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珍妃之死,尘封百年的历史真相到底如何,你知道吗?

作者:小胖读史

珍妃之死,尘封百年的历史真相到底如何,你知道吗?

珍妃之死,尘封百年的历史真相到底如何,你知道吗?

根据资料AI恢复的珍妃照片

光绪帝的妃子,珍妃在死去不久就成为小说中的主角,建国之初遭到批判的一部《清宫秘史》更是让她声名大振。人们把美好乃至伟大的赞美和歌颂之词都给了她,珍妃不仅貌美如花,与光绪皇帝相亲相爱,而且深明大义,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是光绪皇帝的围房高参,支持他的变法图强。但是在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守旧势利的反扑下,变法失败了,她也为之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从号称“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三国演义》开始,国人就开始习惯于在文艺作品中学习历史。但是,文艺毕竟不是历史,虚构一不留神就会演变为戏说,电影、小说中的历史故事虽然生动浪漫,忠奸分明,但却常常于真实历史距离较远。

那么珍妃之死的真相确实如《清宫秘史》所描述的那样吗?让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珍妃。

珍妃之死,尘封百年的历史真相到底如何,你知道吗?

珍妃(资料图)

珍妃,镶红旗,他他拉氏,生于光绪二年二月初三,为礼部左侍郎长叙之女。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月初五,慈禧太后选定其弟,副都统桂祥的女儿叶赫那拉氏为光绪帝的皇后,同时封珍妃与她的姐姐瑾妃为嫔,当时瑾嫔15岁,珍嫔13岁。光绪二十年,两人同时晋封为妃。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8月初,八国联军集结兵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挟持光绪帝慌忙出逃。行前,命太监将幽禁于北三所寿药房中的珍妃叫出来,推入位于慈宁宫后贞顺门的水井中淹死。当时,珍妃年仅25岁。在一些文艺作品中,珍妃被描绘为一位容颜秀丽的美女,光绪皇帝一见就为之吸引。在流传甚广的德龄的小说《瀛台泣血记》中珍妃的进宫就更富有传奇色彩。书中说,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和为了让皇帝早生子嗣,便四处为皇帝挑选合适的人选。后来遇到了同样忠君、同样胸怀大志的满洲亲贵长叙,得知他有两位相貌端正的女儿,便举荐进宫。光绪皇帝一见之下,立刻就喜欢上了举止大方,长得更为美丽的二女儿。

珍妃之死,尘封百年的历史真相到底如何,你知道吗?

但真实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公元1874年同治帝驾崩,慈禧为了控制朝政,选了自己外甥载湉继承皇位(慈禧的妹妹嫁给了咸丰帝的弟弟醇亲王),也就是后来的光绪帝。到1890年的时候,光绪帝已长大成人,应该娶妻生子了,而光绪一旦立后,就说明他已经长大成人了,那么慈禧就必须把权力交给光绪,这对慈禧来讲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事情,因此为光绪帝选一个好皇后(对于慈禧来说,好就是要能帮着自己管住光绪,以便自己仍能控制光绪)就成了慈禧的当务之急。在这方面她是有前车之鉴的,十几年前,为亲生儿子同治皇帝选后时,她原本是属意瑜妃,可同治皇帝却偏偏把皇后的象征“镶玉如意”给了崇绮的女儿,以至于后来母子、婆媳之间弄出许多十分不堪的事来。因此这次为光绪选后,她早就打定了主意,副都统桂祥是慈禧太后的亲弟弟,他的女儿静芬是自己的亲侄女,和光绪结婚等于是结了姑表亲,是亲上加亲。更何况静芬还读书不多,没什么见识正好自己将来继续私心自用,独揽大权。当时,王公大臣对慈禧的如意算盘都已有所耳闻,当时北京城里都已流传着讽刺慈禧为光绪选后的诗:

