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何卫星“人海战术”,摩托罗拉、微软都败了,马斯克却能成功?

为何卫星“人海战术”,摩托罗拉、微软都败了,马斯克却能成功?

卫星也能玩“人海战术”?马斯克又“一炮49响”。

前段时间,SpaceX猎鹰9号火箭将搭载的49颗“星链”卫星送至太空。根据SpaceX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公布的数据,2015年,从SpaceX正式提出“星链计划”至今,已经累计发射星链卫星超2000颗,其中单2021年,便发射了近1000颗卫星。根据最新披露的数据,其中保持在轨运营的卫星为1469颗,约占全球卫星总量的30%。

按照我们的常规认知,太空探索非常烧钱,如美国这样的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从1958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一号”至今,直到2020年才共发射了1897颗卫星。

为何卫星“人海战术”,摩托罗拉、微软都败了,马斯克却能成功?

为何SpaceX作为一家成立仅20年的私人公司,能做到每年100颗的速度“批量”发射卫星?

一、对“全球联网”情有独钟的美国企业们

虽然对本国小城镇“上网难”问题视而不见,但美国企业家们“心系世界”的情怀,地球人都知道。其实,在推进全球联网的美国企业中,马斯克的SpaceX并不是第一家。

想象力是科技灵感的来源,同时也是文学家们的强项,最早提出“互联网”概念雏形的,是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老马”在1898年发表的《起源于1904 伦敦时间》里,描绘了一种在世界任何地方可以实现远程视频交流、信息同步共享的“电传照相机”。

为何卫星“人海战术”,摩托罗拉、微软都败了,马斯克却能成功?

不过,从畅想到落地,一堵名为“现实”的墙阻碍了人们近100年。100年后,一家名叫摩托罗拉的公司率先做了一次伟大的尝试。

1、摩托罗拉

1987年,摩托罗拉提出可实现“全球通信”的铱星系统:以77颗近地卫星,为全球用户提供无死角的通讯信号支持。彼时的摩托罗拉,是手机界两大巨头之一,家大业大,技术雄厚,负担得起发射卫星的巨额花销。

奈何放卫星的速度赶不上地面基站的发展,在后者低成本的碾压下,铱星体系败下阵来。1999年3月,仅正式运营半年的铱星系统,宣告解散。

2、微软:AAI

2017年,微软公司提出了一个旨在实现“人人能上网”、“消除数字鸿沟”的AAI(Affordable Access Initiative)计划。

为何卫星“人海战术”,摩托罗拉、微软都败了,马斯克却能成功?

可能是首任尝试者的失败过于惨重,作为后来者的微软,在打造“全球化网络”这件事上,愈发谨小慎微,连卫星也不敢放了,具体实施,仅限于投资支持层面。

如果说摩托罗拉的铱星是虎头蛇尾,那么微软的AAI更像是没头没尾。5年过去了,AAI除了在刚刚提出时高光过一次外,再难觅踪迹。进展如何,有何成果,是否已经失败,一律不得而知。AAI更像是微软在彰显自己的态度:我很关心全球互联,但仅就关心而已。

二、星链:“人海战术”新尝试

在微软“炒作”AAI的同时,马斯克公开提出了自己的星链构想。总体上看,马斯克的“星链计划”更像是“铱星计划”的完美升级版。

和摩托罗拉的铱星计划一样,要实现全球联网,马斯克说了,还是要立足于太空,用放卫星的方式。但还是那个问题,如何确保发射卫星的成本比地面建基站还要低呢?马斯克有妙招——人海战术,打包发射。

常规卫星发射之所以费钱费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卫星发射经常一箭一星,一箭2~3星都非常少见。而马斯克反其道而行之,一箭数十星甚至上百星,发射成本一下就降下去了。

比如2021年年初,SpaceX曾一箭发射143星,打破了此前印度一箭104星的记录。如此多的卫星,一颗火箭能塞得下吗?“机灵鬼”马斯克表示:卫星做小点不就行了!根据SpaceX发射记录来看,一箭上百星的发射对象,多为尺寸极小的立方体卫星。小到什么程度?

为何卫星“人海战术”,摩托罗拉、微软都败了,马斯克却能成功?

以2021年7月份SpaceX的“transporter-2 共乘任务”发射为例,SpaceX猎鹰9号火箭将88颗卫星送上天,而80多颗卫星,总重量还不到6吨。

按照马斯克的规划,星链体系将由4.2万颗卫星共同构成。如此数量的卫星,不可能沿袭传统卫星的研发模式。有网友表示,SpaceX做卫星,更像是流水线生产手机,此言不虚。流水线什么特点?成本低,产量大,效率高。

根据SpaceX COO公布数据,星链单星上天成本(从制造到发射),总共不超过50万美元,卫星生产速度高达120颗/月。可以说,让摩托罗拉惨败的高成本卫星路线,马斯克已经完美避开。

而马斯克的成功,意味着美国从1898年开始曾畅想的全球网络覆盖,有望通过SpaceX的“人海战术”得以实现。不过,如今马斯克却因为“海量卫星”,背上了“太空流氓”的称号。

为何卫星“人海战术”,摩托罗拉、微软都败了,马斯克却能成功?

三、星链打开太空垃圾新时代

一直以来,SpaceX都并非单打独斗。

SpaceX惊艳世人的一箭多星、一箭多轨、火箭回收等技术背后,都着NASA的身影。显然,星链计划的成功对美国而言,无论是从商业还是安全的角度看,都不是坏事。不过对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而言,就完全不同了。

2021年7月1号、10月21号,星链卫星数次“迷之走位”,与中国天宫空间站近距离接触,迫使天宫紧急变轨避让。这已经不是马斯克的卫星们第一次“耍流氓”了。2019年9月,欧航局风力监测卫星Aeolus险些与星链卫星迎面相撞。抛开各种阴谋论不谈,仅就功能而言,马斯克曾反复吹嘘的“自主规避机制”,在星链卫星上并没有发挥作用,而星链对人类太空探测活动的影响还不仅限于此。

为何卫星“人海战术”,摩托罗拉、微软都败了,马斯克却能成功?

《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中的一篇论文指出,近一年来激增的数千颗卫星,使主要用于观测小行星和彗星运行轨迹的微光天文照片的异常亮斑迅速增加。具体而言,亮斑分布比例,从2019年的0.5%激增至2021年8月的18%。可以预见,随着马斯克“4.2万卫星上天”的伟业逐步推进,这个数字还将持续上升。

四、结语

可以说,作为“太空流氓”第一人,马斯克以一己之力开启了太空卫星的“人海时代”。

但平心而论,SpaceX的成功也为人类举步维艰的外太空开发之路,指出了一条新方向——流水线生产、商业化运营。马斯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将放卫星搞成“白菜价”,才是进军太空的正确姿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