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了纪念革命110周年,习近平为什么提到孙中山开创的呐喊?

作者:上观新闻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者和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开拓者。孙中山先生高喊"急需把人民从水火中拯救出来,帮助建筑倾泻而下",高举反对封建独裁斗争的旗帜,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国主义政治纲领,率先发出了"振兴中国"的呐喊。

孙中山先生1894年提出的"振兴中国"的战略构想,是"赶中国人民、复中国"宣传口号的理论渊源。辛亥革命110年过去了,一个多世纪以来,"振兴中国"一直是时代最有力的声音,在华夏大地回荡,成为中华民族克服外来侵略内部问题、抗击灾害和灾难的强大精神动力。

"振兴中国"的提出与发展

1894年,震撼世界的中日中日甲午战争,在中华民族史上留下了屈辱和悲哀的一页。在中日战争的浓烟尚未散去的时候,当清朝皇帝忙于削减土地补偿时,又发生了一个影响中国近代史进程的重大事件: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先生发起创建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他在兴中会章程第一条中明确指出: "它是专门为振兴中国和维护国家而设立的。作为最早感知和把握近代中国世界发展趋势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孙中山密切关注中华民族的历史情况,及时揭示了有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历史主题,使混乱的历史潮流走得越高。

"振兴中国"战略构想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自强意识的觉醒。随着时代的演变和形势的变化,孙中山不断升华深化"振兴中国"战略理念的主旨和内涵。1895年2月,他在《香港中央宪法》中重申:"这个委员会的成立是为了与有抱负的中外人士联络,研究富强,以振兴中国,维护国家制度。1905年,孙中山在国联机关《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中将"振兴中国"总结为"民族、民权、民生"。1911年革命爆发时,他将《振兴中国》延伸为"驱赶中国人民,恢复中国;

1917年至1919年,孙中山先生撰写了《工业计划和建国战略》,以工业救赎为核心,是"振兴中国"战略思想的核心和基本,充分体现了他深刻的政治愿景和社会抱负。用现代的眼光来衡量和审视《工业计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难发现孙中山先生自觉而清醒地把握着"振兴中国"必须抓住发展生产力这把钥匙。

伟大的梦想已经成真或正在成为现实

辛亥革命是孙中山先生亲自领导的一场伟大革命,是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挽救中国生存、振兴中国、为中国完全意义上的现代民族民主革命拉开序幕的重要里程碑。 探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主要客观因素的压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旧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处境。孙中山先生没有看到"振兴中国"的战略构想成为现实,而是抱着"世界潮流、浩瀚、法治、逆境而亡"的胸怀宽广、宏大的胸怀,大力倡导和大力贯彻"振兴中国"的战略构想和历史志向, 并希望中国人民"把中国改革和发展的责任当成自己的责任......精神集中,坚强前进,应对世界进步的趋势,顺应善恶,终有一天会有最终成功",从而实现思想精神的伟大事业的启蒙和发展。

百余年的山川,沧桑的世界。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振兴中国"正在成为现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孙中山先生对振兴中国的深切愿望,辛亥革命的开拓者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愿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梦想和为之奋斗的伟大梦想,已成为现实,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致富到强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了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今天,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的先驱们能够感到安慰的是,他们所担心的旧中国积攒的贫穷和软弱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他们所梦想的中国现代化梦想正在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已经向世人展示。

(作者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兼职教授)

转载请注明"看得起眼的消息"的来源,违法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专栏电子邮件: [email protected]

专栏编辑:王震 文字编辑:王震 标题:新华社 摄影:曹立轩

来源: 作者: 刘金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