但冀门楣属外家

何尝钟鼓求佳偶

本来王公大臣的女儿一旦选上后妃,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好事,但这次慈禧下诏为光绪选后,一件原本挤破脑袋都要凑上去的热门大事,却冷冷清清,只有五名少女应征。除了副都统桂祥的女儿静芬以外,就是江西巡抚德馨的两个女儿鸾、凤姐妹,和礼部侍郎长叙的女儿瑾、珍姐妹,很多合乎条件的人家把自己的女儿都藏起来,大家想,虽然皇宫中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但那宫规森严,起居都不自由,更何况皇宫中还有一位老佛爷慈禧,稍不如意就有杀身之祸,而且皇后可能又早已内定了呢?

珍妃之死,尘封百年的历史真相到底如何,你知道吗?

光绪皇帝(资料图)

选后的仪式是在太和殿进行的,慈禧太后端坐在上方,光绪皇帝一旁侍立,荣寿固伦公主等立在慈禧太后身后,慈禧的座前放有镶玉如意一柄,大红绣花荷包一对,选中为皇后的就授给如意,选为妃子就授给荷包。那五个备选少女在大殿上一字排开,桂祥的女儿静芬胖嘟嘟、矮墩墩,面貌倒还端正,比光绪大着两岁,被慈禧排在最左边,依次是德馨的两个女儿、长叙的女儿瑾、珍两姐妹。德馨的两个女儿长得明艳照人,还有些娇媚的韵味。而长叙的两个女儿却长相一般。慈禧太后在座位上慢慢地开口说话了,意思是后妃的选择关系着大清的国脉民运,关系着皇帝的终身幸福,谁堪母仪天下,由皇帝自己决定吧!光绪皇帝听慈禧这么说,拿着如意走到德馨的两个女儿跟前,意思是想从她们之中选择一人为皇后。就在这时,慈禧太后厉声喊了一声:“皇帝!”光绪自幼就被她的恶言厉色吓破了胆,此刻闻声愕然,仓皇之间又走近了瑾珍两姐妹,慈禧太后满脸怒容,疾步向前,夺过如意,把它交到静芬的手中,同时以目示意把一对荷包交给了瑾、珍两姐妹,择后大典就这样草草完成。

可见,事实上,被小说家饱含深情地赞美的一见钟情实际是杜撰,珍妃其实原本只是光绪挑选皇后时的“候补队员”,是在慈禧太后的干预之下才成为皇妃的。古人的相貌,后人无法目睹,只能根据画像和文字描述来想像。所幸的是,在珍妃的时代,照相技术已经传入大陆,并且开始被皇宫里的后妃们所接受,慈禧及珍妃都有照片保留下来。从现在已发现的珍妃和她的姐姐瑾妃的照片来看,这姐妹俩都长着一张圆圆的脸庞,勉强地能叫做“端正”,但无论以什么审美角度来看,都算不上绝色美女。所以,美丽的珍妃只不过是外人、后人一厢情愿的想像和附会罢了。

关于珍妃,另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就是她对戊戌变法的支持,许多文艺作品、宣传材料上都说,正是在她热情的鼓励下,光绪皇帝才坚定了变法的决心。珍妃也因此成为慈禧的眼中钉,先是被打入冷宫,后来又惨遭杀害。珍妃简直就是一个为国献身的改革志士。这又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已。

