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物华史影】乌利单刀真是一把刀

【物华史影】乌利单刀真是一把刀

编者按

千年文脉蕴养,方得一城精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新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千秋郡县”“海滨邹鲁”之称,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这块土地,值得代代新会人在自己的血液中厚植历史基因,而博物珍品正是最好的承载。本报开设《物华史影》栏目,带您走近新会博物馆,“零距离”感受新会物华珍宝,感受这座古城的旧时风貌和历史岁月。

本期我们一起走近新会博物馆收藏的乌利单刀。

新会馆藏文物——乌利单刀

文/林文斌 麦焕婵 林雪莲

图/新会博物馆

在粤语中,有一个很特别的词“乌利单刀”,人们常指做人做事乱七八糟、糊里糊涂。现实中,“乌利单刀”不单是一个词,在新会博物馆,就收藏着这把诞生于元代的三级文物——乌利单刀。

藏于新会博物馆的这把乌利单刀长71.4 厘米、宽13.7厘米、厚1.6厘米,重4.1公斤,是呈烟叶形的铁质单边刀,刀头较阔,刀口有残损,刀背有较钝的歧刃,而刀身也已严重锈蚀,生满铁锈斑。经省文物鉴定站鉴定其诞生的年代为元代,为三级文物。

【物华史影】乌利单刀真是一把刀

▲乌利单刀

据成书于北宋初期的《武经总要》记载了当时军队中使用的屈刀、偃月刀、眉尖刀、凤嘴刀、笔刀、掉刀、戟刀、手刀等八种刀形,合七种长柄刀及一种短柄刀(手刀)。对比乌利单刀的刀形,介于宋代的掩月刀和明代偃月刀之间,是一把实战使用的冷兵器,其刀柄比仪仗用的要短一些,在马背上方便挥动、格斗。由于年代久远,现存的乌利单刀刀柄缺失了,只能看到刀身部分。

【物华史影】乌利单刀真是一把刀

▲《武经总要》的掩月刀

“乌利单刀”一词的由来,在新会、中山等地有着不同的流传版本,但这把刀的主人都相传是元代一位名叫乌利的将军。据新会博物馆馆长袁梅梅介绍,在元朝时驻扎新会、中山一带的元将叫乌利,使一把大单刀,为人残暴,民愤极大。

【物华史影】乌利单刀真是一把刀

▲乌利将军想象图

【物华史影】乌利单刀真是一把刀

一次,乌利由潮连乘小船过河至周郡村,船至河中心,撑船人将船弄翻,把身披重甲的乌利淹死。

【物华史影】乌利单刀真是一把刀

元兵因乌利失踪,查不出究竟,就规定家家户户门口要贴他的神牌,谁违抗命令就定谁为凶手,以此作为侦破案件的手段。元朝灭亡后,人们在河里捞回乌利的单刀,放在周郡村庙内供奉。后来,元将乌利一事在珠江三角洲一带流传,就有了“乌利单刀——糊里糊涂,屎坑关刀——文不得,武不得”这些歇后语。

【物华史影】乌利单刀真是一把刀

尽管目前还未能确定是否存在"乌利"其人,但这把刀却是一件经历过实战考验的元代兵器,它不仅为研究大陆古代兵器发展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为后人探寻宋元时期新会的地方历史提供了史实参考,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物华史影】乌利单刀真是一把刀

▲乌利单刀想象图

据记载,乌利单刀打捞出水后一直存放于棠下镇周郡村一所庙里里,经群众供奉近300年。1956年2月,时任新会县委书记党向民指示县文化科组织人力下乡收集图书、文物,在此时,才从棠下周郡村将乌利单刀收到县博物馆收藏。现在,成为“新会四宝”之一的乌利单刀长期在新会博物馆馆藏精品展厅里展出,市民可以到该馆参观该件文物及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故事。

本期内容在1月11日《新会侨报》上刊登

运营 |新会区融媒体中心新媒部

1月25日《新会侨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