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8日晚,备受好评的国宝文物题材舞剧《五星出东方》登陆上海文化广场,拉开全国巡演大幕。舞剧《五星出东方》聚焦古丝绸之路新疆和田尼雅遗址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生动还原一千多年前西域即古代新疆的历史人文风貌。
舞剧演绎国家一级文物的传奇故事
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成员在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一块织锦,上有八个篆体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历经千年,色彩依旧艳丽如初。织锦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舞剧《五星出东方》基于这一无比珍贵的创作资源,从尼雅考古现场开篇,考古人员发现“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后,在风沙中进入时空隧道,为观众展开这块织锦背后的故事:奉作为汉朝将士在戍边前得到大汉天子御赐的“五星出东方”护臂,他一生守护西域这片土地,各族人民结成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仰望五星闪耀,心向东方。
除了故事情节高潮迭起外,舞剧《五星出东方》的一大特色就是它集纳了多样的舞蹈语汇——充满西域色彩的夜宴“灯舞”可以找到民族舞的影子,各族人民共同起舞的“蹦迪”舞段,又仿佛是街舞和踢踏舞的混合呈现,提袖折腰又属于古典舞的范畴,还有俊男“洗澡舞”、和尚“广场舞”、群众“吃瓜舞”等,如此丰富有趣的舞蹈创作让舞剧《五星出东方》成为主旋律作品中的另类,也颠覆了观众对民族题材舞剧的传统认知。
创作过程不亚于一次深入沙漠的考古
为将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这样极其珍贵的创作资源进行最好的呈现,北京演艺集团在组建剧目主创团队时遴选了业界最为活跃、创作能力突出、作品受各方认可的主创人员,每一件服装的纹样都有来处,每一处情节设计都经得起专业的推敲。
回顾创作往昔,北京演艺集团副总经理董宁说到:“‘五星’这部作品创作的心路感受,其过程对我们而言,它的艰难程度,不亚于一次深入沙漠的考古,虽然条件艰苦,但它最终给我们带来的惊喜,足以比肩考古有所收获时深入心灵的激动与满足。”舞剧《五星出东方》这部作品之所以“难”是让这样一件参考资料极其稀少的珍贵文物成为扎实落地的艺术呈现,同时又传达出它所具备的历史内涵、文化内涵、精神内涵,在舞台上,让文物“活”起来 ,用舞蹈“讲”故事。
为了讲好这个故事,主创团队亲赴新疆和田采风,站在大漠腹地感受这件护臂所带来的最真实的情感链接,同时又从和田地区考古史实、当地民情、民族服饰、民族音乐等方面提炼艺术语汇,了解少数民族音乐样态和当地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创作积累了珍贵的素材,明确了创作的艺术方向与特点。
总编导王舸在创作中采用非常规的构思编排,他谈到:“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在这部作品中主要通过人和人之间的融合来表现,这个剧的特点是不沉重,娓娓道来,利用幽默、诙谐、轻松的表演方式,在很顺的叙述中突然进入另外的节奏,这样的表现手法,让观众产生许多新奇的感受。”
剧本创作是这部舞剧作品的源头,编剧许锐说到:“《五星出东方》的剧本改了12稿,是整部舞剧创排过程中精益求精的精神体现,这次的创作像是一次历史的召唤、历史的考验,可以说是对中华命运共同体最深情的注视。”
值得一提的是,舞剧《五星出东方》共有9位新疆演员参与其中,剧目建组之初,他们便从新疆和田来到北京参与到剧目排练中,与北京歌剧舞剧院的演员们一同排练,互相磨合学习,两个院团的演员们也在一次次的演出中呈现出令人赞叹的默契,也培养出了深厚的感情。
记者 / 刘艺
编辑 / 孙超慧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