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生于日本,卒于中国,中国二战遗孀王琳琪卒于北京

12月1日,在鲜花环绕的八宝山殡仪馆竹厅里,日本战争孤儿王林琦(日称:渡边裕仁)在亲人、同事和朋友的告别下,平静地走过了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这与正常的告别仪式没有什么不同,但细节揭示了他所经历的不同生活。

生于日本,卒于中国,中国二战遗孀王琳琪卒于北京

"历经血腥的雨雨和异国大雨,扎干中国土地上大爱的丰收,为生命关爱,呵护友谊与和平"——此次会场挂着这一契合,集中了老人平凡不平凡的生活。

1935年8月,渡边先生出生在日本山形县的山下村和田村,是他的家的长子。5岁时,他的父母报名参加了由日本组建的万门先锋队,以殖民中国东北,并带领全家前往中国黑龙江省林高县的龙爪镇。1945年8月,日本战败,"万门先锋军"作为第一个被军方遗弃的"弃儿",渡边一家在逃亡中经受磨难,当年年底前家六口人要么离散,要么死亡,只有他作为沈阳唯一的幸存者,一个日本难民都幸运地被中国养父王天辰夫妇救出, 并成为王的父母,名叫"王林奇",来自他在中国的温暖家园。

生于日本,卒于中国,中国二战遗孀王琳琪卒于北京

1948年底,养父一家在东北从事小生意,搬到了北平市,一直住在丰台火车站附近正阳街143号的院子里。

作为家里的长子,养父非常爱这个勤劳、聪明的儿子,全家为他做治疗,并训练他进校接受教育,王琳开始学习成绩优异,是老师的优厚高素质学生,突发病后没有机会考考, 成为北京重型电机厂机械维修车间的技术工人。爱学习,乐于学习,多次克服技术难题,赢得了同事和学徒的尊重。

王林不仅技术上优秀,还因为他善于绘画,在工厂里做兼职宣传员,写标语,画壁画,走出广告牌、黑板报纸,做各种展览,都是没有他的身材。老人的家,一直挂着他的油画,海边有海浪,有可爱的小动物,北京公园的秋景等,在他任职期间,他创作的黄山宋山水油画也曾作为工厂的礼物,赠送给来访的国际朋友。

生于日本,卒于中国,中国二战遗孀王琳琪卒于北京

养父母后来生了六个孩子,但"林琦"是弟弟妹妹,没有人不尊重"大哥哥"。养父在1960年,不到50岁早逝,刚加入工作"大哥"拿出自己的工资来补贴家庭,是养母最有效的助手,"大哥对家庭最大的贡献,我们都从心底里感谢他!" - 最年轻的妹妹,她怀着激动的心情来看她。

富士山非常感人,

我派弟弟去天明。

富士山高度可疑,

一英尺,一英寸是没有意义的。

这是老绅士的密友,《国际机械》杂志,前主编却成功与老人长途跋涉创造了联系。促进中日两国的和平与友谊贯穿于老人的余生。

1981年,王林琦第一次回日本探亲,回到小时候生活了五年的和孝,遇到了母亲最小的妹妹梅奈姨妈。此后,虽然他探亲时间不长,但他扎根中国,"养母还活着,当然应该做孝顺,感谢养父母的养育恩典。"

生于日本,卒于中国,中国二战遗孀王琳琪卒于北京

王林每次开始短期探亲时,都会利用访问厚生省的机会,提出希望日本政府或公民社会向中国养父母表示感谢的建议。2011年6月1日,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这一天,时任日本驻华大使炭羽一郎在北京大使官邸向战后收养日本孤儿的中国养父母递交了日本政府向养母递交了一封感谢信。同时出席仪式的共有4名丧偶,但遗憾的是,唯一能活下来的人亲手挑选了这封信,只有王琳的养母一人。

生于日本,卒于中国,中国二战遗孀王琳琪卒于北京

2015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年后,这位老人出版了他的自传《我在中国75年》。

他在书中写道。

"回顾近80年的生活,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幸运的命运。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使我成为失去家人、失去生死的"遗物孤儿",在我救了我的命之前,我有幸从中国的养父母和好心人那里得到了许多营救。在中华民族温暖的家庭中,我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从事了理想的事业,有了温暖的家。一个"另类"身份的我,被带入华人家庭,来到中国首都北京,在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处于中心环境,从未受到歧视或侮辱,一如既往地受到法律保护,享有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安居乐享至今。这是古老而伟大的国家 - 中国!这种善良和包容的人民,他们反对侵略战争,反对一切外国侵略者,反对侵略国人民,特别是战争创伤留下的孤儿,因为他们对待自己的孩子,对待他们的兄弟姐妹作为照顾。这是一个伟大民族的传统和魅力,民族的思想和道德品质,也深深地滋养了我战地寡妇的灵魂。"

老人们乐观、思想开明、乐于助人、关心社会,2020年新冠爆发,他也慷慨大方,积极捐款。同年春天,他被诊断出患有晚期肺癌,并保持开放和冷静,直到他最后一次住院,情况危急。

生于日本,卒于中国,中国二战遗孀王琳琪卒于北京

在追悼会上,女儿海燕为父亲选了一首日本童谣《红蜻蜓》,这是他小时候母亲经常给他唱的。"

临终前,老人把女儿的遗愿托付给了女儿:请把在中国去世的父母和弟弟妹妹的名字刻在他们家乡山形县和日本田村的墓碑上,这样人们才能记住,在中国有这样一个家庭。让两国的后代记住,中日之间不能再有战争了,和平与友谊是宝贵的。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记者 严

编辑:蔡文清

工艺编辑 邵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