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物華史影】烏利單刀真是一把刀

【物華史影】烏利單刀真是一把刀

編者按

千年文脈蘊養,方得一城精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曆史文化遺産不僅生動述說着過去,也深刻影響着當下和未來,要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

新會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素有“千秋郡縣”“海濱鄒魯”之稱,是廣東省曆史文化名城。這塊土地,值得代代新會人在自己的血液中厚植曆史基因,而博物珍品正是最好的承載。本報開設《物華史影》欄目,帶您走近新會博物館,“零距離”感受新會物華珍寶,感受這座古城的舊時風貌和曆史歲月。

本期我們一起走近新會博物館收藏的烏利單刀。

新會館藏文物——烏利單刀

文/林文斌 麥煥婵 林雪蓮

圖/新會博物館

在粵語中,有一個很特别的詞“烏利單刀”,人們常指做人做事亂七八糟、糊裡糊塗。現實中,“烏利單刀”不單是一個詞,在新會博物館,就收藏着這把誕生于元代的三級文物——烏利單刀。

藏于新會博物館的這把烏利單刀長71.4 厘米、寬13.7厘米、厚1.6厘米,重4.1公斤,是呈煙葉形的鐵質單邊刀,刀頭較闊,刀口有殘損,刀背有較鈍的歧刃,而刀身也已嚴重鏽蝕,生滿鐵鏽斑。經省文物鑒定站鑒定其誕生的年代為元代,為三級文物。

【物華史影】烏利單刀真是一把刀

▲烏利單刀

據成書于北宋初期的《武經總要》記載了當時軍隊中使用的屈刀、偃月刀、眉尖刀、鳳嘴刀、筆刀、掉刀、戟刀、手刀等八種刀形,合七種長柄刀及一種短柄刀(手刀)。對比烏利單刀的刀形,介于宋代的掩月刀和明代偃月刀之間,是一把實戰使用的冷兵器,其刀柄比儀仗用的要短一些,在馬背上友善揮動、格鬥。由于年代久遠,現存的烏利單刀刀柄缺失了,隻能看到刀身部分。

【物華史影】烏利單刀真是一把刀

▲《武經總要》的掩月刀

“烏利單刀”一詞的由來,在新會、中山等地有着不同的流傳版本,但這把刀的主人都相傳是元代一位名叫烏利的将軍。據新會博物館館長袁梅梅介紹,在元朝時駐紮新會、中山一帶的元将叫烏利,使一把大單刀,為人殘暴,民憤極大。

【物華史影】烏利單刀真是一把刀

▲烏利将軍想象圖

【物華史影】烏利單刀真是一把刀

一次,烏利由潮連乘小船過河至周郡村,船至河中心,撐船人将船弄翻,把身披重甲的烏利淹死。

【物華史影】烏利單刀真是一把刀

元兵因烏利失蹤,查不出究竟,就規定家家戶戶門口要貼他的神牌,誰違抗指令就定誰為兇手,以此作為偵破案件的手段。元朝滅亡後,人們在河裡撈回烏利的單刀,放在周郡村廟内供奉。後來,元将烏利一事在珠江三角洲一帶流傳,就有了“烏利單刀——糊裡糊塗,屎坑關刀——文不得,武不得”這些歇後語。

【物華史影】烏利單刀真是一把刀

盡管目前還未能确定是否存在"烏利"其人,但這把刀卻是一件經曆過實戰考驗的元代兵器,它不僅為研究大陸古代兵器發展曆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也為後人探尋宋元時期新會的地方曆史提供了史實參考,具有非常重要的曆史價值。

【物華史影】烏利單刀真是一把刀

▲烏利單刀想象圖

據記載,烏利單刀打撈出水後一直存放于棠下鎮周郡村一所廟裡裡,經群衆供奉近300年。1956年2月,時任新會縣委書記黨向民訓示縣文化科組織人力下鄉收集圖書、文物,在此時,才從棠下周郡村将烏利單刀收到縣博物館收藏。現在,成為“新會四寶”之一的烏利單刀長期在新會博物館館藏精品展廳裡展出,市民可以到該館參觀該件文物及了解其背後的曆史故事。

本期内容在1月11日《新會僑報》上刊登

營運 |新會區融媒體中心新媒部

1月25日《新會僑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