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你好,雪孩子!”

“你好,雪孩子!”

这件高达5米的不锈钢材质雕塑作品《雪孩子》,是首个落户冬奥公园的雕塑作品。

北京冬奥公园的游乐园里,堆了八只又大又胖又圆的雪人,加了黑方盖的树枝是它们的眼睛,胡萝卜化身它们的鼻子。每个雪人的脖间都围着一条喜庆的红围巾,头上戴着英式沿边帽。

不远处,有两个不太一样的“雪孩子”。它们长着方脑袋,没眼睛也没鼻子,一只背着另一只,像父子,也像情侣。从北京冬奥会倒计时82天起,它们就伫立在这里,陪伴着每一位来访的游客。

《雪孩子》的作者刘洋是哈尔滨人,他从小就在雪地里打滚儿,滑冰、玩冰爬犁不在话下。他还曾是中国最早的冰壶培训班学员。刘洋现在是一名雕塑家,过去十年间,他在30多个国家留下了70多座雕塑作品。

如今,一件《雪孩子》,将刘洋与冰雪、冬奥、家乡,奇妙地连在了一起。

有趣的冰雪往事

追溯刘洋的青少年时期,“冰雪”是绕不开的关键词。

“我在几岁时就开始滑冰了,”刘洋说,每到11月,哈尔滨四处都是冰天雪地,“滑冰可能是我们唯一的体育运动”。

滑冰场通常是就地取材。刘洋记得,每年11月中旬起,同学们几乎每周都在操场上浇冰。他们将装满水的大油桶搁在小车上,前面连一根三米长的铁管,管子上钻满眼,一推车,水就会漏出来,“一圈一圈,浇得特别均匀”。刘洋也打过冰爬犁,玩过像冰球运动的游戏。但他们往往不穿冰鞋,而是把冰球扔在雪地上,追着跑,快乐极了。

冰雕在哈尔滨很普遍,不过并不是所有孩子都会做冰雕。刘洋就是会做的那一个,“冰雪对我来说,既是一项运动,也是一门艺术。”

做冰雕这件事,从小学陪伴他到了高中。刘洋爱做一些简单的小动物,体量不大,一般40多厘米高,做冰雕的工具是宽一点的木工凿子——扁铲。有趣的是,据他观察,做木雕和做冰雕的工具很像,“所以在雕塑圈里,做冰雕的和做木雕的往往是一批人。”

刘洋还与冰壶运动有过一段特殊的缘分。

20世纪90年代末,日本青森县在哈尔滨举办了中国最早的冰壶培训班,第一批学员包括本地体育工作者、体育记者等。刘洋也在其中。不过由于工作繁忙,他去得不多。

“这一批最先学会冰壶的学员里,有中国冰壶项目最早的队员、教练和裁判。我们国家现在的冰壶水平是很不错的,拿过世界冠军。我经常跟朋友开玩笑说,原来我曾经离国家队那么近过。”刘洋笑说。

用雕塑连接世界

后来,刘洋来到了北京,成为一名导演,做过电视栏目,也拍过纪录片。大概是青少年时期做过冰雕的缘故,刘洋干脆辞去了工作,扛起雕塑刀和巨锤斧,做起了大型城市雕塑。

没有工作室,也没有助手,刘洋只身一人,走遍世界各地,在一座座城市中“建造风景”,也升起了一面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我们这个职业的宗旨就是用雕塑连接世界。”在他看来,艺术是相通的,雕塑是耐久的艺术,虽沉稳安静,但同样能够表现美、传达情感、传承文化,能展示中华民族的风采。

在国外的时候,刘洋常给当地朋友看哈尔滨冰雕的照片。“我们在冬天用半个月时间建起一座冰的城市,有楼,有街道,多达十几个建筑,最高的有好几十米,跟一个外国小镇似的。”刘洋说,外国朋友看到都大为惊叹,称赞哈尔滨人民的“鬼斧神工”。

在刘洋的雕塑作品里,跟体育有关的雕塑占比不小,作品《防线》《高山上的世界杯》等都是富有动感的竞技体育题材类雕塑。

2012年,刘洋发起了“国际雕塑创作营联盟”,多国创作营一呼百应,纷纷加入。在刘洋看来,体育赛事让运动员有了展示的舞台,艺术同样需要一个舞台。刘洋觉得,自己有责任把这件事做起来,让雕塑行业得到更多人的认识。

奥运会是体育界的盛会,同时也是世界人民交流互鉴的文化盛宴。刘洋表示:“文化和体育都属于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不是刚需,但能让生活很美好,能愉悦自己的身心。”

“更团结”的雪孩子

作为一名职业雕塑家,刘洋将目光投向了北京冬奥会。一直以来,体育的梦想、冰雪的情结,都让他想为祖国、为冬奥创作雕塑作品。

事实上,摆在北京冬奥公园的《雪孩子》,是刘洋“方头雪孩子”系列作品中的第四件。这个系列的创作不断发生着变化,不仅在造型设计上越来越萌,肢体形象也越来越模糊化。如果说最初的还能大概分出正反,而在冬奥公园里摆放的《雪孩子》已经分辨不出了。

当《雪孩子》系列慢慢朝着萌化和模糊化状态前进的时候,它也越来越贴近雪雕的风格。“这个雕塑的块面之间的变化也很柔和,我用了一个字,叫‘润’。”刘洋说,文化像水一样,润物细无声,可以很柔和地去改变一些坚硬的东西,也能让一块原本尖利的石头变得柔软、变得光滑。

刘洋认为,摆放在冬奥公园的《雪孩子》应该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形象,传达“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理念。“享受过程才能让生活变得美好。就像跑步,每一步都跑得很开心。得了冠军开心,没得冠军也开心。”他说。

这两个“笨笨的”的“雪孩子”,一个背着一个,没有任何竞技之感。围观者既看不出这对雪孩子的身份、性别、职业、关系,也看不出它们的地位尊卑。作品呈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展示的是“人类的团结”,是奥运精神的体现。

刘洋说,从奥林匹克格言中加了“更团结”可以看出,奥运精神追求的不仅是“更高、更快、更强”的竞争和突破,更是人类的团结和互助。他打了个比方,就像小朋友在一块踢足球,可能并不是谁想赢谁,而是大家想在一起玩,“体验的是一起做事情的快乐。”

入选北京冬奥公园的其他雕塑作品的作者,不乏刘洋的朋友。他们来自英国、土耳其、意大利等国家,因雕塑而结缘,又因北京冬奥会,让各自的雕塑作品展现在同一个空间。

“所以说,世界其实是一个大家庭。”刘洋说。

文/图:南方日报驻京记者 刘长欣

实习生 杨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