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公元前二百年的石碑崭新如初?论造假,还要看西方的“新文物”

在这个“全球考古”的时代,那些从泥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文物,无不在向人们展示着几千年前的人类文明究竟有多么辉煌和蓬勃。可是你能想象得到吗?在西方,这种展示古代文明活力的行为,却被一些心怀叵测的政客当做了增加国家历史文化的手段。

公元前二百年的石碑崭新如初?论造假,还要看西方的“新文物”

比如说被大英博物馆当做了“镇馆之宝”的那块《罗塞塔石碑》,是“新文物”的可能性就非常之大。

一七九九年,远征埃及的法军上尉在埃及一座名为罗塞塔的小城里发现了这块石碑。由于石碑上刻满了令他看不懂的“符号”,再加上对埃及这个国家的了解,这名法军上尉下意识认为这块石碑是一个古埃及流传下来的文物。于是乎,这名上尉便将这件事报告了上去。就这样,《罗塞塔石碑》便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之中。

公元前二百年的石碑崭新如初?论造假,还要看西方的“新文物”

经过了几百年的辗转,这块在埃及被法国士兵发现的石碑,最终流落到了英国人的手中。

按理来说,这种早在几百年前发现的石碑是不可能有什么问题的。要是石碑是假的的话,那岂不是早就要被人认出来了吗?

可实际上,不管是英国还是法国,以至于埃及,都没有能够直接拿出来证实《罗塞塔石碑》确实是真品的证据。我们现如今能够查找到的有关《罗塞塔石碑》的全部资料,都只是相对简单的一些讲解。更为直接地是,西方对《罗塞塔石碑》研究了几百年,却依旧没能够解读出石碑上碑文的内容。除了能够大概地搞清楚哪个部分有可能是什么内容之外,根本就没有人能认得出上面究竟写了些什么东西。

公元前二百年的石碑崭新如初?论造假,还要看西方的“新文物”

当然了,也有人会说西方之所以无法解读石碑上的文字,只是因为古埃及文明在一两千年前断了,古埃及文字的写法和解读法没有能够流传下来罢了。但是要这么说的话,那么为什么这块石碑上的文字却能被语言学家利用汉字的象形文字解读出来呢?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一位名叫让·弗朗索瓦·商博良的法国语言学家偶然接触到了有关破译罗塞塔石碑碑文的工作。穷苦交加的商博良知道,知道自己能够破译开罗塞塔石碑的内容,那就一定能够平步青云,从此再也不用过这种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商博良花了好几年的功夫,在尝试了各种办法之后,终于利用中国古代的象形文字将罗塞塔石碑上的内容进行了破译。而商博良本人,也借此从一个贫苦小子一跃而成为了法国诺布尔大学的一名教授。

公元前二百年的石碑崭新如初?论造假,还要看西方的“新文物”

可是我们要知道,古埃及的文字发展到了罗塞塔石碑所处的公元前二百年时,早就从最基础的象形文字发展到了截然不同的表音文字上面去了。而且由于地理环境以及文化构成上面的不同,古中国与古埃及的文字之间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互通之处。所以这块石碑上的碑文不管那块罗塞塔石碑上使用的是象形文字还是表音文字,使用大陆古代文字来对罗塞塔石碑进行破译的办法都是不具备可行性的。

一个文字和另一个文字可能看起来相似,但却绝不可能代表着相同的意思。尤其是在不同的文化之中,这一现象就体现得格外明显。比如说在我们汉语之中的“葡萄”和“葡萄干”这两个词,但凡是个中国人都能够联想到这两种食物之间的关系。可是在西方的语系中,葡萄是“Grape”,葡萄干却是“Raisins”。二者之间不说毫无联系,根本就是一点儿关系也没有。

公元前二百年的石碑崭新如初?论造假,还要看西方的“新文物”

在这种情况下,商博良怎么可能通过汉字体系中的象形文字来对古埃及文字进行解读呢?

再说商博良这个人。商博良一家加上他,一共有七个孩子,而他的父亲却只是一个靠着走街串巷买卖货的小农。出生在这种家庭之中的商博良,怎么可能像法国的上层人一样读上个十几年的书呢?当然了,要是十八世纪的法国就已经有了完善的义务教育和与现如今相当的经济实力的话,那就当这篇文章里讲的都是废话吧。

不过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那一时期的法国,还没有来得及享受到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变化。

公元前二百年的石碑崭新如初?论造假,还要看西方的“新文物”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商博良说不定连中国的名字都没有听说过,怎么可能会知道来自中国的汉字体系呢?更别说这一时期的中国还处在封建统治之下,自己都不知道象形文字的存在了。

其实西方搞“新文物”的这些事情,在国际社会之中早就已经不算是什么新鲜事。但是随着人们的质疑声越来越小之后,西方在这个方面的动作也越来越离谱罢了。

公元前二百年的石碑崭新如初?论造假,还要看西方的“新文物”

公元前二百年的石碑崭新如初?论造假,还要看西方的“新文物”

“新文物”罗塞塔石碑,还是用象形文字破译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