其实,珍妃被打入冷宫乃至最后被害,与光绪帝对她的宠爱和对皇后的冷落大有关系。光绪皇帝是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选的后妃,可后来他对自己的皇后,也就是慈禧的侄女并不喜欢。而珍妃的姐姐瑾妃性情忠厚,也就是性格死板的人。相比之下,刚刚年满十三岁的珍妃从年龄、性格各方面与皇帝更为接近,于是,珍妃成了光绪帝的宠妃。珍妃虽然相貌平平,但性格活泼,聪明伶俐。珍妃进宫时仅仅年满十三岁,恰好处于情窦初开的年纪,开始懂得用自己的热情、伶俐、天真等魅力来赢得自己丈夫兼主子的喜爱。可以想象,在紫禁城长大,一直在慈禧威严下战战兢兢活着的皇帝内心里是多么地孤独,而珍妃恰恰充当了他渴望已久的玩伴、朋友,填补了精神上的空虚。这种近乎友情的陪伴和交流可以说比男女之情更能够吸引孤独的光绪。所以光绪宠爱长相一般的珍妃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珍妃进宫之初,她还是很讨慈禧老佛爷喜欢的。但随着光绪对珍妃的宠爱,对皇后的疏远,慈禧开始渐渐厌恶起珍妃来。当初慈禧正是因为怕皇帝贪恋美色而冷落了自己的侄女才不让光绪挑选美貌的德馨家的女儿,这才让容貌普通的瑾、珍姐妹俩作了皇帝的妃子。但她万万没有想到,珍妃虽然相貌一般,但她却仍然吸引了光绪,反倒更加冷落了皇后。对于慈禧来说,珍妃就等于是坏了慈禧的好事。

正是光绪对珍妃的宠爱为她日后的被贬、被害埋下了伏笔。光绪二十年,即1894年4月,珍妃被降为贵人。此时,距离戊戌变法的1898年尚有四年,而且珍妃受罚的真实原因并不那么光彩。

在所有关于珍妃的资料中,不管作者的立场对珍妃是褒是贬,大都不约而同地说,珍妃生性大方,喜爱奢华,追求享受。珍妃对宫中太监时有赏赐。太监得些小恩小惠,都竭力奉承她,称之为“小主儿”,谓“小主儿”大方。大方的“小主儿”珍妃也正是在钱上栽了跟头,弄出了卖官求财的丑闻。

珍妃由其胞兄志锜为主谋,串通奏事处的太监拉官牵线,将月华门南的奏事处作为机关。奏事处是太监与内外官员的传达处,太监中最有势力的为郭某、奏事太监文澜亭及慈禧掌案太监王俊如等人。珍妃住在景仁宫,景仁宫首领太监也在其列。所得的钱,一部分供给珍妃,其余由各人分赃。不久后慈禧有所耳闻,责令光绪于当年十月二十九下谕:“朕钦奉慈禧皇太后懿旨,本朝家法严明,凡在宫中,从不敢干预朝政。理妃珍妃承侍掖廷,向称淑慎,……乃近来习尚浮华,屡有乞请之事,皇帝深虑渐不可长。据实面陈。若不量予儆戒,恐左右近侍藉以为黄缘蒙蔽之阶,患有不可胜防者。瑾妃、珍妃均著降为贵人,以示薄惩,而肃内政。”当时虽将瑾妃、珍妃同提,而实则重在珍妃,将珍妃交皇后严加管束,命太监总管首领看管,从此与光绪隔绝,不能见面。虽说珍、瑾二人在一年后又恢复了妃的身份,但珍妃在慈禧心目中留下的弄权、专宠的印象恐怕也已经再也无法改变。至于坊间流传的珍妃对变法图强的支持,真实史料却没有找到确凿可信的证据。有关资料大多笼统地说珍妃支持变法维新,积极鼓励、帮助光绪帝推动变法。至于具体情况,则语焉不详、含糊其辞。惟一可以把珍妃与变法扯在一起的事情是,维新派的主要人物文廷式是珍妃出嫁前读书的先生。仅此而已,至于其他,则只是世人的想像了。

从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对珍妃的惩罚,也可以推测出珍妃并没有积极参与变法。1898年的戊戌变法,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新政,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太后为主的清室贵族的阻挠。以康有为、谭嗣同等人为首的维新派秘密策划兵变,计划说服袁世凯派兵包围颐和园,囚禁慈禧。这在慈禧看来,光绪实在是忘恩负义、大逆不道。变法失败后,不仅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康有为、梁启超遭通缉,光绪帝被关在南海瀛台,珍妃也再一次被打入冷宫。但珍妃此次的被囚,其实是板子打在珍妃身上,疼在光绪心里,更多的是为了惩罚光绪。这从珍妃姐姐瑾妃平安无事上就可以看出来。四年前,仅仅是因为“习尚浮华”、“干预朝政”就被株连降级,如果珍妃真有什么支持变法的举动的话,瑾妃又怎能躲过这一劫。更何况,在戊戌变法后,慈禧已经在谋划着废掉光绪,立了一个所谓的“大阿哥”,只是顾虑外界的反应,才迟迟没有行动。

