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红星报报道,湖南新华社女郎刘佳妮13岁时不幸患上尿毒症,父母早早离婚,不愿照顾女儿,甚至不愿承担治疗和生活费用。刘佳妮被迫租房,在外面犒劳自己。为了生存,她尝试了多种谋生手段,最后通过网络广播艰苦谋生。2019年,她对父母感到失望和不满,将父母告上法庭,以起诉缺乏证据为由被驳回。他的父亲说他无法养活自己,甚至称自己为"一个无用的人"。
刘佳妮未成年之前,有关部门多次安排抢救治疗,并承担大部分医疗费用,让刘嘉尼的生命得以维持。报告发表后,当地政府决定再拨出1万元用于治疗她。当地民政部门的举措已经尽了应有的关怀和帮助。
然而,仅靠政府援助是不够的,刘佳尼一辈子都不能依靠血液透析。她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肾脏置换上,但肾脏的来源和成本都是巨大的问题,手术后可能的排斥反应让她需要特别的照顾,从她父母目前的心态来看,很明显他们不愿意照顾女儿。
令人欣慰的是,在媒体曝光后,刘佳妮收到了不少网友的捐款和关注,也逐渐众筹了治疗费用。然而,长期缺乏家庭照顾和疾病的痛苦,给她造成了很多心理创伤。网上有人指责她"不理解父母的困难",甚至在房东通过新闻得知她病情后,想把她赶走。
每当这样的消息出现时,它都会触动人们的神经。老少是人们几千年来一直追求的社会理想,在高度发达的物质中,不应该再有这样的悲剧。
在现实生活中,被遗弃的孩子起诉父母并取得成功的案例仍然很少。究其原因,一方面,传统社会伦理不提倡这种"责备父母"的行为,认为"父母又有和你有困难",另一方面,孩子往往在年幼时就被抛弃,法律观念不牢固,直到有法律意识起诉父母,才可能缺乏有效的证据。
有关部门要积极向有需要的人提供法律援助。被遗弃的人往往难以生存,无法聘请律师,此时他们需要无偿律师的帮助。在刘女士一案中,该镇民政研究所于2016年率先与父母达成司法调解协议。但是,此后,他们的父母双方都没有遵守协议,法院调解协议没有执行效力。此时,当地主管部门可以指派公益律师,就其父母的赡养费进行民事起诉,也可以建议刘佳妮报警,公安案件进入检察机关起诉。当道德不足以约束一些父母时,法律需要具有约束力。
除了政府和法律援助外,社会和公益机构也应更加关注和支持那些被"抛弃"的人。我们看到,在媒体曝光后,有很多有爱心的人捐了钱。这些善意将帮助有需要的人渡过难关。
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缺乏家庭照顾,这些"被遗弃"的孩子往往有很大的心理问题。如果他们的心理危机没有得到适当的引导,成为"边缘人",可能会导致更多的社会悲剧。在他们的财务状况中看到心理学家是不现实的。有关部门也要开展及时的心理救助,社会机构也要给予及时的心理照顾。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