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诗歌发展史(八)近体诗之二

作者:归来轩主人
诗歌发展史(八)近体诗之二

四声是南朝人的一大发现,八病说对增强诗歌艺术形式美感有积极意义。但其弊病在于刻意追求形式,雕琢繁琐,反而束缚了诗歌内容的表达,沈约自己也不能遵守。

明·胡应麟《诗藪》认为,若以八病论之,各朝之诗几乎“篇篇有之”。唐诗格律一方面承继了它,另一方面改造了它。到了唐朝,以上去入为仄,平仄相配,符合于低昂、浮切、飞沉的两分法,便逐渐形成了平仄协调的格律。

其实,永明体已十分讲究声律,律句大量出现,而且多押平声韵,押韵情况也基本与唐人相同了。如:曲池之水谢朓缓步遵莓渚,披衿待蕙风。芙蕖舞轻蒂,苞笋出芳丛。浮云自西北,江海思无穷。鸟去能传响,见我绿琴中。谢朓此诗基本上都是律句,只是颔联和颈联未做到相粘而已,而且“风”﹑“丛”﹑“穷”﹑“中”韵脚都是押“一东”这个韵部的字,押平声韵,一韵到底。别范安成沈约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沈约这首诗除第六﹑七句外,都是采用律句,除颔联与颈联失粘外,基本就是五律的平仄体式了。押韵也都是同为“四支”韵的字。又如:慈姥矶何逊暮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一同心赏夕,暂解去乡忧。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客悲不自己,江上望归舟。何逊这首诗,除首联和颔联失粘外,基本上已合律了,而且颈联已用了对仗,已有近诗雏形了。

永明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了一定的作用,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标志着大陆古代诗歌从原始自然艺术的产物――“古体”诗,开始走向人为艺术的“近体诗”。永明体也就成为近体诗形成的前奏,成为古体向近体诗发展的一个过渡期。“永明体”的声律规则,经过梁陈后百年间的实践,基本构成了定型的诗律格式,是唐代近体诗的先驱;但那个阶段只解决了一联两句之间的声韵调配问题,而两个或两个以上律联间的声韵如何组合排列,却仍不明确。

直到初唐,又经过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等人的总结和实践,在此基础上去粗寸精,顺势定式,才以两个律联之间粘对规则的确立而获得圆满解决:一联内平仄相对,两联间平仄相粘,时而交叉,时而平行。

沈佺期(约656-约715),字云卿,唐代诗人。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由协律郎累迁考功员外郎。曾因受贿入狱。出狱后复职,迁给事中。中宗即位,因谄附张易之,被流放驩州。神龙三年(707),召拜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常侍宫中。后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沈佺期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他们的近体诗格律谨严精密,史论以为是律诗体制定型的代表诗人。原有文集10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沈佺期集》。他的《独不见》是一首较早出现的优秀七言律诗。高秉(左木右秉)在《唐诗品高序》中有评:沈宋之新声,苏(廷)张(说)之大手笔,此初唐之渐盛也。前人论沈宋,大抵薄其为人而又肯定他们在律诗中的地位。

沈佺期的诗已大体符合近体诗格律了,如他的《寒食》: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此诗的平仄为: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此诗已基本符合近体诗格律,只是失粘而已,韵脚“烟”、“然”也同为下平声“一先”,都押平声韵。再看其《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此诗平仄为: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平(韵)。

平仄平平仄仄仄,

此诗平仄已完全符合七律格律了,韵脚也都是押下平声“七阳”部的韵,而且中间二联也都采用对仗形式,已是一首真正的七言律诗了。再看其《夜宿七盘岭》: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此诗的平仄为: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韵)。

此诗平仄完全符合五言律诗体格,不仅有粘对,而且韵脚“西”、“低、“啼”、“鸡”都同为上平声“八齐”韵,中二联也有采用对仗的形式,完全符合近体诗的要求。

宋之问(约656-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隰城(今山西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宋之问的诗也基本上都符合近体诗格律,如其五绝《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此诗完全符合近体诗格律,讲究粘对、押韵等。再如其五律《题大庾岭北驿》: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韵)。