珍妃之死,尘封百年的历史真相到底如何,你知道吗?

这张照片是康有为利用相片合成技术伪造的,梁启超终生未曾与光绪谋面

慈禧对一国之君尚且毫不心慈手软,更别说一个小小的嫔妃了,想要珍妃的性命,又何必等到两年之后的庚子之变。可见,珍妃的被囚,实因争光绪宠而失慈禧宠在前,受光绪遭黜牵连在后,她自己与戊戌变法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她也不是传说中的胸怀大志的女改革家。

关于珍妃之死,各种传说也版本不一。有的说她大义凛然地痛斥慈禧的专权,然后英勇地跳入井中牺牲;有的说她临死仍不忘变法,心系光绪,让慈禧留下光绪与洋人交涉,义正词严地与慈禧辩论,被恼着成怒的慈禧派人推入井里;也有人说珍妃被吓得瑟瑟发抖,瘫软在地,跪在慈禧面前,连连哀求:“老佛爷,饶奴才一命吧,以后不会再犯错了。”慈禧无情地让人把她塞进井里。直到此时,珍妃还在叫:“李安达,李安达”,想让李莲英能帮她说句话救她一命。

珍妃之死,尘封百年的历史真相到底如何,你知道吗?

珍妃井(资料图)

珍妃之死,的确是慈禧仓皇出逃前所为,但当时的真实情景如何,不是现场目击者,都没有发言权。而在当时的情况下,八国联军入侵京城,整个京城都是一片混乱。而且在现场的,除了慈禧、珍妃外,恐怕就只有崔玉贵、李莲英等三五个太监而已。所以,种种的版本很可能只是众人间的以讹传讹,真正的情况后人永远也无法知道了。

我们在这里试图还原一个历史上真正的珍妃,并不是要刻意诋毁、颠覆人们心目中那个美好的形象。在珍妃进宫时,只有十三岁,请想一想,今天十三岁的小姑娘在做些什么?可能在上中学,正在为分数苦恼;也可能是个满脑子新潮时尚的少年,不管怎样还都只是个尚未成年、不大懂事的孩子。而珍妃呢,她已经远离父母,来到深宫内院,面对一个孤独、孱弱的丈夫,还有一个冷酷无情、喜怒无常让人不寒而栗的婆婆。所以,无论怎样说,珍妃都只是一个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品,她悲惨的遭遇值得后人同情。

说起来珍妃无论从容貌、才学、品行等各方面来看,都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她的形象那么高大、美丽的原因,实在是拜慈禧所赐。珍妃的入宫、被囚、被害,恰逢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之变这几个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发生之时,害死她的又是那个祸国殃民的老妖婆慈禧。当人们简单地把近代中国的屈辱、落后都归结到慈禧一人身上时,作为慈禧这个大反派的对立面的珍妃,也就在人们心目中完成了形象的升华,成了美好、希望的化身。本文之所以拿这个苦命的珍妃说事,是想告诉大家,历史并不只是江山美人的浪漫,也没有那么忠奸分明的简单,甚至包含了诸多琐碎、丑陋、复杂。我们需要拿出勇气、运用理智,清醒地看待历史。只有这样,历史才能真正成为可供我们借鉴的精神资源,而不只是茶余饭后聊天的谈资。当我们能够以勇气、理智来面对历史的时候,我们也就更加能够以勇气、理智来面对今天的生活。

诸位看官,您意下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