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珍妃之死,塵封百年的曆史真相到底如何,你知道嗎?

作者:小胖讀史

珍妃之死,塵封百年的曆史真相到底如何,你知道嗎?

珍妃之死,塵封百年的曆史真相到底如何,你知道嗎?

根據資料AI恢複的珍妃照片

光緒帝的妃子,珍妃在死去不久就成為小說中的主角,建國之初遭到批判的一部《清宮秘史》更是讓她聲名大振。人們把美好乃至偉大的贊美和歌頌之詞都給了她,珍妃不僅貌美如花,與光緒皇帝相親相愛,而且深明大義,有遠大的政治理想和抱負,是光緒皇帝的圍房高參,支援他的變法圖強。但是在以慈禧太後為代表的守舊勢利的反撲下,變法失敗了,她也為之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從号稱“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的《三國演義》開始,國人就開始習慣于在文藝作品中學習曆史。但是,文藝畢竟不是曆史,虛構一不留神就會演變為戲說,電影、小說中的曆史故事雖然生動浪漫,忠奸分明,但卻常常于真實曆史距離較遠。

那麼珍妃之死的真相确實如《清宮秘史》所描述的那樣嗎?讓我們來看看曆史上的珍妃。

珍妃之死,塵封百年的曆史真相到底如何,你知道嗎?

珍妃(資料圖)

珍妃,鑲紅旗,他他拉氏,生于光緒二年二月初三,為禮部左侍郎長叙之女。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月初五,慈禧太後標明其弟,副都統桂祥的女兒葉赫那拉氏為光緒帝的皇後,同時封珍妃與她的姐姐瑾妃為嫔,當時瑾嫔15歲,珍嫔13歲。光緒二十年,兩人同時晉封為妃。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8月初,八國聯軍集結兵力進攻北京,慈禧太後挾持光緒帝慌忙出逃。行前,命太監将幽禁于北三所壽藥房中的珍妃叫出來,推入位于慈甯宮後貞順門的水井中淹死。當時,珍妃年僅25歲。在一些文藝作品中,珍妃被描繪為一位容顔秀麗的美女,光緒皇帝一見就為之吸引。在流傳甚廣的德齡的小說《瀛台泣血記》中珍妃的進宮就更富有傳奇色彩。書中說,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和為了讓皇帝早生子嗣,便四處為皇帝挑選合适的人選。後來遇到了同樣忠君、同樣胸懷大志的滿洲親貴長叙,得知他有兩位相貌端正的女兒,便舉薦進宮。光緒皇帝一見之下,立刻就喜歡上了舉止大方,長得更為美麗的二女兒。

珍妃之死,塵封百年的曆史真相到底如何,你知道嗎?

但真實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公元1874年同治帝駕崩,慈禧為了控制朝政,選了自己外甥載湉繼承皇位(慈禧的妹妹嫁給了鹹豐帝的弟弟醇親王),也就是後來的光緒帝。到1890年的時候,光緒帝已長大成人,應該娶妻生子了,而光緒一旦立後,就說明他已經長大成人了,那麼慈禧就必須把權力交給光緒,這對慈禧來講是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事情,是以為光緒帝選一個好皇後(對于慈禧來說,好就是要能幫着自己管住光緒,以便自己仍能控制光緒)就成了慈禧的當務之急。在這方面她是有前車之鑒的,十幾年前,為親生兒子同治皇帝選後時,她原本是屬意瑜妃,可同治皇帝卻偏偏把皇後的象征“鑲玉如意”給了崇绮的女兒,以至于後來母子、婆媳之間弄出許多十分不堪的事來。是以這次為光緒選後,她早就打定了主意,副都統桂祥是慈禧太後的親弟弟,他的女兒靜芬是自己的親侄女,和光緒結婚等于是結了姑表親,是親上加親。更何況靜芬還讀書不多,沒什麼見識正好自己将來繼續私心自用,獨攬大權。當時,王公大臣對慈禧的如意算盤都已有所耳聞,當時北京城裡都已流傳着諷刺慈禧為光緒選後的詩:

