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读不下去的书”,为什么还要读?

文|汉卿

关于《红楼梦》位列“死活读不下去的书”排行榜之首这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人拎出来说道一番。最近,古代文学研究者李明军在接受媒体访谈时又指出:

“年轻人对《红楼梦》读不下去,与世情小说的特点有关,像《红楼梦》这样典型的世情小说通过家庭兴衰折射社会现实、思考感悟人生,对家庭日常生活的描写很容易流于琐碎平淡,让人读不下去。不要说年轻人,连鲁迅先生都承认《醒世姻缘传》这样的世情小说写家庭琐事,难以卒读。”

“读不下去的书”,为什么还要读?

他给出的当然只是“为什么年轻人读不下去《红楼梦》”的原因,对于究竟要不要读《红楼梦》,这位文化学者的立场还是坚定的,“年轻人一定要看红楼梦”;“不了解中国文化,读不透这部小说;读懂了这部小说,也就理解了中国文化。”

因此,读不下去的书,未必就不是好书,毋宁说,往往是那些“读不下去的书”,才是好书。经典都是有门槛的,“不好读”也是对读者的筛选与考验。不愿意下功夫的人,无法汲取这本书的精华,更无法读出一本书的象外之旨与弦外之音,而这往往使人受益终身。

“读不下去的书”,为什么还要读?

毫无疑问,读不下去的书,也要读,而且还要好好读,反复读。这首先是基于人世间一条最朴素的道理:越是困难的事,越是应该迎难而上,而不是就此退缩,被困难吓倒。做勇士而不是懦夫,这是令人敬佩的品质,也是成功的法宝。

而就知识的学习而言,这些“读不下去的书”里,也常常是蕴藏着富矿的宝山。得认识到,这些“读不下去的书”,大多都是经典。这些经典代表了前人的经验、智慧与学识,它们不仅给人以知识,更富有价值理念的启迪。一本书影响一个人,无数成功者已给出了佐证。只有阅读这些经典,才能更好地形成丰厚的知识积淀,培养坚硬稳定的人生价值。

“读不下去的书”,为什么还要读?

网络时代,我们似乎每天都在阅读,第一时间知晓各种信息,但这充其量只是一种碎片化的摄取,甚至都不是主动的。“弱水三千取一瓢饮”,既无法构成立体的知识谱系,也难以涵养自身的思想厚度。而就阅读的这些内容而言,严格来说,它们并非“知识”,而是一种资讯、一种信息,彼此是断裂的,难以相互激摩、彼此启发。它们就像即食的快餐,吃过之后,很难留下什么有益的元素。

那些“读不下去的书”,都不是速成的,而是需要作者长年累月的付出。像《红楼梦》这种“经典之经典”,甚至耗费了曹雪芹毕生心血。投入真功夫的书籍,它的知识密度、创作机巧、经验思考,创造性思维,独到性眼光,也都远非那种“易碎品”可比。不费一番心思,读者也难以领会其博大的奥妙。

“读不下去的书”,为什么还要读?

其实,某种程度而言,读书就应该是痛苦的、煎熬的,而不是简单的、轻松的。使人“痛苦”的书里,有冷峻、尖锐、沉潜、深邃。它不是娱乐与休闲,而是一种攀爬与审视。有卓越追求的读者,会从勤奋地苦读里品出书本里的奇崛险峻、天地苍莽。

关于“读不下去的书也要读”,前人之述备矣。但有些道理,还远未在社会流行,仍值得反复申述。期望我们都能做肯下苦功夫的人,多读一读那些别人“读不下去的书”。

文字:汉卿

栏目主持人:张永群

责编:王子墨

编辑:王远方 朱晓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