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0到1破茧蜕变,看看金牛这个园区的“十年”

作者:掌上金牛

“中铁产业园和周边的变化太大了!以前这里除了刚刚破土动工的园区,周边全是田坝坝!现在上百家轨道交通产业链企业聚集在这里,发展形势喜人!”2021年12月底,位于成都金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中铁产业园迎来了成都市金牛区第八届政协和人大第一次会议的几百位代表,不少代表是看着中铁产业园从无到有,一点点成长起来的。

作为金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都市工业的核心引擎,轨道交通产业在整体经济形势下行中跑出了上扬的“加速度”,而作为轨交产业的聚集地——全国首座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中铁产业园历经十年磨砺,完成了从0到1的破茧重生,华丽蜕变。

从0到1破茧蜕变,看看金牛这个园区的“十年”

近邻之便 同行聚集是一种良性竞争

目前,占据国内市场份额95%以上的轨道交通信号控制领域三巨头卡斯柯、交控科技、众合科技,其下属的成都公司齐聚园区。

“我们三家老总在园区低头不见抬头见,常在一起吃饭交流,非常方便。”谈到这种特殊的“近邻关系”时,卡斯柯成都公司总经理刘俊说,“同行聚在同一园区其实是一种良性竞争,而良性竞争就是一种生产力,前有标杆后有追兵,会促使彼此不断进步。”入园五年,卡斯柯成都公司从最初的80多人扩展到现在的近300人。当前,公司正以中铁产业园为依托,重点发展华西区域总部,将和西南交大等单位共建一流工程研究中心,将研发成果应用到全国和海外项目。

园区产业聚集带来的近邻之便,可以是同行聚首,也可以是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的聚合。卡斯柯、交控科技、众合科技三大巨头的聚首,只是中铁产业园打造轨道交通全产业链的一个缩影。

作为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规划"一校一总部三基地"的“一总部”,中铁产业园经过十年的建设运营,逐步构建了涵盖轨道交通科技研发、勘察设计、建筑施工、装备制造、运营维护、教育培训六大产业板块的轨道交通全产业链。目前,园区已开发建成各类产业载体42万方,160余大中小型产业链企业汇聚于此,7000余名产业人才在此办公,年度营业收入近300亿元。

“中铁产业园可能是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人才最集中的地方。”金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今年初发布的“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人才计划”中,金牛区共有15位专家入选,而中铁产业园就有7位专家上榜,卡斯柯成都公司总经理刘俊就是其中之一。而按照金牛区“1520”总体发展思路,轨道交通产业在十四五期间将持续做强,成为2026年金牛区冲击都市工业主营收入1400亿元大关的有力支撑。

从0到1破茧蜕变,看看金牛这个园区的“十年”

蓉漂之梦 工作和安家一个都不能少

“今年底,在园区附近买的新房就要交房了,等我妈过几年退了休,就把一家老小从重庆接过来,在成都团聚!”刁鹏兴奋地说道。

刁鹏是园区企业中铁工程服务有限公司设计研究所环保装备组的技术主管,也是一个快人快语的重庆小伙。2018年研究生毕业入职中铁工服后,就在当年11月参与了公司重点项目“盾构渣土环保处理系统”的研究。2019年,他和团队完成第一代产品研发,现已完成第二代产品迭代。2021年底,由中铁工服参与申报的“深圳地铁超大规模盾构隧道渣土低碳资源化应用”项目,在国际隧道与地下空间协会(ITA)2021年度颁奖大会上成功摘得“超越工程奖”。

为了设计调试产品,刁鹏和团队在工地每天一干就是十多个小时。他说公司领导思路很开放,给予研发很多包容;公司氛围很温暖,大家的归属感很强。“而且固废处理产业非常符合国家的碳中和碳达峰导向,我和团队要进行项目的横向纵向拓展。这个项目由我而始,我会一直干下去!”因表现突出,2020年,刁鹏荣获成都市五一劳动奖章。

刁鹏的家人都在重庆,他一直租住在园区附近。从家到单位的路上,他也见证着这片区域的发展:新楼盘越来越多,学校、商场、餐饮、体育场等配套设施逐步建起来,越来越有北部新城CBD的感觉;园区硬件也不断变好,管理越来越规范,人气起来了!蓉漂三年后,刁鹏决定把家安在这里。在和家人商量后,刁鹏于去年在园区附近买了新房,后续准备把妈妈、妻女全部接到成都,享受生活。

像刁鹏这样的蓉漂,园区还有很多,他们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就来到园区企业工作。企业在园区发展良好,周边配套不断完善,蓉漂们也乐意在园区附近置业,工作安家两不误。而他们的身份,也逐步从一名蓉漂转变为这座公园城市——天府成都北城新中心的新市民。

从0到1破茧蜕变,看看金牛这个园区的“十年”

班车之路 “超级服务天团”保驾护航

“师傅,麻烦3点在A7号楼刹一脚,帮我带个资料到二院。”

“师傅,请问下午几点在金牛区政府上车去产业园?

