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际,思无涯。
1月26日,海南省作家协会主席、天涯杂志社社长梅国云带领省作协专职副主席、秘书长王姹,《天涯》杂志编辑部主任李宁、编辑郑纪鹏赴琼海博鳌看望朱秀海、阿西、钟法权、曾凡华、车延高、艾真、马晓丽、罗光辉等旅居海南的作家,一起走进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和集“山水林田湖海”的生态景观为一体的博鳌美沙村,了解南海的历史与现状,感受海南乡村振兴的发展与变化。琼海作家协会主席吴越等同志随同参加活动。

活动期间,梅国云与旅琼作家代表座谈海洋文学,听取大家对推进海洋文学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在座谈会上,梅国云表示,近年来,旅居海南的作家队伍不断壮大,大家来到宝岛生活写作是我们莫大的光荣自豪,在虎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特此拜会看望旅居海南的作家代表,主要是表达省作协对大家的感谢和问候,同时也遥祝因疫情今冬未能前来海南的候鸟型作家朋友们新春愉快,佳作迭出。
梅国云说,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面积的70%以上,是地球一切生命的摇篮。海洋是人类生存最为丰博的资源宝库,吸引着人类前赴后继走向“深蓝”,形成的海洋精神,成为人类探索自然的重要力量源泉。一定意义上讲,正因为人类有了探索海洋的经验,才有了探索宇宙的自信。海洋是激荡的、深邃的、博大的、神秘莫测的……海洋文学也必然成为激励人类不断前行的主流文学。中国文化始于农耕,但对海洋的探索,一直与人类并行,无论是“山海经”还是“郑和下西洋”,无不展现人类的想象和征服海洋的决心。海南是中国最大的海洋省,这个海岛及其围绕着的广袤无垠的海洋,是这个魅力无限的星球的最为靓丽的一隅,它的自然和人文,从远古到当下,一路放射着无限光芒,让我们倍感荣光。
梅国云指出,大力发展海洋文学,符合国家实施海洋战略,建设海洋强国的要求,也是落实省委沈晓明书记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时,强调海南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聚焦海南自由贸易港文化政策优势,聚焦独特文化资源,高水平谋划推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海南特色文艺作品的指示的具体行动。立足自贸港发展并展望的新时代海洋文学,是大概念上的海洋文学,是以海洋为主题的自贸港文学和海岛文学。我们推进海洋文学事业,也体现了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同志关于全面推进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展现新时代中国文学新气象的具体要求。
梅国云说,中央赋予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重大使命。在加紧自贸港封关运作发展经济的大背景中,我们应该以文学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把海南打造成发展繁荣海洋文学的前哨站,争取在自贸港封关运作之前推出一批海洋文学的精品力作。忠实记录海南自贸港建设的生动实践,是新时代赋予海南广大文学工作者的重大使命,因此,梅国云也希望旅居海南的作家朋友,在成为候鸟型作家一员的同时,也能够把自己当成自贸港的主人,大家共同努力,以鲜明的海南气派、自贸港气象,把海洋文学做大做强,推动中国海洋文学事业的发展。
旅琼作家谈海洋文学(按发言先后顺序排列)
朱秀海(作家、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主任)
海南省作家协会倾力于打造“海洋文学“是一个极具历史眼光、顺应时代发展、助力自由贸易港建设、着力于当下、注目于未来、有抱负、有雄心、有担当的战略举措。一方面,海南文学资源丰厚辽阔,有多广大的海就有多广大深厚的文学土壤;另一方面,海南正在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伟大斗争又给作家们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生活场景,这场斗争的色彩有多么缤纷灿烂,它给海南的今天和未来带来的变化有多大,给有志于书写它们的作家带来的机会就有多大,文学呈现的可能性也就可能有多缤纷灿烂。今天有幸生活在这块热土之上并与这里的人民一起投入这场伟大斗争的海南作家们是幸运的。伟大的历史总有它的言说者,海南省作协提出大力打造海洋文学的口号代表着一种文学的觉醒,历史给予了海南和所有立志于海洋文学创作的作家们难得的机会,同时也给了他们值得骄傲的责任。我相信假以时日,今日种下的树木就会开出灿烂的花果,结出丰满的果实。作为旅琼作家和“海南名誉作家”的一员,时时感受着海南省作家协会的关心和帮助,我自己也责无旁贷,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入其中,为打造海洋文学的世纪性文学增砖添瓦,做出贡献。
