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寶,首次回家鄉過年!

45年前,湖北鹹甯市崇陽縣農民,無意中發掘出國寶級文物——商代銅鼓,并上交國家。

45年來,崇陽銅鼓曾被送到美國、日本、英國等地巡回展出,名揚四海,是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45年後,這件國寶首次回到“家鄉”過年,和其它文物一起在鹹甯市博物館展出,陪伴廣大市民遊客歡度春節。

國寶,首次回家鄉過年!

2022年1月25日,

“到鹹甯看國寶過大年”

系列文旅惠民活動啟動,

邀請廣大遊客到鹹甯

“看國寶、泡溫泉、滑冰雪、

品美食、賞文藝”,

具有3000多年曆史的

崇陽銅鼓成為最大亮點。

睹物思情,七旬老人講述國寶發掘

極目新聞記者在展覽現場看到,崇陽銅鼓高約75厘米,鼓面直徑約40厘米,由銅鼓身、銅鼓座和銅鼓冠三部分組成。

“這件銅鼓質地厚實古樸,造型奇偉莊重,花紋流暢粗放,代表了大陸商代青銅工藝的制作特點與水準。”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介紹,這面銅鼓是大陸目前所見最早的銅鼓,同時也是僅存于世的兩面商代饕餮紋銅鼓中的一面,另一面早年流失于日本,現藏于京都泉屋博古館。

該銅鼓作為國寶級文物,是研究大陸古代青銅藝術和奴隸社會禮樂制度珍貴的實物資料,曾入選“中華文物精品展展品”,被送往美、英、法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巡展。還曾在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上,公開向世人展出。

國寶,首次回家鄉過年!

一位滿頭銀發、精神矍铄的老人,看到崇陽銅鼓時格外激動。他叫劉三保,今年已經74歲高齡,退休前擔任鹹甯市崇陽縣博物館館長。

面對國寶,劉三保的思緒拉回到45年前。1977年6月14日,崇陽縣白霓公社新堰大隊(現白霓鎮大市村)連降大雨,山洪暴發。村民程正華、程國章等4人,去大市河邊檢視水災,程正華忽然發現一件奇怪的大“疙瘩”。上前用手搖它,但搖不動。四人一起掏挖數小時,居然挖出一件銅鼓。村幹部趕緊向上級彙報。

劉三保當時在崇陽縣文化館工作,次日他就趕到現場檢視,大吃一驚,認為這是一件寶貴文物,于是宣傳國家文物法規,程正華等人将銅鼓上交。随後,文物專家反複考證鑒定,确認這是面商代銅鼓,距今約三千多年,後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館,成為該館十大鎮館之寶。

如今,現場發掘文物的程正華等四位農民均已離世,但銅鼓的故事仍在綿延流傳。

“我對崇陽銅鼓情有獨鐘,曾經到湖北省博物館看過兩次。1993年,在文物報上得知銅鼓在北京故宮展覽,專門趕了兩天路去看。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銅鼓在首都博物館展出,我又趕過去欣賞。”劉三保對極目新聞記者說,每次看到它都特别親切。

國寶,首次回家鄉過年!

文旅惠民,72件精品文物陪伴過年

極目新聞記者看到,湖北省博物館72件館藏精品文物在現場展出,以青銅器、玉器、瓷器為特色,展示了湖北省文博人70多年考古成果。

國寶,首次回家鄉過年!

其中,崇陽銅鼓、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均為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優雅精緻,描繪了王羲之愛蘭、陶淵明愛菊、林和靖愛梅鶴、周敦頤愛蓮四個故事,是大陸古瓷中極富特色的品種,被譽為“陶瓷中的熊貓”。

國寶,首次回家鄉過年!

現場,還展出了鹹甯市博物館鎮館之寶——鹹甯甬鐘,它是目前發現的最重的西周甬鐘,出土于鹹甯市通山縣,對研究長江文明程序,中原文明與南方文明的關系有重要意義。

不少遊客慕名而來,經過預約登記、測體溫、驗綠碼,進入場館置身時空隧道,開始“探寶之旅”。

國寶,首次回家鄉過年!

鹹甯市實驗外國語學校六年級學生易美晨、呂君儀,聞訊趕到現場參觀。“在鹹甯家門口看到這麼多國寶,還是第一次。學到了很多知識,大開眼界。”

32歲的李媛潔,帶着女兒、侄兒趕來看國寶。“我以前在鹹甯市博物館當了8年講解員,見到的都是複制件,今天第一次看到了真品,非常激動。”李媛潔說。

據悉,本次展覽将從1月25日持續到3月31日,不收取任何費用,現場還設有抽獎,溫泉票、滑雪票、紀念品等着市民抽取,驚喜不斷,陪伴廣大市民遊客歡度新春佳節。

國寶,首次回家鄉過年!

文旅融合,營造更美的詩和遠方

鹹甯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李振對極目新聞記者介紹,鹹甯素有“湖北南大門”之稱,境内有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54處省級文物保護機關。

今年1月,武漢大學曆史學院、鹹甯市博物館等機關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又圍繞崇陽縣天城鎮王家咀出土的西周大甬鐘,開展了考古調查工作,最終确認了王家咀與螺絲頂兩處商周時期的重要遺址,其研究價值巨大。崇陽白霓、通山楠林橋兩個片區的考古調查工作也即将展開,為以往出土青銅重器尋找到較為明确的聚落與人群載體,梳理出該地區商周時期文明發展的曆史脈絡,助力長江文明探索。

來源:極目新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