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青未了|鲁西南“小年”与“请灶神”

鲁西南“小年”与“请灶神”

文/马学民

青未了|鲁西南“小年”与“请灶神”

前几天,陪省民俗专家到曹州木版年画知名收藏家李永良处参观,李老师送给我几张他刚刚雕版印刷的木版年画“灶君”,俗称“老灶爷”,三色套印,惟妙惟肖,又想起了儿时的“请灶神”来。

农历年一过腊八,村里人就开始忙年了,老人在撵着周边赶集的同时,总少不了一件大事“请灶神”。侯宝林、郭启儒的相声《请佛龛》说的就是这事,什么请啊,就是买,不花钱是不给的。

农村人上集“请灶神”是有讲究的,一般都是亲自去办,不能让邻居或外人捎带的,更不能让小孩子去代劳。拿钱“请灶神”不能说“买”而说“请”,这可能是老年人出于对“灶王爷”的恭敬和避讳吧。

我们这灶王爷年画的颜色一般有两类,带红色的和不带红色的,又称“红灶”和“绿灶”。“红灶”一般适合大多数家庭;“绿灶”又称“素灶”,多半用于家里老年人去世未过三周年的,这一点在鲁西南农村分的清清楚楚,倘若弄错,人家会说你不孝顺,笑话你不知道啥。

我记得上小学时跟着母亲,没少赶临濮集和白虎集“请灶神”,有时为了省“5分钱”,母亲和人家磨破嘴皮讨价还价后,便小心翼翼地把请来的“灶神”放在“八兜子”里㧟着,每买一样东西都挪挪,生怕压着或弄脏“灶神”。

我清楚地记得1983年“小年”集上,母亲卖了3袋子玉米给我买了一件“大氅”,说我已上五年级老大不小了,还没一件像样的衣服,又买了大肉、白菜、点心、蜡烛、鞭炮等。回到家才发现忘了“请灶神”和“老天爷”。母亲让我回去办这件大事,千叮咛万嘱咐别说“买”,还从家里找了两个“锅拍的”(一种用秫秸梃子纳制的用来摆放饺子等物品的器具),又找了两个小棍子,让我把集上请的“灶神”放在两个“锅拍的”中间,两端用绳子系上压紧,扛家来。目的是怕我弄烂或弄褶“灶神”。

我到李楼集上转一圈,在大隅首处看到几个手里拿着印的红红绿绿的“灶神”年画在买。

只见《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画面上人物众多,排列有序。最上面印着四个大字“一家之主”。八仙以对联形式分列两边。中间画面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为年历,两边摇钱树上串串金钱压弯了树枝,串钱在徐徐下落。摇钱树下放着金银珠宝爆满的聚宝盆,给人以无尽的期望与梦想。看护神面带微笑,仿佛在欢迎接钱收宝的人们。下半部分相对比较肃穆,张灶君端坐正中,两位夫人分座两边。灶君睁大双眼,观察着一家人的一举一动,左右随侍两神,分别手捧“善罐”“恶罐”,随时将一家人的行为记录保存于罐中,年终时总计后向玉皇上帝报告。下方左右为灶君佣人,手捧茶水伺候着,下方中间的狗和猫围着燃烧的火盆。

“买两张多少钱?”我问。

“小同学,对老灶爷、玉皇大帝要尊敬,不能说买,要说请,”一个老者回话。

“那,请一个老灶爷、一个老天爷多少钱?”我又问。

“不能说钱,小朋友,”老者回答。

“不说钱,那你送我两张呗!”

“那可不行,我发人家的一张都5毛了,”老者又说,“今天都二十三了,看快散集了,你如果请一天一灶,我搭给你一个财神爷,不要钱!”

我心里哈哈笑了,付给他一元二角钱“请”三张。

按照母亲的说法把“灶神”等三张木版年画压在两个“锅拍的”之间扛着,花了一毛钱买了一只糖葫芦,一蹦一跳回家了。

三里的土路,没用半个小时就到家了。母亲帮我结下“锅拍的”,发现里面什么也没有,问我怎么回事?我惊讶万分,“灶神爷”让我背哪里去了!我解释一次又一次,说可能是路上丢了,母亲坚决不信,因为好像她看到了我嘴边的糖葫芦“遗迹”。

正在烧火做晚饭的母亲埋怨我说,再过一会就要祭灶了,却没有“灶神”该怎么过啊?