阿西(诗人)
海南岛四面环海,恒春,风景怡人,地理区位优势明显,令人向往。当前正在全方位打造自由贸易港,吸引世人目光。文学也在此背景下寻求大发展,形成强劲势头。在海洋这一自然背景下,如果能实时注入“自贸港”之各种正确而自由之元素,鼓励百花竟放,海南省的文学定会激荡无数远征之帆,形成可观的舰舫骈集——那样,诗小说散文等文体佳作杰作就蔚为大观了,海南岛就成为了海洋文学的天然大良港,南海也成为了无数作家诗人们创作的温床。祝愿同行们早日写出兼具海洋气质与个人生命精神的大作,不愧美丽大海的哺育与召唤。
此外,个人旅居岛上十余年,写作的积极性也是有增无减。今年开年,《芒种》“复兴诗坛”栏目刊发的一组诗就是写于崖州古镇的《崖州湾短调》,而此前历时十年完成的大型个人精神史性质的长诗《海书》(后定名《崖州湾海书》)亦被《大益文学》(丛刊)和《诗潮》等杂志大量刊载,说明业界对“海洋文学”秉持的开放态度和殷殷期待非常令人鼓舞的。据说海南省本省作家们更是近海楼台,频频收获自己满满的文学“明月”。未来海南省的海洋文学前景比海洋更壮阔。
钟法权(军旅作家)
我住的地方与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近在迟尺,却一次次擦肩而过,而未能入馆一睹历史的风采。2022年1月26日,在阳光春色稠、风吹椰林响的下午,在海南省作协盛情安排下,与旅琼名家一同走进这座中国独一无二的南海博物馆。沿着历史时空的隧道,从潭门古港出发,经博鳌进入浩瀚的南海。沿海上丝绸之路,向南,一直向南,到永兴岛暂住,过七星屿,在甘泉岛与南宋渔民共饮一口天然椰露,摇浆荡舟到珊瑚岛看大海天然珍宝。向南,再向南,一直抵达南安礁,再从曾母暗沙返回。在七色的海洋上,与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巧遇,庞大的舰队让人震撼,堆如小山一般的铜钱成为舰船用来抗击风浪的压舱石,码在铜钱之上的是精美绝伦的景德镇青花瓷和女人用的装饰粉盒等,柔软无比、显示奢华富贵的丝绸摆在舱室之上,尽显泱泱大国的文明。某一年、某一天,南海风暴的突然来临,一条行驶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航船倾覆了,又一首装载着瓷器、丝绸宝物的船舶沉没了,它们从此成为海上古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大陆的历史在地下在地上,南海的历史在蓝色的海底、在珊瑚盛开的花丛中。从南海历史悠久的回音中,成为后人拨开历史迷雾的海上灯塔。如今,海南省作协正精心建构着的海洋文学,在自贸港兴盛之时,海洋文学正肩负特殊使命沿海上丝绸之路而扬帆远航。
曾凡华(作家、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名誉会长、艾青文学院院长)
海南自贸港的建设,为海洋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时间的嬗递,又将把海洋文学的边界拓展得无穷大。作为进入外部世界的一种文学方式,海洋的主题,无疑会引发各方的关注与审视一一不仅止于文学圈、也不仅止于华语圈,影响力所及将遍布全球。当然,这取决于海洋文学的一批高水准标志性作品的出现。为此,除了依赖海南本土作家厚积薄发的“井喷”之外,也须借助外来(包括境外)作家的灵感迸发,使海洋文学的命题愈加丰厚、愈加深邃,使之成为世界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一直视海南为第二故乡,在有生之年,愿为海洋文学的繁荣尽一份绵薄之力,也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有海明威式的海洋文学作家的出现,有《老人与海》那样的海洋文学作品出现……
艾真(《文艺报》社原副总编)
海南省作协作为海南岛文学事业的组织者,大力提倡海洋文学的创作,是责任也是使命。
在提倡海洋文学创作的同时,也应同步加强海洋文学的研究,双管齐下,以研究促进创作的繁盛,素来是文学的规律。
有志于海洋文学题材写作的作家,应以中华民族独特的海洋观,来抒写关于海洋与人类的故事、记录历史与今天。
近年来,海南的作家们己经用小说、诗歌、散文等多种文学形式,创作出了一些优秀的海洋文学作品,得到了文学界的关注和认可。
期待更扎实厚重的海洋文学作品问世,让海洋文学这一抹蓝色,早日耀眼于中国文学的版图上。
车延高(诗人、鲁迅文学奖得主)
如果把太阳想象为一个思想者,海面是它最先醒来的地方。
海的广阔和思想的无垠天作之合,决定了海连着五大洲四大洋,海岸可以停泊世界,海面是地球上最宽广路。
海洋文学作为一个新的文化艺术发展理念被善于思考的人提出来,就意味着文学创作中会有一种独具特色、别出心裁的思考、定位和格局开始在探索中逐步形成。
