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妈妈感叹,自家宝宝的肚肚脆弱娇嫩, “矫情得像戏精”,一不小心就“闹情绪”。虽然也不是什么大病,但宝宝肚肚不舒服,直接影响情绪,整天哼唧唧,哄都哄不好,大人也跟着心累。
其实,小宝宝都肚肚格外“娇气”是有原因的:由于宝宝的肠壁通透性高,肠粘膜屏障功能差,代谢产物、消化不全产物和过敏原都可能经肠粘膜进入体内,导致宝宝肚肚总爱“闹情绪”。
宝宝肚肚“闹情绪”,都在闹哪样?
1.肚子总是“打鼓”?胀气肚肚不舒服
表现:哭闹、蹬腿、小脸涨红、一直放屁,轻轻敲打肚子会有打鼓的声音。
原因:喂养不当,如吸奶速度过快,吞进大量空气、宝宝肚子着凉、吃太多豆类辅食等都会引起胀气。
见招拆招:冲泡奶粉时不要上下剧烈晃动,可以左右小幅度旋转,让奶粉慢慢溶解,避免混入空气。喂奶时让宝宝慢慢吃,喂完奶记得竖着宝宝拍嗝。吃辅食的宝宝要减少豆类的摄入。

2.“嗯嗯”困难,又干又硬
表现:宝宝“嗯嗯”困难,便便又干又硬,3~4天才“嗯嗯”一次。“嗯嗯”时费劲,烦躁不安。
原因:宝宝的肠胃功能处于发育期,在3~4月龄时会因为肠神经系统稳定而出现排便次数减少、大便变干的情况;4~6月龄开始添加辅食,如膳食纤维、喝水量不足,也会“嗯嗯”困难。
见招拆招:多喝水,多喝水,多喝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对于未添加辅食的宝宝,建议咨询儿科医生。而已经添加辅食的宝宝,除了多喝水,还可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并且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
3.“嗯嗯”次数多,便便较稀
表现:宝宝“嗯嗯”次数明显增多,而且较稀。
原因:宝贝如果进食了高糖、高脂肪的食物,或进食了过多冰冻的食物,都有可能导致肠蠕动异常增长,从而出现大便较稀的情况。
见招拆招:首先排查是否饮食不当,如果是因为上述饮食导致的原因,爸爸妈妈要暂停给宝宝吃这类食物。同时注意补充液体以防脱水。但是,如果宝宝便便特别稀,呈“水样便”,或便便带有血丝,且宝宝同时有发热、呕吐等症状,建议尽快就医检查。
当妈不易的其中一项,就是磨灭“少女心”——谁能想到有一天,心心念念都是宝宝的“屎尿屁”呢?但是为了宝宝健康成长,妈妈们还是会(捏着鼻子)多看多留意,毕竟宝宝舒服,妈妈才放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