。那时正上初中的他,是因为一节美术课而被巧妙绝美的工笔画所吸引,此后便一头扎进了画堆里。

潜心作画50余载 一个藏在即墨深巷里的“葫芦王”

起初,王可和专攻年画,除了课上,课下他还缠着老师开起了“小灶”,日复一日地不断练习。经过时间的浸润,王可和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如今,他的葫芦销往五湖四海,勾勒出悠长的线条,让更多人了解并认可了这门技艺。

可以说,能看懂“葫芦”的,有,但是不多,王可和算是一个。“葫芦不是随便画的,我画画前要根据葫芦的造型来创作,就拿这个葫芦来说吧,它是椭圆形的,就很适合画寿桃,给做寿的老人最好。”王可和告诉我们,葫芦画一定要善于因材选题,根据葫芦的形态来进行创作,才能更好的体现出画内的“真和善”。

潜心作画50余载 一个藏在即墨深巷里的“葫芦王”

一件作品的形成需要经过时间的打磨。而葫芦画,则是要在葫芦在成熟摘下来以后,先进行刮皮晒干,莫约2个星期,晒好的葫芦就像一件做工完美的瓷器,细腻润滑,光泽度好。接着,王可和要在晒好的葫芦上打描、填色、勾勒、上油,完成这几个步骤才算完工。一个葫芦工艺品从画图到制作完工,则又要花上两三天的时间。

王瓦村的村民们说:“没有王可和,这葫芦就只是静静地端在那里,不显山不露水,‘素面朝天’。”

潜心作画50余载 一个藏在即墨深巷里的“葫芦王”

打入观者心坎里的东西,必定来自于尘世,来自于曾经的经历,若没有精神做内容的躯壳,哪怕再华丽、再历经艰苦持久的劳作,也难成为艺术品。王可和,正是用他72年来的经历,和56年的打磨,才成就了这打动观者的内心作品。

“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何独在长安。”我相信一位伟大的画家,一定有他独特而非凡的功力和洞察人世的眼睛,能够画更加有难度的画作,更引发人同他一起思考的作品。

好作品不怕“巷子深”。如今,王可和的葫芦也随着时代的潮流登上了短视频平台,北京、上海、成都……五湖四海的人们了解并认可了这门手艺。下一步,他还计划申请非遗,继续将这门手艺更好的传承下去。(杨晓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