现在就能感觉到这种探索会在三个方面有所出新:
1、以海一般宽阔的胸襟面向世界,着眼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世界性眼光去选取具有生命活力的,足以烛照人类文明之光的宏大题材。
2、以锚的坚定,正视自己的根之所在。文学创作要坚定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自信。既师夷长技,又万变不离其宗。写出真正认识世界,又被世认可醒世之作。
3、以上善若水的气度,放大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力。海洋文学要借力于中国与世界的商贸科技和文化往来这个契机。给文学创作打造出有民族特色的世界级平台。
马晓丽(军旅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
提到海洋文学,我们大概首先就会想到这样的描写:海水颜色深极了,阳光在海水中幻成彩虹七色。那数不清的斑斑点点的浮游生物,由于此刻太阳升到了头顶上空,都看不见了,眼下老人看得见的仅仅是蓝色海水深处幻成的巨大的七色光带,还有他那几根笔直垂在有一英里深的水中的钓索……这是海明威笔下的海和那个宁肯被毁灭也不愿被打败的老人,这部文学精品当然也是海洋文学精品。例数这样一些优秀的海洋文学精品,我们不难看出,海洋文学其实是一个比其字面意思更宽广的文学概念。我们提出的的海洋文学应该是以海洋为依托、参照、拟比,进而深入探索幽深且丰富的人类灵魂,关切人类命运,表达人类精神。相信在繁荣海洋文学的倡导下,一定会涌现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
罗光辉(军旅作家)
人奔古稀,爬过山,看过海。站在山上,会觉得自己比山高,面对大海,会觉得自己很渺小。
海,开放,包容,神秘;
海,辽阔,睿智,深邃。
我参军入伍,就在东海岸边,在海防部队生活了十八个春秋。站岗,放哨,巡逻,挖坑道,军事演习……
我写过“贝壳,是不是大海残废了的耳朵?"也写过"海岸上的航标灯火,在茫茫大海闪闪烁烁。"还写过"当枪刺挑醒了黎明,祖国的忠诚卫士向母亲报告,前线平安!"……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海洋文学?
有人说:那种渗透着海洋精神的文学作品就是海洋文学。
海洋精神,我脑海中沸腾着几句话:不屈不挠的意志,宽广的胸怀,无穷无尽的探索精神,比铁还硬,比钢还强的团结力量……
海洋文学,尚未大规模进入文学。海洋文学要唤起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任重道远。
晨起,听海的音乐,看海的光,旭日从海面喷薄而出,将碧波荡漾的海水染得金碧辉煌,眺望远方,我看到了海洋文学的明天!
王姹专职副主席发言
王姹(海南省作协专职副主席、秘书长)
欢迎各位著名作家远道回家,回到海南过年!海南的冬天,依然阳光明媚、鲜花灿烂。相信你们已深深爱上海南,爱上这片碧海蓝天、椰风海韵。
当前,海南正加快建设自由贸易港,海南的文学事业也在梅主席的领导下多举措多策略稳步推进,成果丰硕。海南有着2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在古代,海南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一千多年前,海南就开始有渔民远洋至西沙、中沙乃至南沙进行捕捞作业,直至近日,海南的渔民依旧与浩瀚无边的大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大海就是海南渔民赖以生存的载体,海洋就是海南人另外一个重要的生存空间。海南人与大海的关系,从对峙到征服再到亲和,这样一种关系的转变反映了人和大自然的和谐亲近,同时观照自身,微妙关系的转化也凸显自我的反思与自省。所以,海南打造海洋文学创作有着先天的优势。
这两年,在省作协的积极推动和策划下,海南的海洋文学取得了一些成绩。海南本土作家林森的小说《岛》《海里岸上》《唯水年轻》,李焕才的《岛》,还有一些作家写的关于海洋文学的作品等等,经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后,反响很大,这些都是优秀的具有海南特色的海洋文学作品。未来,省作协将再接再厉,在省委省政府的号召下,以海洋文学为主体,同时不断挖掘海南的黎苗文化、热带雨林文化、华侨文化等,整合资源,助推海南文学事业更上一个台阶。当然,海南的文学事业离不开诸位著名作家的鼎力支持,希望您们多回海南,多关注海南,多采访海南、多写咱们的海南,给海洋文学多提宝贵的建议和意见,期待您们的支持!最后祝各位旅琼作家新春吉祥,万事顺意!
与会嘉宾参观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
与会嘉宾参观沙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