但冀門楣屬外家

何嘗鐘鼓求佳偶

本來王公大臣的女兒一旦選上後妃,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好事,但這次慈禧下诏為光緒選後,一件原本擠破腦袋都要湊上去的熱門大事,卻冷冷清清,隻有五名少女應征。除了副都統桂祥的女兒靜芬以外,就是江西巡撫德馨的兩個女兒鸾、鳳姐妹,和禮部侍郎長叙的女兒瑾、珍姐妹,很多合乎條件的人家把自己的女兒都藏起來,大家想,雖然皇宮中有享不完的榮華富貴,但那宮規森嚴,起居都不自由,更何況皇宮中還有一位老佛爺慈禧,稍不如意就有殺身之禍,而且皇後可能又早已内定了呢?

珍妃之死,塵封百年的曆史真相到底如何,你知道嗎?

光緒皇帝(資料圖)

選後的儀式是在太和殿進行的,慈禧太後端坐在上方,光緒皇帝一旁侍立,榮壽固倫公主等立在慈禧太後身後,慈禧的座前放有鑲玉如意一柄,大紅繡花荷包一對,選中為皇後的就授給如意,選為妃子就授給荷包。那五個備選少女在大殿上一字排開,桂祥的女兒靜芬胖嘟嘟、矮墩墩,面貌倒還端正,比光緒大着兩歲,被慈禧排在最左邊,依次是德馨的兩個女兒、長叙的女兒瑾、珍兩姐妹。德馨的兩個女兒長得明豔照人,還有些嬌媚的韻味。而長叙的兩個女兒卻長相一般。慈禧太後在座位上慢慢地開口說話了,意思是後妃的選擇關系着大清的國脈民運,關系着皇帝的終身幸福,誰堪母儀天下,由皇帝自己決定吧!光緒皇帝聽慈禧這麼說,拿着如意走到德馨的兩個女兒跟前,意思是想從她們之中選擇一人為皇後。就在這時,慈禧太後厲聲喊了一聲:“皇帝!”光緒自幼就被她的惡言厲色吓破了膽,此刻聞聲愕然,倉皇之間又走近了瑾珍兩姐妹,慈禧太後滿臉怒容,疾步向前,奪過如意,把它交到靜芬的手中,同時以目示意把一對荷包交給了瑾、珍兩姐妹,擇後大典就這樣草草完成。

可見,事實上,被小說家飽含深情地贊美的一見鐘情實際是杜撰,珍妃其實原本隻是光緒挑選皇後時的“候補隊員”,是在慈禧太後的幹預之下才成為皇妃的。古人的相貌,後人無法目睹,隻能根據畫像和文字描述來想像。所幸的是,在珍妃的時代,照相技術已經傳入大陸,并且開始被皇宮裡的後妃們所接受,慈禧及珍妃都有照片保留下來。從現在已發現的珍妃和她的姐姐瑾妃的照片來看,這姐妹倆都長着一張圓圓的臉龐,勉強地能叫做“端正”,但無論以什麼審美角度來看,都算不上絕色美女。是以,美麗的珍妃隻不過是外人、後人一廂情願的想像和附會罷了。

關于珍妃,另一段廣為流傳的曆史,就是她對戊戌變法的支援,許多文藝作品、宣傳材料上都說,正是在她熱情的鼓勵下,光緒皇帝才堅定了變法的決心。珍妃也是以成為慈禧的眼中釘,先是被打入冷宮,後來又慘遭殺害。珍妃簡直就是一個為國獻身的改革志士。這又隻是一個美麗的傳說而已。

其實,珍妃被打入冷宮乃至最後被害,與光緒帝對她的寵愛和對皇後的冷落大有關系。光緒皇帝是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選的後妃,可後來他對自己的皇後,也就是慈禧的侄女并不喜歡。而珍妃的姐姐瑾妃性情忠厚,也就是性格死闆的人。相比之下,剛剛年滿十三歲的珍妃從年齡、性格各方面與皇帝更為接近,于是,珍妃成了光緒帝的寵妃。珍妃雖然相貌平平,但性格活潑,聰明伶俐。珍妃進宮時僅僅年滿十三歲,恰好處于情窦初開的年紀,開始懂得用自己的熱情、伶俐、天真等魅力來赢得自己丈夫兼主子的喜愛。可以想象,在紫禁城長大,一直在慈禧威嚴下戰戰兢兢活着的皇帝内心裡是多麼地孤獨,而珍妃恰恰充當了他渴望已久的玩伴、朋友,填補了精神上的空虛。這種近乎友情的陪伴和交流可以說比男女之情更能夠吸引孤獨的光緒。是以光緒寵愛長相一般的珍妃也就不難了解了。