“师傅,麻烦1点在北斗产业园停一下。”

……

频繁被园区企业员工呼叫的师傅叫赖寒,是中铁产业园区到中铁二院往返小班车的司机。从2021年3月开通这趟小班车以来,赖师傅在这条线上服务了快一年,和大家越来越熟。赖寒性格随和,做事细致,经常给员工帮忙带资料。坐过这趟小班车的园区企业员工少说也近两千人次,大家说,有了小班车,办事更方便了。

这些年,园区周边的大交通日益成熟,地铁3号线、5号线陆续开通,金凤凰高架BRT直达园区,到地铁站的公交车在上下班高峰期加密了班次。但园区不少公司和中铁二院有业务往来,和区政府、区政务中心的联系也十分紧密,企业迫切希望开通一趟连接园区和二院等单位的小班车。

在了解到诉求后,园区管委会、中铁产业园公司多次征求企业意见、制定发车班次、寻找第三方机构。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及多方协调下,2021年3月15日,中铁产业园到中铁二院往返小班车正式开通,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办理公务的效率。

从0到1破茧蜕变,看看金牛这个园区的“十年”

小班车仅仅是2021年金牛区对中铁产业园诸多服务中的一项。要让企业“进驻顺心、工作安心、生活舒心、发展有信心”,园区管委会、中铁产业园以及部门街道通力合作,深度融合,既要协调解决产业政策、企业招引等大事,也要筹划落实员工出行、青年联谊、孩子入学入托等小事。只有下沉一线,解决企业发展的大小痛点,帮助企业茁壮成长,产业发展的步伐才会越迈越稳。

就在岁末年初,根据金牛区产业发展和人才引培新形势,金牛区全新修订的1+N产业扶持政策和人才新政相继印发。在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场景营造和企业培育等方面推出9条创新举措,每年专列3亿元给予资金支持,全面助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聚焦高端人才、产业人才、青年人才、基础人才,投入2.5亿配套资金,推出“骄子新政”18条,力求在提供更全面的政策支持。

从0到1破茧蜕变,看看金牛这个园区的“十年”

园区之变 从0到1的十年磨剑

“2014年我们公司刚搬来时,周围全是农田。现在园区的企业越来越多,周边的环境越来越好。”说起园区的变化,成都亚佳工程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启祥非常感慨。张启祥是台湾人,因为工作关系来到成都,在亚佳一干就是8年,这也是他职业生涯中干得最长的一个公司。

从张启祥办公室的落地窗望出去,是正在建设中的地铁27号线刚刚封顶的三圣寺站。而站点对面就是园区C区一期。今年开年,随着最后一批脚手架拆除,C区一期研发大楼和独栋办公楼整体呈现,时尚而现代。而去年,C区一期四栋独栋就已被四家企业陆续订购。

企业看中的不仅仅是C区一期优越的地理口岸,更是园区日渐完善的轨道交通全产业链、周边日益成熟的生活配套以及人城产和谐共生的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

经过十年潜心耕耘,中铁产业园已发展成为一个全产业链资源连接平台,一个轨交业界的工业地产标杆。去年8月,省委书记彭清华在调研园区时强调,要“加快建设铁路强省和轨道交通产业新高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提供坚实支撑。”随着《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发布,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目标的提出,轨交产业成为“产业强市”的最火赛道之一。

从0到1破茧蜕变,看看金牛这个园区的“十年”

2021年,园区产业聚集成果显著,共引进包括深圳科安达电子科技、成都维泰油气能源技术、四川汉舟电力建设等重点企业13家;园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园区A7号实验检测大楼荣获2021“成都市专业特色楼宇”称号;园区服务内容丰富,园区企业篮球联谊赛、生态圈蓉漂联谊会、产业园大讲堂、人才工作站、校招直通车、人才子女入学入托绿色通道等活动和项目纷纷落地;园区配套逐步完善,专业机构入驻运营园区篮球场馆,周边公建配套齐全,实验小学、机关三幼、天龙南三路特色商业街、凤凰山体育中心、凤凰山音乐公园已纷纷建成运营,以人城产为核心构建的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生机勃勃。

第一个十年,中铁产业园完成了从0到1的蜕变;第二个十年,园区将在金牛区“1520”总体发展思路的指导下,抢抓省市区轨道交通建设大年的契机,在金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支持主导产业发展的趋势下,不断做大做强,赋予金牛区“铁半城”全新的科技内涵,为打造千亿级的轨道交通产业贡献力量。(潘欢欢 林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