其平仄完全符合近体诗格律,而且中二联也采用对仗的形式。李维《诗史》曾载:“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多未成体,沈则间有佳者。所谓裁成六律,彰施五采,使言之而中伦,歌之而成声,沈、宋之功也。”马茂元《读两〈唐书·文艺(苑)传〉札记》云:“高宗之末以至中宗景龙之际,律风大畅,作者云兴,人握灵珠,家持玉尺,沈、宋于此种风气下,总结前代积累之经验与时人创作之成果,因势利导,遂使诗歌古今体之分,成为定局。世言律诗而必推沈、宋者,盖以其篇什繁丽,纂组精工,举为诗体发展之过程。非谓沈、宋之外,同时诗人遂无律体之佳构也。”可见,近体诗是在沈宋二人着力倡导下形成的,二人对于近体诗的形成,功不可没。

当时,沈宋二人对齐梁时期的“永明体”进行修改﹑实践与定型,其作品也成为近体诗的典型样式。他们简化了永明体,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任务。“回忌声病”就是第一是句中的声调〔平仄〕调配,第二是句脚的协韵,并提出了相粘的理论。“约句准篇”,“约句”就是限定句型——五言或七言的三字尾吟咏句,以形成具有鲜明节奏特色的“节奏型”〔即“节奏模型”〕,“准篇”就是规定篇法——句型整齐对称的篇法,形成以“重复型”形式的节奏发展模式。至此,近体诗才基本定型。

再者是唐初的上官仪,诗品不高,但对律诗形式的完成却有所贡献。上官仪(608年-665年),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省陕县)人,唐朝诗人,官至宰相。上官仪早年曾出家为僧,后以进士及第,历任弘文馆直学士、秘书郎、起居郎、秘书少监、太子中舍人。他是初唐著名御用文人,常为皇帝起草诏书,并开创"绮错婉媚"的上官体诗风。龙朔二年(662年),上官仪拜相,授为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麟德元年十二月(665年1月),因为唐高宗起草废后诏书,得罪了武则天,被诬陷谋反,下狱处死。唐中宗年间,追赠楚国公。据《诗苑类格》中记载:关于对仗,他总结诗有“六对”同“八对”之说。

六对: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芽是也;三曰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四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五曰叠韵对,彷徨放旷是也;六曰双拟对,春风秋池是也。

八对:1、地名对:送酒东南去,迎琴西北来。2、异类对:风织池间树,虫穿草上文。3、;双声对: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4、叠韵对:放荡千般意,迁延一介信。5、联绵对:残河若带,初月若眉。6、双拟对:议月眉欺月,论花颊升花。7、回文对: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8、隔句对:相思复相异,夜夜泪沾衣;空叹复空泣,朝朝君未归。这些法式对于律诗的成熟具有重要作用。他诗文工整,绮丽婉媚,风行一时,人称“上官体”,特别是其诗对仗相当工整,如其《春日》:

花轻蝶乱仙人杏,叶密莺啼帝女桑。

飞云阁上春应至,明月楼中夜未央。

此诗四句两两相对,“花”对“叶”,名词植物类对植物类;“轻”对“密”,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等,对仗相当工整。其律诗中二联对仗更是工整,如其《咏雪应诏》:“禁园凝朔气,瑞雪掩晨曦。花明栖凤阁,珠散影娥池。飘素迎歌上,翻光向舞移。幸因千里映,还绕万年枝。”此诗为五言律诗,四联皆用对仗,而且相当工整,从中可见上官仪的诗对对仗相当讲究,确实自成一格。“六对”同“八对”之说,六朝诗人已多应用,由上官仪归纳总结之后,定为格律,进而成为后人写作律诗的规范,对律诗的发展影响颇大。而稍后的“初唐四杰”,写了很多律诗,在促进律诗的成长和发展上起了重要作用。还有与四杰差不多同时的杜审言,对律诗的形成与发展亦很有贡献。综上所述,近体诗应起源于齐梁的周颙﹑沈约,形成于初唐的沈佺期和宋之问。

诗歌发展史(八)近体诗之二
诗歌发展史(八)近体诗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