在珍妃進宮之初,她還是很讨慈禧老佛爺喜歡的。但随着光緒對珍妃的寵愛,對皇後的疏遠,慈禧開始漸漸厭惡起珍妃來。當初慈禧正是因為怕皇帝貪戀美色而冷落了自己的侄女才不讓光緒挑選美貌的德馨家的女兒,這才讓容貌普通的瑾、珍姐妹倆作了皇帝的妃子。但她萬萬沒有想到,珍妃雖然相貌一般,但她卻仍然吸引了光緒,反倒更加冷落了皇後。對于慈禧來說,珍妃就等于是壞了慈禧的好事。

正是光緒對珍妃的寵愛為她日後的被貶、被害埋下了伏筆。光緒二十年,即1894年4月,珍妃被降為貴人。此時,距離戊戌變法的1898年尚有四年,而且珍妃受罰的真實原因并不那麼光彩。

在所有關于珍妃的資料中,不管作者的立場對珍妃是褒是貶,大都不約而同地說,珍妃生性大方,喜愛奢華,追求享受。珍妃對宮中太監時有賞賜。太監得些小恩小惠,都竭力奉承她,稱之為“小主兒”,謂“小主兒”大方。大方的“小主兒”珍妃也正是在錢上栽了跟頭,弄出了賣官求财的醜聞。

珍妃由其胞兄志锜為主謀,串通奏事處的太監拉官牽線,将月華門南的奏事處作為機關。奏事處是太監與内外官員的傳達處,太監中最有勢力的為郭某、奏事太監文瀾亭及慈禧掌案太監王俊如等人。珍妃住在景仁宮,景仁宮首領太監也在其列。所得的錢,一部分供給珍妃,其餘由各人分贓。不久後慈禧有所耳聞,責令光緒于當年十月二十九下谕:“朕欽奉慈禧皇太後懿旨,本朝家法嚴明,凡在宮中,從不敢幹預朝政。理妃珍妃承侍掖廷,向稱淑慎,……乃近來習尚浮華,屢有乞請之事,皇帝深慮漸不可長。據實面陳。若不量予儆戒,恐左右近侍藉以為黃緣蒙蔽之階,患有不可勝防者。瑾妃、珍妃均著降為貴人,以示薄懲,而肅内政。”當時雖将瑾妃、珍妃同提,而實則重在珍妃,将珍妃交皇後嚴加管束,命太監總管首領看管,從此與光緒隔絕,不能見面。雖說珍、瑾二人在一年後又恢複了妃的身份,但珍妃在慈禧心目中留下的弄權、專寵的印象恐怕也已經再也無法改變。至于坊間流傳的珍妃對變法圖強的支援,真實史料卻沒有找到确鑿可信的證據。有關資料大多籠統地說珍妃支援變法維新,積極鼓勵、幫助光緒帝推動變法。至于具體情況,則語焉不詳、含糊其辭。惟一可以把珍妃與變法扯在一起的事情是,維新派的主要人物文廷式是珍妃出嫁前讀書的先生。僅此而已,至于其他,則隻是世人的想像了。

從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對珍妃的懲罰,也可以推測出珍妃并沒有積極參與變法。1898年的戊戌變法,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新政,但變法危及封建守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太後為主的清室貴族的阻撓。以康有為、譚嗣同等人為首的維新派秘密策劃兵變,計劃說服袁世凱派兵包圍頤和園,囚禁慈禧。這在慈禧看來,光緒實在是忘恩負義、大逆不道。變法失敗後,不僅譚嗣同等六人被殺害,康有為、梁啟超遭通緝,光緒帝被關在南海瀛台,珍妃也再一次被打入冷宮。但珍妃此次的被囚,其實是闆子打在珍妃身上,疼在光緒心裡,更多的是為了懲罰光緒。這從珍妃姐姐瑾妃平安無事上就可以看出來。四年前,僅僅是因為“習尚浮華”、“幹預朝政”就被株連降級,如果珍妃真有什麼支援變法的舉動的話,瑾妃又怎能躲過這一劫。更何況,在戊戌變法後,慈禧已經在謀劃着廢掉光緒,立了一個所謂的“大阿哥”,隻是顧慮外界的反應,才遲遲沒有行動。

珍妃之死,塵封百年的曆史真相到底如何,你知道嗎?

