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生于日本,卒于中國,中國二戰遺孀王琳琪卒于北京

12月1日,在鮮花環繞的八寶山殡儀館竹廳裡,日本戰争孤兒王林琦(日稱:渡邊裕仁)在親人、同僚和朋友的告别下,平靜地走過了他生命的最後一段旅程。這與正常的告别儀式沒有什麼不同,但細節揭示了他所經曆的不同生活。

生于日本,卒于中國,中國二戰遺孀王琳琪卒于北京

"曆經血腥的雨雨和異國大雨,紮幹中國土地上大愛的豐收,為生命關愛,呵護友誼與和平"——此次會場挂着這一契合,集中了老人平凡不平凡的生活。

1935年8月,渡邊先生出生在日本山形縣的山下村和田村,是他的家的長子。5歲時,他的父母報名參加了由日本組建的萬門先鋒隊,以殖民中國東北,并帶領全家前往中國黑龍江省林高縣的龍爪鎮。1945年8月,日本戰敗,"萬門先鋒軍"作為第一個被軍方遺棄的"棄兒",渡邊一家在逃亡中經受磨難,當年年底前家六口人要麼離散,要麼死亡,隻有他作為沈陽唯一的幸存者,一個日本難民都幸運地被中國養父王天辰夫婦救出, 并成為王的父母,名叫"王林奇",來自他在中國的溫暖家園。

生于日本,卒于中國,中國二戰遺孀王琳琪卒于北京

1948年底,養父一家在東北從事小生意,搬到了北平市,一直住在豐台火車站附近正陽街143号的院子裡。

作為家裡的長子,養父非常愛這個勤勞、聰明的兒子,全家為他做治療,并訓練他進校接受教育,王琳開始學習成績優異,是老師的優厚高素質學生,突發病後沒有機會考考, 成為北京重型電機廠機械維修工廠中的房間的技術勞工。愛學習,樂于學習,多次克服技術難題,赢得了同僚和學徒的尊重。

王林不僅技術上優秀,還因為他善于繪畫,在工廠裡做兼職宣傳員,寫智語,畫壁畫,走出廣告牌、黑闆報紙,做各種展覽,都是沒有他的身材。老人的家,一直挂着他的油畫,海邊有海浪,有可愛的小動物,北京公園的秋景等,在他任職期間,他創作的黃山宋山水油畫也曾作為工廠的禮物,贈送給來訪的國際朋友。

生于日本,卒于中國,中國二戰遺孀王琳琪卒于北京

養父母後來生了六個孩子,但"林琦"是弟弟妹妹,沒有人不尊重"大哥哥"。養父在1960年,不到50歲早逝,剛加入工作"大哥"拿出自己的工資來補貼家庭,是養母最有效的助手,"大哥對家庭最大的貢獻,我們都從心底裡感謝他!" - 最年輕的妹妹,她懷着激動的心情來看她。

富士山非常感人,

我派弟弟去天明。

富士山高度可疑,

一英尺,一英寸是沒有意義的。

這是老紳士的密友,《國際機械》雜志,前主編卻成功與老人長途跋涉創造了聯系。促進中日兩國的和平與友誼貫穿于老人的餘生。

1981年,王林琦第一次回日本探親,回到小時候生活了五年的和孝,遇到了母親最小的妹妹梅奈姨媽。此後,雖然他探親時間不長,但他紮根中國,"養母還活着,當然應該做孝順,感謝養父母的養育恩典。"

生于日本,卒于中國,中國二戰遺孀王琳琪卒于北京

王林每次開始短期探親時,都會利用通路厚生省的機會,提出希望日本政府或公民社會向中國養父母表示感謝的建議。2011年6月1日,他的願望終于實作了。這一天,時任日本駐華大使炭羽一郎在北京大使官邸向戰後收養日本孤兒的中國養父母遞交了日本政府向養母遞交了一封感謝信。同時出席儀式的共有4名喪偶,但遺憾的是,唯一能活下來的人親手挑選了這封信,隻有王琳的養母一人。

生于日本,卒于中國,中國二戰遺孀王琳琪卒于北京

2015年,在中國人民抗日戰争勝利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争勝利75年後,這位老人出版了他的自傳《我在中國75年》。

他在書中寫道。

"回顧近80年的生活,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個幸運的命運。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争使我成為失去家人、失去生死的"遺物孤兒",在我救了我的命之前,我有幸從中國的養父母和好心人那裡得到了許多營救。在中華民族溫暖的家庭中,我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從事了理想的事業,有了溫暖的家。一個"另類"身份的我,被帶入華人家庭,來到中國首都北京,在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處于中心環境,從未受到歧視或侮辱,一如既往地受到法律保護,享有公民權利,履行公民義務,安居樂享至今。這是古老而偉大的國家 - 中國!這種善良和包容的人民,他們反對侵略戰争,反對一切外國侵略者,反對侵略國人民,特别是戰争創傷留下的孤兒,因為他們對待自己的孩子,對待他們的兄弟姐妹作為照顧。這是一個偉大民族的傳統和魅力,民族的思想和道德品質,也深深地滋養了我戰地寡婦的靈魂。"

老人們樂觀、思想開明、樂于助人、關心社會,2020年新冠爆發,他也慷慨大方,積極捐款。同年春天,他被診斷出患有晚期肺癌,并保持開放和冷靜,直到他最後一次住院,情況危急。

生于日本,卒于中國,中國二戰遺孀王琳琪卒于北京

在追悼會上,女兒海燕為父親選了一首日本童謠《紅蜻蜓》,這是他小時候母親經常給他唱的。"

臨終前,老人把女兒的遺願托付給了女兒:請把在中國去世的父母和弟弟妹妹的名字刻在他們家鄉山形縣和日本田村的墓碑上,這樣人們才能記住,在中國有這樣一個家庭。讓兩國的後代記住,中日之間不能再有戰争了,和平與友誼是寶貴的。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記者 嚴

編輯:蔡文清

工藝編輯 邵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