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国宝,首次回家乡过年!

45年前,湖北咸宁市崇阳县农民,无意中发掘出国宝级文物——商代铜鼓,并上交国家。

45年来,崇阳铜鼓曾被送到美国、日本、英国等地巡回展出,名扬四海,是湖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45年后,这件国宝首次回到“家乡”过年,和其它文物一起在咸宁市博物馆展出,陪伴广大市民游客欢度春节。

国宝,首次回家乡过年!

2022年1月25日,

“到咸宁看国宝过大年”

系列文旅惠民活动启动,

邀请广大游客到咸宁

“看国宝、泡温泉、滑冰雪、

品美食、赏文艺”,

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

崇阳铜鼓成为最大亮点。

睹物思情,七旬老人讲述国宝发掘

极目新闻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崇阳铜鼓高约75厘米,鼓面直径约40厘米,由铜鼓身、铜鼓座和铜鼓冠三部分组成。

“这件铜鼓质地厚实古朴,造型奇伟庄重,花纹流畅粗放,代表了大陆商代青铜工艺的制作特点与水平。”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介绍,这面铜鼓是大陆目前所见最早的铜鼓,同时也是仅存于世的两面商代饕餮纹铜鼓中的一面,另一面早年流失于日本,现藏于京都泉屋博古馆。

该铜鼓作为国宝级文物,是研究大陆古代青铜艺术和奴隶社会礼乐制度珍贵的实物资料,曾入选“中华文物精品展展品”,被送往美、英、法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巡展。还曾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公开向世人展出。

国宝,首次回家乡过年!

一位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人,看到崇阳铜鼓时格外激动。他叫刘三保,今年已经74岁高龄,退休前担任咸宁市崇阳县博物馆馆长。

面对国宝,刘三保的思绪拉回到45年前。1977年6月14日,崇阳县白霓公社新堰大队(现白霓镇大市村)连降大雨,山洪暴发。村民程正华、程国章等4人,去大市河边查看水灾,程正华忽然发现一件奇怪的大“疙瘩”。上前用手摇它,但摇不动。四人一起掏挖数小时,居然挖出一件铜鼓。村干部赶紧向上级汇报。

刘三保当时在崇阳县文化馆工作,次日他就赶到现场查看,大吃一惊,认为这是一件宝贵文物,于是宣传国家文物法规,程正华等人将铜鼓上交。随后,文物专家反复考证鉴定,确认这是面商代铜鼓,距今约三千多年,后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成为该馆十大镇馆之宝。

如今,现场发掘文物的程正华等四位农民均已离世,但铜鼓的故事仍在绵延流传。

“我对崇阳铜鼓情有独钟,曾经到湖北省博物馆看过两次。1993年,在文物报上得知铜鼓在北京故宫展览,专门赶了两天路去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铜鼓在首都博物馆展出,我又赶过去欣赏。”刘三保对极目新闻记者说,每次看到它都特别亲切。

国宝,首次回家乡过年!

文旅惠民,72件精品文物陪伴过年

极目新闻记者看到,湖北省博物馆72件馆藏精品文物在现场展出,以青铜器、玉器、瓷器为特色,展示了湖北省文博人70多年考古成果。

国宝,首次回家乡过年!

其中,崇阳铜鼓、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均为湖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优雅精致,描绘了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林和靖爱梅鹤、周敦颐爱莲四个故事,是大陆古瓷中极富特色的品种,被誉为“陶瓷中的熊猫”。

国宝,首次回家乡过年!

现场,还展出了咸宁市博物馆镇馆之宝——咸宁甬钟,它是目前发现的最重的西周甬钟,出土于咸宁市通山县,对研究长江文明进程,中原文明与南方文明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不少游客慕名而来,经过预约登记、测体温、验绿码,进入场馆置身时空隧道,开始“探宝之旅”。

国宝,首次回家乡过年!

咸宁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六年级学生易美晨、吕君仪,闻讯赶到现场参观。“在咸宁家门口看到这么多国宝,还是第一次。学到了很多知识,大开眼界。”

32岁的李媛洁,带着女儿、侄儿赶来看国宝。“我以前在咸宁市博物馆当了8年讲解员,见到的都是复制件,今天第一次看到了真品,非常激动。”李媛洁说。

据悉,本次展览将从1月25日持续到3月31日,不收取任何费用,现场还设有抽奖,温泉票、滑雪票、纪念品等着市民抽取,惊喜不断,陪伴广大市民游客欢度新春佳节。

国宝,首次回家乡过年!

文旅融合,营造更美的诗和远方

咸宁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李振对极目新闻记者介绍,咸宁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境内有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今年1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咸宁市博物馆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又围绕崇阳县天城镇王家咀出土的西周大甬钟,开展了考古调查工作,最终确认了王家咀与螺丝顶两处商周时期的重要遗址,其研究价值巨大。崇阳白霓、通山楠林桥两个片区的考古调查工作也即将展开,为以往出土青铜重器寻找到较为明确的聚落与人群载体,梳理出该地区商周时期文明发展的历史脉络,助力长江文明探索。

来源:极目新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