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好書,悟人生
記得小時候讀的第一本書是一本彩色連環畫,叫《動腦筋爺爺》,是讀大學的大姐給我買的。
我那時候許多字都不認識,大姐一邊讀給我聽,一邊教我認字。
“鴨子水上遊,公雞喔喔叫”,至今依然記得那些畫面和注了拼音的文字。
那時候就很奇怪,書的世界也是一副恬靜的生活畫面嗎?院子裡的大公雞每天都要“喔喔”地叫,而寫進書中讀出時卻是那樣的清新、明了。
心中就莫名産生一種感動。這種兒時讀書産生的感動,一直伴着我走到了如今。
那是上個世紀70年代,出生在大西北小山村的我,因家境貧寒,可供讀的書很少。那時家裡孩子多,父母整天忙碌着農活,勉強能讓我們吃飽穿暖,當然不會給我們買什麼書、推薦什麼書讀。
農村的孩子能夠上學就已實屬不易。我的父母在那個年代算是開明的,他們自己累死累活的,卻拼命供我們上學。
那時,我常常翻開哥哥姐姐讀過的課本,能讀懂的隻是一些表面上的故事。漸漸知道了書中不僅僅隻有恬靜的生活畫面,也有錯綜複雜的糾葛在裡面。
再後來,随着年齡的增長和人們生活水準的逐年提高,能見到的書籍多了,開始讀自己喜歡的文學作品——瓊瑤的言情、金庸的武俠。
有一段時間沉浸在書中營造的愛恨情仇氛圍中,差點就把自己也融了進去。
再後來,發現了經典作品、中國的四大名著、世界名著,從這些書中讀到了故事背後的故事,看到了曆史的發展變化;看到了政治、經濟、文化;看到了人性、人的命運。
于是,開始一本接着一本瘋狂地讀。
記得高中畢業後的那一段時間讀羅曼·羅蘭的《約翰·克裡斯多夫》,時常為主人公約翰·克裡斯多夫的那種奮鬥精神所鼓舞,生活中遇到困難,完全用這樣的精神鼓勵自己。感謝這本書籍,及時化解了那段時間的迷惘。
2019年4月15日下午,法國巴黎聖母院發生火災,整座建築損毀嚴重。我忽然想起了當年讀《巴黎聖母院》時,被作者對巴黎聖母院建築“精雕細琢”的描寫搞得特煩,甚至跳過了對那些描述的閱讀;但在幾年後讀第二遍的時候,我卻喜歡上了這些描寫,在愉快的閱讀中腦海竟然浮出了這座美麗的建築。
我想,在巴黎聖母院的這次失火重修中,《巴黎聖母院》這部作品一定能起到世人不曾預料的作用。
随着讀書量的增加,漸漸不光為情節感動,又喜歡上書中的語言。讀莫伯桑、契诃夫的短篇小說,為作者凝練的語言、生動的描述,深深着迷。
再後來,愛上了曆史、愛上了哲學、美學、心理學。讀《論語》、讀《老子》、讀《詩經》、讀《春秋》,讀中國古代經典著作;也讀馬克思、讀黑格爾,讀毛澤東、鄧小平,讀當代的政治經濟學書籍。讀了這些書,再看文學作品時,有意無意就會将這些思想從文學作品中看了出來。于是,又感動于作家學識的淵博,思想的深刻。
有時候也會将生活中想不明白的事情用書中學到的理論去解決,結果發現,心中的塊壘頃刻被化解。
生活是很現實的,而心靈的世界可以是豐富多彩的。這種豐富多彩來自于書籍。我深深地感受到,讀書可以最大限度豐富一個人,讀書也會使人心胸開闊,學會樂觀、豁達。
這份樂觀豁達也會融進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在不住地閱讀中,漸漸對事物的看法也相對透徹。
讀書,也許不能改變什麼,但一定能夠改變思維和心态,遇事能客觀平靜對待。
往遠處看,天地無窮;往大處想,心胸開闊。之是以如此坦然的面對生活,就是源于書籍的影響吧。
讀好書,讀經典書籍,讓我們體驗着千百種人生,是以而有了更多的選擇,更多的奮鬥理由和目标,更加積極樂觀的生活态度和更多的對幸福快樂的了解和感受。
作者:王彥敏
誦讀:沈 靜
本期編輯:豐富
責任編輯:董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