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6年间从跳远到钢架雪车的拓荒者 无缘北京冬奥会耿文强还有未来

“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能力,我觉得我还是可以做到很多我可以做到的事。”

6年间从跳远到钢架雪车的拓荒者 无缘北京冬奥会耿文强还有未来

从零基础到站上奥运舞台,耿文强只用了3年,2018年平昌冬奥会,耿文强代表中国钢架雪车队第一次踏上了冬奥会的赛场,取得了13名的成绩。北京周期,他“做到了更多”,成绩稳步提升,首枚世界杯金牌更是创造了中国钢架雪车的历史。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临近,耿文强人们对耿文强充满了期待,期待他能在家门口熟悉的场地和赛道创造奇迹。然而令所有人都震惊的是,他在队内选拔赛落选了,没能进入最终的冬奥名单。

作为中国钢架雪车拓荒者,耿文强曾多次创造中国钢架雪车历史。这个从跳远跨项转练钢架雪车的小伙曾为中国钢架雪车事业带来太多的惊喜,此次落选未免令人感到遗憾。

跨项选材:从田径赛场到冰雪赛道,一切从零开始

在20岁那次跨项选材之前,或许耿文强从未意识到他的人生会与钢架雪车有所关联。这项起源于北美印第安人的冰雪运动对于中国人来说略显陌生,而对于20岁的耿文强来说,更是一项既未知又刺激的挑战。

6年间从跳远到钢架雪车的拓荒者 无缘北京冬奥会耿文强还有未来

平昌冬奥会时初出茅庐的耿文强

耿文强1995年出生,11岁开始练习跳远,16岁入选内蒙古田径队开始接受专业训练。2015年国家钢架雪车队成立,队伍前往各项目运动队跨项选材。在内蒙古田径队,耿文强被教练相中进入选拔。

“我们当时是全国120人参加在北京延庆进行的选拔,最终选择了五男五女。”耿文强回忆说。

进入国家队后,耿文强的钢架雪车征程终于正式出发了,冰道和雪车进入了他的生活,他从0开始熟悉这项从未接触过的运动。新的队友、新的教练、新的场地、新的生活。

6年间从跳远到钢架雪车的拓荒者 无缘北京冬奥会耿文强还有未来

耿文强在做体能训练

耿文强初次体验钢架雪车也曾克服过巨大的心里负担,“刚开始起步的时候特别害怕,特别紧张,觉得自己控制不了雪车”,的确,钢架雪车在赛道中滑行的速度高达120多公里每小时,垂直落差有110多米,失重感、窒息感、恐惧感...运动员需要克服各种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不适。

沉稳冷静:最适合的性格,最适合的运动

“我的性格不是特别容易激动,比较稳”

耿文强认为在钢架雪车滑行时选手不可以太兴奋,如果特别兴奋会影响对雪车的操控。而他比较沉稳冷静的性格则会对操控雪车的方向和速度更有优势。

耿文强说,你无限地信任它(钢架雪车),它也会信任你。正是这种信任,使耿文强能够在这项刺激的运动中一次次地取得突破和进步。

最开始练习滑行的时候耿文强还是很紧张,甚至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当时摆在他面前的难题是:滑一条直线,他练了一周左右都无法滑出一条直线。但是随着后来的训练的加深以及越来越从容的心态,滑出一条直线,对他来说已经不是难事了。

6年间从跳远到钢架雪车的拓荒者 无缘北京冬奥会耿文强还有未来

钢架雪车被誉为“冰雪世界的F1”

多年的体育训练和大大小小的比赛,塑造了耿文强处变不惊的性格。这种性格适合钢架雪车这项运动,也注定成为耿文强所向披靡的利器。

耿文强能够创造中国钢架雪车历史,不仅在于他沉稳的性格和成熟的气场,更与他异于常人的努力分不开。

未来的路:仍将继续钢架雪车征程

钢架雪车队刚刚组建时国内还没有可以用于训练的雪车雪橇赛道,耿文强随队辗转于不同国家训练、比赛。

耿文强回忆:“我们当时第一天到卡尔加里,在陆地训练了三天左右,然后就开始从6号弯滑下去了。滑到终点停下来那一刻,就感觉心里一块石头放下了。”

与钢架雪车结缘已经6年多了,耿文强也逐渐从一名刚接触这项运动的“小将”变成了久经沙场的“老将”。这些年的经历不仅是他宝贵的人生财富,也是未来他继续征程的动力。

6年间从跳远到钢架雪车的拓荒者 无缘北京冬奥会耿文强还有未来

耿文强与英国选手维斯顿、德国选手格罗瑟尔并列获得冠军

耿文强用他的努力为中国钢架雪车事业带来了太多的惊喜和荣耀,是当之无愧的拓荒者。而今后,耿文强仍然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突破自我,超越历史。

虽然今年耿文强无缘北京冬奥会,但我们期待他会以更好的状态迎接接下来的比赛和挑战。 彼方尚有荣光在,少年不惧岁月长,耿文强,我们为你加油! (文/朱冠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