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潛心作畫50餘載 一個藏在即墨深巷裡的“葫蘆王”

葫蘆,諧音“福祿”,在民間自古以來就有鎮宅辟邪、招财進寶的美好寓意。在即墨區金口鎮的王瓦村,有這樣一位民間手藝人,突發奇想用自家種的葫蘆作畫,卻意外獲得了大衆的關注。

潛心作畫50餘載 一個藏在即墨深巷裡的“葫蘆王”

走進王可和的農家小院,隻見一屋子裡滿是葫蘆,地上堆積着未加工的,木櫃上擺放的是完工的工藝品,有仕女圖、花鳥圖、山水畫、福祿壽喜、連年有餘等,惟妙惟肖的圖案,讓人看了愛不釋手。春節将至,此時,72歲的王可和正在聚精會神的作畫,纖纖毛筆在葫蘆上勾、勒、點、染、擦,不一會兒,便繪出了飛揚神韻的年畫娃娃。

要說起王可和這手藝,還得追溯到56年前。那時正上國中的他,是因為一節美術課而被巧妙絕美的工筆畫所吸引,此後便一頭紮進了畫堆裡。

潛心作畫50餘載 一個藏在即墨深巷裡的“葫蘆王”

起初,王可和專攻年畫,除了課上,課下他還纏着老師開起了“小竈”,日複一日地不斷練習。經過時間的浸潤,王可和漸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如今,他的葫蘆銷往五湖四海,勾勒出悠長的線條,讓更多人了解并認可了這門技藝。

可以說,能看懂“葫蘆”的,有,但是不多,王可和算是一個。“葫蘆不是随便畫的,我畫畫前要根據葫蘆的造型來創作,就拿這個葫蘆來說吧,它是橢圓形的,就很适合畫壽桃,給做壽的老人最好。”王可和告訴我們,葫蘆畫一定要善于因材選題,根據葫蘆的形态來進行創作,才能更好的展現出畫内的“真和善”。

潛心作畫50餘載 一個藏在即墨深巷裡的“葫蘆王”

一件作品的形成需要經過時間的打磨。而葫蘆畫,則是要在葫蘆在成熟摘下來以後,先進行刮皮曬幹,莫約2個星期,曬好的葫蘆就像一件做工完美的瓷器,細膩潤滑,光澤度好。接着,王可和要在曬好的葫蘆上打描、填色、勾勒、上油,完成這幾個步驟才算完工。一個葫蘆工藝品從畫圖到制作完工,則又要花上兩三天的時間。

王瓦村的村民們說:“沒有王可和,這葫蘆就隻是靜靜地端在那裡,不顯山不露水,‘素面朝天’。”

潛心作畫50餘載 一個藏在即墨深巷裡的“葫蘆王”

打入觀者心坎裡的東西,必定來自于塵世,來自于曾經的經曆,若沒有精神做内容的軀殼,哪怕再華麗、再曆經艱苦持久的勞作,也難成為藝術品。王可和,正是用他72年來的經曆,和56年的打磨,才成就了這打動觀者的内心作品。

“心泰身甯是歸處,故鄉何獨在長安。”我相信一位偉大的畫家,一定有他獨特而非凡的功力和洞察人世的眼睛,能夠畫更加有難度的畫作,更引發人同他一起思考的作品。

好作品不怕“巷子深”。如今,王可和的葫蘆也随着時代的潮流登上了短視訊平台,北京、上海、成都……五湖四海的人們了解并認可了這門手藝。下一步,他還計劃申請非遺,繼續将這門手藝更好的傳承下去。(楊曉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