喝汤时分,街坊二叔拿着一沓东西向我家走来,说是在路上拾到了我丢的“灶神”。真是不巧不成书啊!

几十年过去了,一到 “小年”,我都会想起这件事,常常提醒自己凡是做事要稳稳当当,不能毛手毛脚。

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相传灶王的名称在战国时就已出现了。儿时"景" 年下是从"景"祭灶开始的。

今天看来,我盼望祭灶的缘由,不仅仅是因为那天晚上能吃上一块甜掉牙的祭灶糖,更重要的是,大陆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一旦过了祭灶,我们都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盼望年的到来,什么也不图,关键是能吃上心仪的好东西、穿上新衣服。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灶神是中国民间最富代表性,最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流行神,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祭灶"、"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记得我儿时的"祭灶"多在腊月二十三日黄昏入夜之时开始进行。

那天吃完中午饭,就开始央求母亲教给扎"竹马"用来祭祀灶神,后来慢慢学会了些,我便开始自己学着扎制,找来几根高粱杆,劈掉外面的皮,露出 "格挡瓤",用"格挡瓤"当马的身子,用秫秸篾子做马的腿,常常是一下午才倒弄成一个 "竹马",说"竹马"实际上它全是高粱杆扎成的,没有一点竹子的成份。

到了傍黑,便早早喝完汤,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母亲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芝麻糖和面做成的长方形糖条等。我用刀切几根谷子杆草料,加点大豆用升盛上,然后恭恭敬敬放在扎成的“竹马”前,让它享受,以便带灶王爷上天。并用祭灶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多说好话。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老家人常常是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

祭完灶神,揭下贴在厨房北墙上的灶神像,焚烧了,这是送灶神上天宫,老家人把这叫作“送神”。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是说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

鲁迅先生有一篇祭灶的诗文:《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祭灶不祭灶,全家都来到。”这句话是说,祭灶全家人都要参加呢,你想想看,这是一件多么庄重而又讲究了的事情。农村已经形成一个风俗和一个习惯,就是家里人出门在外,农历二十三回不到家,家里的老人是不祭灶的。不知这是什么原因,前几年我在市区上班,一般很晚才回家过年,母亲常常是这样好几年不祭灶,但把灶王爷处打扫的干干净净。

离开老家已三十多年,在城里,没有农村的锅灶,也没有贴灶神的讲究,但每到腊月二十三晚,爱人总要在厨房灶台上点着蜡烛,放上各种供品,虔诚给灶神说些感恩感谢与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话以此形式祭奠灶神。

这一风俗习惯,我们一直保持着,直到2016年院落拆迁,后来搬到小区楼上就不再祭灶了。但老人虽上了年纪,但她对习俗是永远不会忘的。至今还延续着祭灶的风俗,年年一入腊月,就惦记着请"灶王爷",有时跑几里地专门去赶集,就是为了请个"灶神",祭灶时贴上老灶爷像,献上一盘乡间小作坊做的芝麻糖,年年如是,心安理得,但早已没有了我扎的"竹马",也没有我切的草料。每年祭灶,老人总会把最好的期望留给他的儿子、女儿和孙子等。

若果今年腊月二十三没事,我一定驱车回老家陪老人在那矮矮的、灰暗的厨房内祭祭灶,毕竟已经40多年过去了。

今天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患"三高"的人多了,爱吃糖的人少了,儿时祭灶时的渴望心情和欢闹感觉也一去不复返了,但美好的记忆永远留在心中。

青未了|鲁西南“小年”与“请灶神”
青未了|鲁西南“小年”与“请灶神”

作者简介:

马学民,中国散文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菏泽市作家协会会员。山东师范大学毕业,曾任中共菏泽市开发区工委机关报《今日开发区报》总编。著有《春华秋实》《菏泽开发区史话》等十多部。作品散见《当代散文》《齐鲁晚报》《菏泽日报》等。2021年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首届“青未了散文奖”获得者。

青未了|鲁西南“小年”与“请灶神”

壹点号 青未了菏泽创作基地