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5日,“第六届中国长诗奖”揭晓,施施然凭着《春日,阳宗海》获得“最佳新锐奖”。施施然的获奖之所以引起关注,是因为怎么也搜索不到有关《春日,阳宗海》这首诗的任何消息。这个获奖作品长什么样?谁也不知道,但就是获奖了。

到了2021年12月16日,也就是获奖结果公示一个月之后,“汉诗推广”总算是推出了《春日,阳宗海》这首诗,而且还特别注明:第六届“中国长诗奖”获奖作品。但是,在这首作品里,却少了第6和第17两小节,说是“被刊物选走了”,不方便展示。
2022年1月8日,施施然新诗集《隐身飞行》,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里面理所当然地收录了获奖作品《春日,阳宗海》。但是,在这本诗集里,《春日,阳宗海》不再是长诗,而是变成了组诗。是不是有可能施施然既写了长诗,又写了组诗,题目都叫《春日,阳宗海》?估计可能性不大,否则阳宗海的“春日”,对施施然的影响可真是太大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长诗”和“组诗”到底有什么区别?“组诗”是一组主题相同或相近的诗的集合,由多首诗组成。而“长诗”,无论它有多长,有多少节,那都是一首诗。打个比方吧,“组诗”就像一片森林,而“长诗”则是一颗长长的大树。
组诗可以放在一起,也可以单独拿开,就像砍掉中间某一棵树,这是没有问题的。但长诗就不一样了,就一棵树,要砍就整个砍掉。当然可以分成几节,但那已经不能叫树了,只能叫木料。
所以,“组诗”可以从中取出一些,独立成诗。而“长诗”,要么完整展示,要么就不展示,不能分开。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汉诗推广”里的长诗《春日,阳宗海》,第6和17两小节“被取走了”显然是不合适的。
这只能说明,“汉诗推广”里的《春日,阳宗海》,其实也是“组诗”,而不是“长诗”。但是,“组诗”却获得了“中国长诗奖”,这玩笑开得有点大,差不多成“国际玩笑”了。关键是,这样一个“国际玩笑”,竟然冠以“中国长诗奖”的名号,是由众多“著名诗人”共同制造出来的。
难道这些“著名诗人”,不知道“组诗”和“长诗”的区别?难道就这么地不专业?大家看看那些评委里面,哪个不是“著名”的?所以,这个玩笑开得确实有点大。我就有点想不明白了,施施然的《春日,阳宗海》哪里好了?作品还没面世就获奖,还把组诗当作长诗获奖?
如果真的是“旷世杰作”,那也行,毕竟是写得太好了。可这“组”或者是这“首”《春日,阳宗海》并没有特别之处,并不是非得奖不可的作品。其实,这样的诗,现在有多少人会去读?说不定那些评委都没有读过,否则怎么会把“组诗”当成了“长诗”呢?也对不起他们名头里的“著名”二字啊?
现在的诗歌“大奖”,有多少是“笑话”?施施然的获奖可能不是偶然。如果是“偶然”,那评委们肯定会奇怪。正是因为见得多了,见怪不怪了,那些“著名诗人”的评委们也就“习以为常”了。
成语有“未婚先孕”,诗坛有“未见先奖”。成语有“指鹿为马”,赵高非要把鹿说成马,别人只好跟着附和。现在诗坛有“指组为长”,“指林为木”,我们也只能附和。“组诗”成“长诗”,也行,只要他们高兴就好。至于诗坛的脸面嘛,谁还在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