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潞城羌城唐墓

潞城羌城唐墓

《文物世界》 2005年05期 秦秋红

2003年6月,潞城市羌城工业园在施工中发现一座砖室墓,等我们赶到现场时,墓已被挖开,器物已遭毁坏,只好将器物作一整理进行补救。

羌城位于长治市的北部,潞城市西,距县城5公里。这里是一块平原。墓葬位于村南500米处,东距邯长线1000米左右。

一、墓葬形制

这座墓为砖室墓,坐北向南,方向180度。墓顶距地表0.75米。墓室平面弧边呈方形,南北长2.68米,东西宽2.56米。墓顶为拱券已塌陷。四壁仅存北壁和西壁,残高2.25米(距墓底)。墓室用长条砖三平一纵砌成,砖长33.2厘米,宽17.6厘米,厚8 厘米。南壁因塌陷,未发现封门。

墓底用砖铺地。室内有棺床,位于墓室东北,棺床距墓底0.55米。由于扰乱严重,未发现木棺。棺床上散置三具人骨架,初步判定为夫妻合葬墓,葬式不明。

墓室内发现有随葬品7件及墓志1合。墓志盖与志之间有铁质器相连,由于腐朽严重,无法判别器物。

二、随葬器物

此摹由于扰乱,又早年被盗,随葬器残损严重。墓内出土陶器、铁器、石墓志等。

1.陶俑∶有1件镇墓兽、2件陶侍俑、1件陶马。

镇墓兽∶1件,泥质灰陶,呈踞蹲状,残,位于墓室南。头朝墓门,尾朝墓室。四足蹲踞,前右足残,兽首残,为人面兽身。前足直立,四爪撑地,后足弯曲作蹲踞状,尾贴身上翘,横眉怒目。双目外鼓,宽鼻,高颧骨,大嘴,嘴唇施红色。虬须,耳略残,头上长单犄角,锯齿状背。通体施彩已大部脱落。能看出红色项颈,底残。

潞城羌城唐墓

陶侍俑∶2件

牵马俑∶出自陶马侧,头戴幞头,身穿右衽短衣,下着裤,立于方形底上。双手作牵马状。右臂弯曲,曲肘握拳,左手握拳下垂。搭于腰间。上身略右倾,抬头右视,似牵马。通高30厘米。

蹲俑∶头挽髻,身穿裙衣,作蹲状,右臂曲肘放于右脸,左手放于左膝。身体左倾,目视右前方。通高19厘米。

陶马∶1件,出土墓东北角,略残。马颈前倾,头微昂,鬃毛披于项背,短尾,健胸宽臀。底部残,通体施绿色,多脱落,有马鞍。残高30厘米,通长34厘米。

潞城羌城唐墓

2.陶罐2件。出于墓室的东北角,皆为泥制灰陶,轮制。小口,直颈,圆鼓腹,平底略内凹。高3 0厘米,口径13.5厘米,底径14厘米。两件相同。

3.墓志1合。青石质,带盖。位于墓室东南部。志盖与志石之间有一层铁器,由于腐朽严重无法判明器物。志盖方形,需顶,底边边长40厘米,厚8.5 厘米,盖顶中央阴刻篆书"周故张君墓志之铭",四刹刻卷草纹。志石方形,边略残。志边长43厘米,厚11厘米,文楷书,阴刻界格文,纵18行,满行18字,共计301字。志文用了不少武则天时期创造的文字。

潞城羌城唐墓

三、结 语

1.墓葬时代

该墓在墓志中已有明确记载。墓主人张福,河南南阳人,享年72岁,同时合葬的有两夫人。武周天授三年(692年)与两夫人合葬于潞州南垂村(今山西潞城市羌城村南)北三里。由于该墓扰乱严重,墓主张福与两夫人遗骨应是墓先建好后,将张福遗骨迁来合葬。

2.墓葬形制

张福墓为单室砖墓。唐时期,上党地区砖室墓较为普遍,,多为长方形绳纹砖构筑,穹隆顶,单室居多。该墓室平面呈弧边方形。为单室砖墓,没有耳室、小龛,有棺床。3. 随葬器物

张福墓随葬器物以陶俑为主。该墓有较完整的墓志,记载墓主人张福的祖籍并以词颂之。墓志中多次出现许多武周时期所创的文字,对研究武周时期的文字有很重要的意义。

该墓出土器物虽少,但由于有较完整的摹志,能够反映出唐武周时期长治地区的墓葬习俗,对研究上党地区的唐文化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作者工作单位; 山西省潞城市文管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