這張照片是康有為利用相片合成技術僞造的,梁啟超終生未曾與光緒謀面

慈禧對一國之君尚且毫不心慈手軟,更别說一個小小的嫔妃了,想要珍妃的性命,又何必等到兩年之後的庚子之變。可見,珍妃的被囚,實因争光緒寵而失慈禧寵在前,受光緒遭黜牽連在後,她自己與戊戌變法并沒有直接的聯系,她也不是傳說中的胸懷大志的女改革家。

關于珍妃之死,各種傳說也版本不一。有的說她大義凜然地痛斥慈禧的專權,然後英勇地跳入井中犧牲;有的說她臨死仍不忘變法,心系光緒,讓慈禧留下光緒與洋人交涉,義正詞嚴地與慈禧辯論,被惱着成怒的慈禧派人推入井裡;也有人說珍妃被吓得瑟瑟發抖,癱軟在地,跪在慈禧面前,連連哀求:“老佛爺,饒奴才一命吧,以後不會再犯錯了。”慈禧無情地讓人把她塞進井裡。直到此時,珍妃還在叫:“李安達,李安達”,想讓李蓮英能幫她說句話救她一命。

珍妃之死,塵封百年的曆史真相到底如何,你知道嗎?

珍妃井(資料圖)

珍妃之死,的确是慈禧倉皇出逃前所為,但當時的真實情景如何,不是現場目擊者,都沒有發言權。而在當時的情況下,八國聯軍入侵京城,整個京城都是一片混亂。而且在現場的,除了慈禧、珍妃外,恐怕就隻有崔玉貴、李蓮英等三五個太監而已。是以,種種的版本很可能隻是衆人間的以訛傳訛,真正的情況後人永遠也無法知道了。

我們在這裡試圖還原一個曆史上真正的珍妃,并不是要刻意诋毀、颠覆人們心目中那個美好的形象。在珍妃進宮時,隻有十三歲,請想一想,今天十三歲的小姑娘在做些什麼?可能在上中學,正在為分數苦惱;也可能是個滿腦子新潮時尚的少年,不管怎樣還都隻是個尚未成年、不大懂事的孩子。而珍妃呢,她已經遠離父母,來到深宮内院,面對一個孤獨、孱弱的丈夫,還有一個冷酷無情、喜怒無常讓人不寒而栗的婆婆。是以,無論怎樣說,珍妃都隻是一個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犧牲品,她悲慘的遭遇值得後人同情。

說起來珍妃無論從容貌、才學、品行等各方面來看,都沒有什麼過人之處,她的形象那麼高大、美麗的原因,實在是拜慈禧所賜。珍妃的入宮、被囚、被害,恰逢甲午戰争、戊戌變法、庚子之變這幾個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發生之時,害死她的又是那個禍國殃民的老妖婆慈禧。當人們簡單地把近代中國的屈辱、落後都歸結到慈禧一人身上時,作為慈禧這個大反派的對立面的珍妃,也就在人們心目中完成了形象的升華,成了美好、希望的化身。本文之是以拿這個苦命的珍妃說事,是想告訴大家,曆史并不隻是江山美人的浪漫,也沒有那麼忠奸分明的簡單,甚至包含了諸多瑣碎、醜陋、複雜。我們需要拿出勇氣、運用理智,清醒地看待曆史。隻有這樣,曆史才能真正成為可供我們借鑒的精神資源,而不隻是茶餘飯後聊天的談資。當我們能夠以勇氣、理智來面對曆史的時候,我們也就更加能夠以勇氣、理智來面對今天的生活。

諸位看官,您意下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