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好书,悟人生
记得小时候读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彩色连环画,叫《动脑筋爷爷》,是读大学的大姐给我买的。
我那时候许多字都不认识,大姐一边读给我听,一边教我认字。
“鸭子水上游,公鸡喔喔叫”,至今依然记得那些画面和注了拼音的文字。
那时候就很奇怪,书的世界也是一副恬静的生活画面吗?院子里的大公鸡每天都要“喔喔”地叫,而写进书中读出时却是那样的清新、明了。
心中就莫名产生一种感动。这种儿时读书产生的感动,一直伴着我走到了如今。
那是上个世纪70年代,出生在大西北小山村的我,因家境贫寒,可供读的书很少。那时家里孩子多,父母整天忙碌着农活,勉强能让我们吃饱穿暖,当然不会给我们买什么书、推荐什么书读。
农村的孩子能够上学就已实属不易。我的父母在那个年代算是开明的,他们自己累死累活的,却拼命供我们上学。
那时,我常常翻开哥哥姐姐读过的课本,能读懂的只是一些表面上的故事。渐渐知道了书中不仅仅只有恬静的生活画面,也有错综复杂的纠葛在里面。
再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能见到的书籍多了,开始读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琼瑶的言情、金庸的武侠。
有一段时间沉浸在书中营造的爱恨情仇氛围中,差点就把自己也融了进去。
再后来,发现了经典作品、中国的四大名著、世界名著,从这些书中读到了故事背后的故事,看到了历史的发展变化;看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看到了人性、人的命运。
于是,开始一本接着一本疯狂地读。
记得高中毕业后的那一段时间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时常为主人公约翰·克里斯多夫的那种奋斗精神所鼓舞,生活中遇到困难,完全用这样的精神鼓励自己。感谢这本书籍,及时化解了那段时间的迷惘。
2019年4月15日下午,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整座建筑损毁严重。我忽然想起了当年读《巴黎圣母院》时,被作者对巴黎圣母院建筑“精雕细琢”的描写搞得特烦,甚至跳过了对那些描述的阅读;但在几年后读第二遍的时候,我却喜欢上了这些描写,在愉快的阅读中脑海竟然浮出了这座美丽的建筑。
我想,在巴黎圣母院的这次失火重修中,《巴黎圣母院》这部作品一定能起到世人不曾预料的作用。
随着读书量的增加,渐渐不光为情节感动,又喜欢上书中的语言。读莫伯桑、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为作者凝练的语言、生动的描述,深深着迷。
再后来,爱上了历史、爱上了哲学、美学、心理学。读《论语》、读《老子》、读《诗经》、读《春秋》,读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也读马克思、读黑格尔,读毛泽东、邓小平,读当代的政治经济学书籍。读了这些书,再看文学作品时,有意无意就会将这些思想从文学作品中看了出来。于是,又感动于作家学识的渊博,思想的深刻。
有时候也会将生活中想不明白的事情用书中学到的理论去解决,结果发现,心中的块垒顷刻被化解。
生活是很现实的,而心灵的世界可以是丰富多彩的。这种丰富多彩来自于书籍。我深深地感受到,读书可以最大限度丰富一个人,读书也会使人心胸开阔,学会乐观、豁达。
这份乐观豁达也会融进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在不住地阅读中,渐渐对事物的看法也相对透彻。
读书,也许不能改变什么,但一定能够改变思维和心态,遇事能客观平静对待。
往远处看,天地无穷;往大处想,心胸开阔。之所以如此坦然的面对生活,就是源于书籍的影响吧。
读好书,读经典书籍,让我们体验着千百种人生,因此而有了更多的选择,更多的奋斗理由和目标,更加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更多的对幸福快乐的理解和感受。
作者:王彦敏
诵读:沈 静
本期编辑:丰富
责任编辑:董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